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

《傅青主女科》~ 上卷 (10)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0)

1. 下部冰冷不受孕三十一

婦人有下身冰冷,非火不煖,交感之際,陰中絕無溫熱之氣,

人以為天分之薄也,誰知是胞胎寒之極乎,夫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陰之淵,

不長魚龍,今胞胎既寒,何能受孕,雖男子鼓勇力戰,其精甚熱,直射於子宮之內,

而寒冰之氣相逼,亦不過茹之於暫,而不能不吐之於久也,夫猶是人也,

此婦之胞胎,何以寒涼至此,豈非天分之薄乎,非也,蓋胞胎居於心腎之間,

上繫於心,而下繫於腎,胞胎之寒涼,乃心腎二火之衰微也,故治胞胎者,

必須補心腎二火而後可,方用溫胞飲。

今之種子者,多喜服熱藥,不知此方特為胞胎寒者設,若胞胎有熱,則不宜服,

審之。

白朮(一兩土炒),巴戟(一兩鹽水浸),人參(三錢),杜仲(三錢炒黑),

白話文:

白朮:

  • 一兩,炒製過

巴戟:

  • 一兩,用鹽水浸泡過

人參:

  • 三錢

杜仲:

  • 三錢,炒至黑

兔絲子(三錢酒浸炒),山藥(三錢炒),芡實(三錢炒),肉桂(二錢去粗研),

白話文:

  • 兔絲子:3錢,用酒浸泡後炒製
  • 山藥:3錢,炒製
  • 芡實:3錢,炒製
  • 肉桂:2錢,去除粗皮研磨成粉

附子(三分製),補骨脂(二錢鹽水炒)。

水煎,服一月而胞胎熱,此方之妙,補心而即補腎,溫腎而即溫心,

心腎之氣旺,則心腎之火自生,心腎之火生,則胞胎之寒自散,原因胞胎之寒,

以至茹而即吐,而今胞胎既熱矣,尚有施而不受者乎,若改湯為丸,朝夕吞服,

尤能攝精,斷不至有伯道無兒之歎也。

2. 胸滿少食不孕三十二

婦人有素性恬淡,飲食少則平和,多則難受,或作嘔洩,胸膈脹滿,久不受孕,

人以為賊稟之薄也,誰知是脾胃虛寒乎,夫脾胃之虛寒,原因心腎之虛寒耳,

蓋胃土非心火不能生,脾土非腎火不能化,心腎之火衰,則脾胃失生化之權,

即不能消水穀以化精微矣,既不能化水穀之精微,自無津液以灌溉於胞胎之中,

欲胞胎有溫煖之氣,以養胚胎,必不可得,總然受胎,而帶脈無力,亦必墜落,

此脾胃虛寒之咎,故無玉麟之毓也,治法可不急溫補其脾胃乎,然脾之母,

原在腎之命門,胃之母,原在心之包絡,欲溫補脾胃,必須補二經之火,

蓋母旺子必不弱,母熱子必不寒,此子病治母之義也,方用溫土毓麟湯

少食不孕,與胸滿不思飲食有間,一補腎中之氣,一補命門與心包絡之火,

藥味不多,其君臣佐使之妙,宜細參之。

巴戟(一兩去心酒浸),覆盆子(一兩酒浸蒸),白朮(五錢土炒),

白話文:

巴戟(1 兩,去除中心部分,用酒浸泡) 覆盆子(1 兩,用酒浸泡後蒸熟) 白朮(5 錢,用土炒製)

人參(三錢),懷山藥(五錢炒),神麯(一錢炒)。

白話文:

人參(三錢),懷山藥(五錢炒製),神曲(一錢炒製)。

水煎,服一月可以種子矣,此方之妙,溫補脾胃,而又兼補命門,

與心包絡之火,藥味不多,而四經並治,命門心包之火旺,則脾與胃無寒冷之虞,

子母相顧,一家和合,自然飲食多而善化,氣血旺而能任,帶脈有力,不虞落胎,

安有不玉麟之育哉。

3. 少腹急迫不孕三十三

婦人有少腹之間,自覺有緊迫之狀,急而不舒,不能生育,此人人之所不識也,

誰知是帶脈之拘急乎,夫帶脈繫於腰臍之間,宜弛而不宜急,今帶脈之急者,

由於腰臍之氣不利也,而腰臍之氣不利者,由於脾胃之氣不足也,脾胃氣虛,

則腰臍之氣閉,腰臍之氣閉,則帶脈拘急,遂致牽動胞胎,精即直射於胞胎,

胞胎亦暫能茹納,而力難負載,必不能免小產之虞,況人多不能節欲,

安得保其不墜乎,此帶脈之急,所以不能生子也,治法宜寬其帶脈之急,

而帶脈之急不能遽寬也,宜利其腰臍之氣,而腰臍之氣不能遽利也,

必須大補其脾胃之氣與血,而腰臍可利,帶脈可寬,自不難於孕育矣,

方用寬帶湯

凡種子治法,不出帶脈胞胎二經,數言已洩造化之祕矣。

白朮(一兩土炒),巴戟肉(五錢酒浸),補骨脂(一錢鹽水炒),

白話文:

白朮(1 兩,土炒),巴戟肉(5 錢,酒浸),補骨脂(1 錢,鹽水炒)

人參(三錢),麥冬(三錢去心),杜仲(三錢炒黑),大熟地(五錢九蒸),

白話文:

人參(15克),麥冬(15克,去中心),杜仲(15克,炒黑),大熟地(30克,經九次蒸製)

肉蓯蓉(三錢洗淨),白芍(三錢酒炒),當歸(二錢酒洗),五味(三分炒),

白話文:

肉蓯蓉(3 錢,清洗乾淨) 白芍(3 錢,用酒炒) 當歸(2 錢,用酒洗) 五味子(3 分,炒過)

蓮子(二十粒不去心)

水煎,服四劑少腹無緊迫之狀,服一月即受胎,此方之妙,脾胃兩補,

而又利其腰臍之氣,自然帶脈寬舒,可以載物而勝任矣,

或疑方中用五味白芍之酸收,不增帶脈之急,而反得帶脈之寬,殊不可解,

豈知帶脈之急,由於氣血之虛,蓋血虛則縮而不伸,氣虛則攣而不達,用芍藥之酸,

以平肝木,則肝不剋脾,用五味之酸以生腎水,則腎能益帶,似相礙而實相濟也,

何疑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