《女科仙方》~ 卷四 (10)
卷四 (10)
1. 嘔逆不食
產後傷臟腑,寒邪易乘於脾胃,則氣逆嘔吐而不食也。又有瘀血未淨而嘔者,亦有痰氣入胃,胃口不清而嘔者,當隨症調之。
加減生化湯
治產婦嘔逆不食。
川芎(一錢),當歸(三錢),黑姜(五分),砂仁(五分),藿香(五分),淡竹葉(一錢)
水煎,和薑汁二匙服。
溫胃丁香散
治產後七日外,嘔逆不食。
當歸(三錢),白朮(二錢),黑姜(四分),丁香(四分),黨參(一錢),陳皮(五分),炙草(五分),前胡(五分),藿香(五分),姜(三片)
水煎服。
石蓮散
治產婦嘔吐,心神目眩。
石蓮(一兩半,去殼,去心),白茯苓(一兩),丁香(二錢)
共為細末,米飲送下。
生津益液湯
治產婦虛弱,口渴氣少,由產後血少,多汁內煩,不生津液。
麥冬(二錢,去心),黨參(三錢),茯苓(二錢),大棗(二枚),竹葉(十匹),浮小麥(一撮),炙草(一錢),栝蔞根(二錢)
大渴不止加蘆根。
白話文:
【產後嘔吐不吃】
產後因傷及臟腑,容易讓寒邪影響脾胃,導致氣逆上沖,發生嘔吐,進而無法進食。此外,也有因產後瘀血未完全排出導致嘔吐的情況,或是痰氣進入胃部,使胃口不佳而引起嘔吐,應針對不同症狀進行調理。
增減生化湯
用於治療產婦嘔吐、食慾不振。
所需藥材:川芎(3克)、當歸(9克)、炮薑(1.5克)、砂仁(1.5克)、藿香(1.5克)、淡竹葉(3克)。用水煎煮,加入薑汁兩茶匙一同服用。
溫胃丁香散
適用於產後七天以上,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的情況。
所需藥材:當歸(9克)、白朮(6克)、炮薑(1.2克)、丁香(1.2克)、黨參(3克)、陳皮(1.5克)、炙甘草(1.5克)、前胡(1.5克)、藿香(1.5克)、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石蓮散
用於治療產婦嘔吐,伴隨心神不寧、目眩的症狀。
所需藥材:石蓮子(45克,去殼去心)、白茯苓(30克)、丁香(6克)。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用米湯送服。
生津益液湯
適用於產婦身體虛弱,口渴且呼吸短淺,因產後失血,體內津液不足,無法生成足夠的津液。
所需藥材:麥冬(6克,去心)、黨參(9克)、茯苓(6克)、大棗(兩顆)、竹葉(10片)、浮小麥(少量)、炙甘草(3克)、栝樓根(6克)。若口渴難耐,可再加入蘆根。
2. 咳嗽
治產後七日內,外感風寒咳嗽,鼻塞聲重,惡寒,勿用麻黃以動汗;嗽而脅痛,勿用柴胡湯;嗽而有聲、痰少面赤,勿用涼藥。凡產有火嗽、有痰嗽,必須調理半月後,方可用涼藥,半月前不當用。
加味生化湯
治產後外感風寒、咳嗽及鼻塞聲重。
川芎(一錢),當歸(三錢),杏仁(十粒),桔梗(四分),知母(五分)
有痰加半夏曲。虛弱有汗咳嗽加黨參。總之產後不可發汗,若果肺熱咳嗽,不宜用參。
加參安肺生化湯
治產後虛弱,旬日內外感風寒,咳嗽聲重,有痰或身熱頭痛及汗多。
川芎(一錢),當歸(二錢),黨參(一錢),知母(一錢),桑白皮(一錢),甘草(四分),桔梗(四分),半夏(七分),橘紅(三分),杏仁(十粒,去皮尖),虛人多痰加竹瀝一杯、薑汁半匙。
加味四物湯
治半月後干嗽、有聲痰少者。
川芎(一錢),白芍(一錢),知母(一錢),生地(二錢),當歸(二錢),兜鈴(四分),訶子(二錢),冬花(六分),桔梗(四分),甘草(四分),生薑(一片)
白話文:
【咳嗽】
這段內容在講述產後七天內,如果受到外界風寒影響而引起咳嗽,鼻塞且聲音變得沉重,感到特別怕冷時,切記不要使用麻黃來發汗;若是咳嗽且肋側疼痛,不要用柴胡湯;咳嗽聲音明顯,但痰量不多,臉色泛紅時,也不要輕易使用涼性藥物。一般來說,產婦如果出現因上火或痰多導致的咳嗽,必須等到產後調理至少半個月後,才能使用涼性藥物,在產後半個月內是不適合使用的。
以下是幾個適用於產後咳嗽的藥方:
【加味生化湯】 適用於產後受風寒侵襲,引發咳嗽及鼻塞聲音沉重的情況。 所需藥材:川芎(1錢)、當歸(3錢)、杏仁(10粒)、桔梗(4分)、知母(5分)。 如果有痰,可以額外加入半夏曲。如果體質虛弱且容易出汗,咳嗽時可加黨參。但要注意產後不能讓身體大量出汗,若是因為肺部有熱引起的咳嗽,則不宜使用黨參。
【加參安肺生化湯】 適用於產後體虛,十天內受到風寒影響,出現咳嗽聲音沉重,可能伴有痰或身體發熱、頭痛及多汗的情況。 所需藥材:川芎(1錢)、當歸(2錢)、黨參(1錢)、知母(1錢)、桑白皮(1錢)、甘草(4分)、桔梗(4分)、半夏(7分)、橘紅(3分)、杏仁(10粒,去皮尖)。若體質虛弱且痰多,可額外加入一杯竹瀝和半匙薑汁。
【加味四物湯】 適用於產後半個月後乾咳,聲音明顯且痰量不多的情況。 所需藥材:川芎(1錢)、白芍(1錢)、知母(1錢)、生地(2錢)、當歸(2錢)、兜鈴(4分)、訶子(2錢)、冬花(6分)、桔梗(4分)、甘草(4分)、生薑(一片)。
3. 水腫
產後水氣,手足浮腫,皮膚見光榮色,由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也。必以大補氣血為先,佐以蒼朮、白朮、茯苓補脾。壅滿用陳皮、半夏、香附消之,虛人加黨參、木通,有熱加黃芩、麥冬以清肺金,健脾利水補中益氣湯。七日外,用黨參、白朮各二錢,茯苓、白芍各一錢,陳皮五分,木瓜八分,紫蘇、木通、大腹皮、蒼朮、厚朴各四分,大便不通加郁李仁、麻仁各一錢。如因寒邪濕氣傷脾,無汗而腫,宜姜皮、半夏、蘇葉、加於補氣方以表汗。
五皮散
治產後風濕客傷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浮虛,四肢腫脹,氣喘。
五加皮(一錢),地骨皮(一錢),大腹皮(一錢),茯苓皮(一錢),姜皮(一錢),棗(一枚)
水煎服。
又云,產後惡露不淨,停留胞絡,致令浮腫,若以水氣治之,投以甘遂等藥,誤矣。但服調經散,則血行而腫消矣。
調經散
系調經治腹痛凝,列於產後水腫。
沒藥(一錢,另研),赤芍(一錢),肉桂(一錢),琥珀(一錢,另研),當歸(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五分,薑汁、酒各少許,調服。
白話文:
【水腫】
產後因為水氣導致的手腳浮腫,皮膚呈現光澤顏色,這是由於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份,以及腎臟虛弱無法運行水份所導致的。治療上必須首先大量補充氣血,輔以蒼朮、白朮和茯苓來補脾。對於腹部脹滿的情況,可使用陳皮、半夏和香附來消除,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則可以加入黨參和木通。如果伴有熱症,則加入黃芩和麥冬來清肺火,強健脾臟,利用水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七天後,使用黨參、白朮各二錢,茯苓、白芍各一錢,陳皮五分,木瓜八分,紫蘇、木通、大腹皮、蒼朮、厚朴各四分,如果大便不通,則加入郁李仁、麻仁各一錢。若是因為寒冷濕氣傷害脾臟,不出汗而產生水腫,應該在補氣方中加入姜皮、半夏、蘇葉以發汗。
五皮散
治療產後因風濕侵襲脾臟經絡,導致氣血凝滯,臉部浮腫,四肢腫脹,呼吸困難。
使用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姜皮各一錢,加上一顆棗子,用水煎煮服用。
另外提到,產後如果惡露未完全排出,滯留在胞絡,導致水腫,如果誤認為是水氣問題,使用甘遂等藥物治療,這是錯誤的。只要服用調經散,血行順暢,腫脹就會消失。
調經散
此方適用於調理月經,治療腹痛,適用於產後水腫。
使用沒藥、赤芍、肉桂、琥珀、當歸各一錢,其中沒藥和琥珀需單獨研磨,混合以上藥材成細粉,每次使用五分,用少量薑汁和酒調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