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珍濟陰》~ 卷之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9)

1. 彙輯驗方

秦艽鱉甲(散羅謙甫)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高(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煩赤盜汗,脈來細數,鱉甲、地骨、柴胡各一兩,青蒿五葉、秦艽、當歸、知母各五分,烏梅五個,治略同前。汗多倍黃耆,此方加青蒿、烏梅,皆斂汗退蒸之意)。

秦艽扶羸(湯《直指》)鱉甲柴(胡),地骨當歸紫菀偕,半夏人參兼炙草,肺勞蒸嗽服之諧(治肺痿骨蒸,或寒或熱或勞,咳嗽聲嘎不出,體虛自汗,四肢倦怠。透肌解熱,柴胡、秦艽、乾葛為要劑,故骨蒸方中多用之。此方雖表裡交治,而以柴胡為君)。

紫菀湯(海藏)中知(母)貝母,(人)參(茯)苓五味阿膠偶,再加甘(草)桔(梗)治肺傷,咳血吐痰勞熱久(治肺傷氣極勞熱,吐痰吐血及肺痿變癰)。

經產之劑十二首,附方二十二久嗽。

婦人諸病與男子同,惟行經妊娠不可以例治,故王海藏立經產一門。

海藏妊娠六合湯,四物為君妙義長(當歸地黃川芎白芍)。傷寒表虛地骨桂(表虛自汗,發熱惡寒,頭痛脈浮,四物四兩,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錢,二藥解肌實表,名表虛六合湯),表實細辛兼麻黃(頭痛身熱,無汗脈緊,四物四兩,加細辛、麻黃各五錢,二藥溫經發汗,名表實六合湯)。

少陽柴胡黃芩入(寒熱脅痛,心煩喜嘔,口苦脈弦,為少陽症,加柴胡解表,黃芩清裡,名柴胡六合湯)。陽明石膏知母藏(大熱煩渴,脈大而長,為陽明症,加白虎湯,清肺瀉胃,名石膏六合湯),小便不利加苓瀉(加茯苓、澤泄利水,名茯苓六合湯),不眠黃芩梔子良(汗下後不得眠,加黃芩、梔子養陰除煩,名梔子六合湯),風濕防風與蒼朮(兼風兼濕,肢節煩痛,身熱脈浮,加防風搜風,蒼朮燥濕,名風濕六合湯)。

發斑升麻連翹嘗(胃中濕熱發斑,加升麻解毒,連翹散熱,名升麻六合湯),胎動血漏加膠艾(傷寒汗下後胎動漏血,加阿膠、艾葉益血安胎,名膠艾四物湯),虛痞樸實頗相當(胸滿痞脹,加厚朴、枳實炒,散滿消痞,名樸實六合湯)。

脈沉寒厥亦桂附(身冷拘急,腹痛脈沉,亦有不得已,而加附子肉桂,散寒回陽者,名附子六合湯),便秘蓄血桃仁黃(大便秘,小便赤,脈實數,或膀胱蓄血,亦有加桃仁大黃,潤燥通幽者,名大黃六合湯)。安胎養血先為主,余因各症細參詳,後人法此治經水,過多過少別溫涼。

溫六合湯加芩術(加黃芩、白朮、治經水過多,黃芩抑陽,白朮補脾,脾能統血),色黑後期連附商(加黃連清熱,香附行氣,名連附六合湯)。熱六合湯梔連盆(加梔子、黃連、治血熱妄行),寒六合湯加附姜(加泡薑、附子,治血海虛寒),氣六合湯加陳樸(加陳皮、厚朴治氣鬱經阻),風六合湯加艽羌,(加秦艽、羌活,治血虛風痙)。此皆經產通用劑,說與時師好審量。

白話文:

彙輯驗方

羅謙甫散治風勞,症狀包括午後發熱、咳嗽、消瘦、煩躁、盜汗、脈細數等。方中用鱉甲、地骨皮、柴胡等藥清熱除蒸,斂汗止嗽。汗多者加黃耆;此方加青蒿、烏梅,也是為了斂汗退蒸。

《直指》中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寒熱交雜或因勞累所致,症狀包括咳嗽聲音嘶啞、氣短、自汗、四肢乏力等。此方用柴胡、秦艽、乾葛等藥透肌解熱,其中柴胡為君藥。

海藏紫菀湯,治肺傷氣虛勞熱,症狀包括吐痰、咳血等,以及肺痿化膿。方中用紫菀、知母、貝母、人參、茯苓、五味子、阿膠等藥,並加甘草、桔梗以輔助治療。

另有經產之劑十二首,以及治療久嗽的附方二十二首。

婦女疾病與男子疾病大多相似,但月經、妊娠期則不可同例治療,故王海藏另立經產一門。

海藏妊娠六合湯,以四物湯為基礎(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表虛自汗、發熱惡寒、頭痛、脈浮者,加桂枝、地骨皮,稱為表虛六合湯;頭痛身熱、無汗脈緊者,加細辛、麻黃,稱為表實六合湯;少陽症(寒熱往來、脅痛、心煩喜嘔、口苦、脈弦)加柴胡、黃芩,稱為柴胡六合湯;陽明症(大熱煩渴、脈大而長)加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稱為石膏六合湯;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稱為茯苓六合湯;汗下後不得眠加黃芩、梔子,稱為梔子六合湯;風濕兼夾者加防風、蒼朮,稱為風濕六合湯;胃中濕熱發斑加升麻、連翹,稱為升麻六合湯;傷寒汗下後胎動漏血加阿膠、艾葉,稱為膠艾四物湯;胸滿痞脹加厚朴、枳實,稱為樸實六合湯;身冷拘急、腹痛脈沉加附子、肉桂,稱為附子六合湯;大便秘、小便赤、脈實數或膀胱蓄血加桃仁、大黃,稱為大黃六合湯。安胎養血為主要原則,其他症狀需仔細辨證論治。後人依此治療月經不調,需根據月經量及症狀選擇溫涼藥物。

溫經止血的六合湯加黃芩、白朮;經血色黑加黃連、香附;血熱妄行加梔子、黃連;血虛寒加泡薑、附子;氣鬱經阻加陳皮、厚朴;血虛風痙加秦艽、羌活。以上皆為經產通用方劑,需仔細斟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