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

《傅青主女科》~ 上卷 (6)

回本書目錄

上卷 (6)

1. 經水後期十六

婦人有經水後期而來多者,人以為血虛之病也,誰知非血虛乎,蓋後期之多少,

實有不同,不可執一而論,蓋後期而來少,血寒而不足,後期而來多,血寒而有餘,

夫經本於腎,而其流五臟六腑之血皆歸之,故經來而諸經之血盡來附,益以經水行,

而門啟不遑迅闔,諸經之血乘其隙而皆出也,但血既出矣,則成不足,

治法宜於補中溫散之,不得曰後期者俱不足也,方用溫經攝血湯

熟地(一兩九蒸),白芍(一兩酒炒),川芎(五錢酒洗),

白話文:

大黃熟地(一兩,蒸過九次),白芍藥(一兩,用酒炒過),川芎(五錢,用酒洗過)

白朮(五錢土炒),柴胡(五分),五味子(三分),肉桂(五分去粗研),

白話文:

白朮(5 錢,用土炒過) 柴胡(0.5 錢) 五味子(0.3 錢) 肉桂(0.5 錢,去除粗糙部分並研磨)

續斷(一錢),

水煎,服三劑而經調矣,此方大補肝腎脾之精與血,加肉桂以祛其寒,

柴胡以解其鬱,是補中有散,而散不耗氣,補中有洩,而洩不損陰,所以補之有益,

而溫之收功,此調經之妙藥也,而攝血之仙丹也,凡經來後期者,

俱可用倘元氣不足,加人參一二錢亦可。

2. 經水先後無定期十七

婦人有經來斷續,或前或後無定期,人以為氣血之虛也,誰知是肝氣之鬱結乎,

夫經水出諸腎,而肝為腎之子,肝鬱則腎亦鬱矣,腎鬱而氣必不宣,

前後之或斷或續,正腎之或通或閉耳,或曰,肝氣鬱而腎氣不應,未必至於如此,

殊不知子母關切,子病而母必有顧復之情,肝鬱而腎不無繾綣之誼,

肝氣之或開或閉,即腎氣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治法宜舒肝之鬱,

即開腎之鬱也,肝腎之鬱既開,而經水自有一定之期矣,方用定經湯

以上調經三條,辨論明晰,立方微妙,但恐臨時或有外感內傷,不能見效,

有外感者,宜加蘇葉一錢,有內傷者,宜加神曲二錢炒,有因肉食積滯者,

再加東山查肉二錢炒,臨症須酌用之,若肝氣鬱抑,又當以逍遙散為主,

有熱加梔炭丹皮,即加味逍遙散

兔絲子(一兩酒炒),白芍(一兩酒炒),當歸(一兩酒洗),

白話文:

菟絲子(1兩,用酒炒製),白芍(1兩,用酒炒製),當歸(1兩,用酒洗淨)

熟地(五錢九蒸),山藥(五錢炒),白茯苓(三錢),芥穗(二錢炒黑),

白話文:

  • 大熟地:5錢,蒸製9次
  • 山藥:5錢,炒製
  • 白茯苓:3錢
  • 芥穗:2錢,炒至變黑

柴胡(五分)

水煎,服二劑而經水淨,四劑而經期定矣,此方舒肝腎之氣,非通經之藥也,

補肝腎之精,非利水之品也,肝腎之氣舒而精通,肝腎之精旺而水利,不治之治,

正妙於治也。

3. 經水數月一行十八

婦人有數月一行經者,每以為常,亦無或先或後之異,亦無或多或少之殊,

人莫不以為異,而不知非異也,蓋無病之人,氣血兩不虧損耳,夫氣血既不虧損,

何以數月而一行經也,婦人之中,亦有天生仙骨者,經水必一季一行。蓋以季為數,

而不以月為盈虛也,真氣內藏,則坎中之真陽不損,倘加以煉形之法,一年之內,

便易飛騰,無如世人不知,見經水不應月來,誤認為病,妄用藥餌,

本無病而治之成病,是治反不如其不治也,山聞異人之教,特為闡揚,

使世人見此等行經,不必妄行治療,萬勿疑為氣血之不足,而輕一試也,雖然,

天生仙骨之婦人,世固不少,而嗜慾損夭之人,亦復甚多,

又不可不立一療救之方以輔之,方名助仙丹

曾見婦人一年一行經,身健無恙,妊娠後,反月月俱行經,

或至五月至七月經止不等,育男皆成人,咸以為異,或亦仙骨之所致乎,

抑造化令人不測耶。

茯苓(五錢),陳皮(五錢),白朮(三錢土炒),白芍(三錢酒炒),

白話文:

白茯苓(30克),陳皮(30克),白朮(18克,經土炒),白芍(18克,經酒炒)

山藥(三錢炒),兔絲子(二錢酒炒),杜仲(一錢炒黑),甘草(一錢)

白話文:

山藥(9克,炒過) 兔絲子(6克,炒過,用酒炒) 杜仲(3克,炒至變黑) 甘草(3克)

河水煎,服四劑而仍如其舊,不可再服也,此方平補之中,實有妙理,

健脾益腎而不滯,解鬱清痰而不洩,不損天然之氣血,便是調經之大法,

何得用他藥以冀通經哉。

4. 年老經水復行十九

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歲,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

人或謂老婦行經,是還少之象,誰知是血崩之漸乎,夫婦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

又不服濟陰補陽之藥,如何能精滿化經,一如少婦,然經不宜行而行者,乃肝不藏,

脾不統之故也,非精過洩而動命門之火,即氣鬱甚而發龍雷之炎,

二火交發而血乃奔矣,有似行經而實非經也,此等之症,非大補肝脾之氣與血,

而血安能驟止,方用安老湯

加貫仲炭一錢,研細末以藥沖服尤妙。

人參(一兩),黃耆(一兩生用),大熟地(一兩九蒸),白朮(五錢土炒),

白話文:

人參(30 克),黃耆(30 克生用),熟地黃(30 克,蒸9次),白朮(15 克,炒土來用)

當歸(五錢酒洗),山萸(五錢蒸),阿膠(一錢蛤粉炒),黑芥穗(一錢),

白話文:

當歸(用五錢酒洗過) 山茱萸(用五錢蒸過) 阿膠(用一錢蛤粉炒過) 黑芥穗(用一錢)

甘草(一錢),香附(五分酒炒),木耳炭(一錢)。

白話文:

甘草(6克),香附(3克,用米酒炒過),木耳炭(6克)。

水煎,服一劑減,二劑尤減,四劑全減,十劑愈,此方補益肝脾之氣,

氣足自能生血而攝血,尤妙大補腎水,水足而肝氣自舒,肝舒而脾自得養,

肝藏之而脾統之,又安有洩漏者,又何慮其血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