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9)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9)
1. 前方煎服
2. 全大補湯
八珍再加黃耆以助陽固表,加肉桂以引火歸元。金匱虛者,十棗勿瀉之,是也。
(箋疏)八珍以外,加之耆桂,蓋為脾腎陽袞者設法。東垣制此,即從保元湯得來,本是溫養之意。惟中氣虛寒及陽虛於下者宜之。諸書有謂升陽滋陰,已是大謬。而汪認庵且能謂肉桂是引火歸元,幾欲以治虛陽上浮之症,則陽已露矣,而更以芎歸升之,耆桂溫之,其禍乃可翹足而待。
補中益氣湯 東垣治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黃耆蜜炙(一錢半) 人參、甘草(一錢) 炙白朮、土炒陳皮(錢半) 當歸(五分) 升麻、柴胡(三分) 薑三片、棗二枚 煎
(箋疏)此惟脾胃氣虛,清氣陷於陰中,而肢體無力,面目萎黃,飲食無味,脈弱不起者為宜。所謂陽虛下陷者是矣。若陰虛於下,根本不堅者,得此害如鴆毒。昔賢謂脾胃之虛,利於升舉;肝腎之虛,必不可升。學者當須識得清楚。
歸脾湯 濟生治心脾受傷,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帶下。
人參、白朮(土炒)、茯神、棗仁(炒)、龍眼肉(二錢) 黃耆(一錢) 半炙當歸、酒洗遠志(一錢) 木香、甘草(五分) 炙薑、棗 煎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及婦人經病。
當歸(酒洗)、生地黃、芍藥各(二錢) 炒川芎(一錢半)
(箋疏)四物出於和劑局方,實從金匱膠艾湯來。即以原方去阿膠、艾葉、甘草三味。方以地黃養五臟之陰,而以芍藥收攝耗散之氣,是為補血正義。特微嫌其偏於陰分,無陽和之氣以懊煦之,則滯而不行,不能流動。乃以當歸之辛溫潤澤者,吹噓而助其運行,又以川芎升舉之,使不專於下趨,而後心脾肝腎交得其益。四物之所以專為補血者,其旨如是。若夫臨證之時,隨宜進退,病偏於陽者,宜減歸芎;病偏於陰者,宜減地芍。化裁之妙,本非教人拘守此四物一成不變。則王海藏之許多六合湯,支支節節而為之,終未免尚有掛漏矣。
奇效四物湯 治失血內崩。
當歸(酒洗)、熟地黃、芍藥、炒川芎、阿膠、艾葉、黃芩(炒)各(一錢)
(箋疏)失血成崩,虛實寒熱,病非一致。奇效四物,本於準繩,以膠地補血,芍藥攝陰,並用歸芎升舉陷下,而以艾葉調氣滯,黃芩理血熱。本為偏於陽盛者立法,則歸芎、艾葉宜輕,而膩補之膠地,必當隨其虛實而量為增損。元方七物並用(一錢),已屬降。非然,元方下明言治肝經虛熱,血沸騰而久不止,則藥理頗能精切。何堯封於此,僅以失血內崩渾淪言之,非制方者之本意矣。
芎歸湯 治產後血虛頭痛,胎動下血,服此即安。子死腹中,服此即下,催生神效。亦名常歸湯。若腹疼,加桂;若腹痛自汗,頭眩少氣,加羊肉。
白話文:
[全大補湯]:原本的八珍湯再加入黃苓來強化陽氣和固護肌表,並加上肉桂以幫助身體回復到最根本的狀態。金匱裡提到,對於虛弱的人,應避免過度的排瀉。
在八珍湯之外再加入黃苓和肉桂,主要是為了治療脾腎陽虛的人。這方藥是由東垣所創,源自保元湯,主要目的在於溫暖和滋養。只適閤中氣虛寒或下焦陽虛的人使用。
升陽滋陰的說法在某些書籍中被批評為錯誤。汪認庵甚至認為肉桂可以引導虛火回歸本源,用來治療虛火上升的情況,但這種情況下,陽氣已經外露,如果再用歸芎、黃苓和肉桂來升溫,後果不堪設想。
補中益氣湯是東垣用來治療所有清陽下陷和中氣不足的情況。
歸脾湯,由濟生用來治療心脾受傷導致無法控制血液,造成血行失常,以及婦女的帶下問題。
四物湯可以治療所有血虛的問題,以及婦女的月經疾病。
奇效四物湯用於治療失血和內崩。
芎歸湯用於產後血虛引起的頭痛,胎動不安,下血,服用此藥可以安胎,如果胎兒已經死亡,服用此藥可以催生。若腹部疼痛,可以加肉桂,若腹部疼痛伴隨自汗、頭暈和少氣,可以加羊肉。
以上方劑的應用需根據病情進行調整,不可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