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綺石

《理虛元鑑》~ 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2)

1. 陽虛陰症辨

有男子脾腎氣虛,腰膝無力、目眩、耳鳴、形體憔悴、溏泄無度、飲食少進、步履艱難,似乎陰虛弱症而非也。何以辨之?曰:不咳嗽,不內熱、骨蒸,不潮熱、吐紅是也。然其脈必軟緩微弱,虛寒之極。治法當回陽返本、健脾益胃、交補心腎為主,則寒谷陽回,萬物發生。

白話文:

在[辨識陽虛陰症]這個主題下,有個男性病患因為脾臟和腎臟的氣血虛弱,導致他腰腿無力,視線模糊,耳朵嗡鳴,身體瘦弱憔悴,拉肚子沒有止境,吃東西吃得很少,走路都很困難。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像陰虛弱的症狀,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如何判斷呢?那就是他不會咳嗽,不會感到內心火熱,也不會有潮熱或咳血的情況。

然而,他的脈象必定是軟弱緩慢的,顯示出極度的虛寒。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應該以回復陽氣,強化根本,也就是健壯脾臟,滋養胃部,以及調理心臟和腎臟的功能為主要目標。這樣一來,就像冬天過去,春天來臨,萬物都開始生長一樣,病患的健康也會慢慢恢復。

2. 軟懶症辨

有一種軟懶之症,四肢倦怠,面色淡黃;或膈中氣滿,不思飲食。其脈沉遲澀滯,軟弱無力。或表氣不清,惡寒發熱,當其寒,則脈愈加沉澀;當其熱,則脈微見細數。或傳裡內熱,則脈氣沉洪或洪數。總之,定帶軟弱不清之象。此內傷兼外感,其邪只在肌表筋骨之間,未深入臟腑,其所感尚輕,故不成傷寒、瘧、痢等疾,而為此軟弱因循之症也。久久不治,成硬頭黃者居多。

若脾虛濕勝者,則成黃腫;若肺氣不足者,流入清虛之腑,則壅為痰嗽;若血少者,遷延歲月,則成內熱,或五心煩熱,日晡潮熱,漸似骨蒸勞熱矣。此症大都得諸藜藿窮檐之輩,間有膏粱之人,因房勞不節,或竊玉偷香,恐懼憂驚,或埋首芸窗,用心過度,或當風取涼,好食生冷,致風寒傳染,鬱而不散,乃內傷兼外感而成。

其外象酷似弱症,若察症不的,初起遽投以涼劑、補藥,則邪正混淆,不得清徹,以致寒邪閉遏,鬱於經絡,而為內熱,遂成真病。人家子弟患此,類多諱疾忌醫,不便直告人,自認虛弱,見醫者投以清理散邪之品,反不肯服,所以難治,亦難辨也。

然則何以辨之?曰:頭不痛,身不熱,不煩嗽,不唾血,但腿痠腳軟,蒸蒸內熱,胸中邪氣隔緊,食不易飢,與之食則食,不與亦不思,或今日思此物,明日即不喜,又思別物適口,如怯症之嘗食勞也。治法:當其未入里時,宜和解分消,托之使出,用八物湯加減,去黃芩,加前胡、山楂、陳皮之類。濕勝有痰者,重以二陳湯,稟氣厚者,加枳殼。

用此數劑,邪自解散。若邪已入里,難從肌表散去,則宜重在分消,使邪從小便而出。表裡既清之後,以養氣、養血之品,培其本源。若起於憂驚思慮者,以交固心腎之藥要其終,則霍然矣。玉芝云:外感軟懶之症,切不可發汗,汗之則虛暈欲倒,以其兼內傷重也。治宜柴胡、防風、葛根、蘇梗、陳皮、山楂、枳殼、澤瀉等味主之。

小便不利者,加車前。質弱者,去枳殼。數劑後加丹參,再後加當歸。若脾虛下泄者,稍加燥味。若血虛內熱者,少加丹皮、地骨皮。此症須以百日為期,若未及百日而不肯服藥者,變成黃症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種被稱作「軟懶症」的疾病。這種病症的主要特徵是四肢無力,常感疲憊,臉色呈現淡黃色。有些患者會感到胸膈部位氣滿,影響食慾。脈象顯示沉遲、澀滯,且軟弱無力。此外,有的患者在天氣變化時,會出現惡寒或發熱的現象,寒冷時脈象更顯沉澀,炎熱時則脈象細數。如果病情轉為內熱,脈象可能呈現沉洪或洪數。總的來說,脈象通常呈現軟弱、混濁的特徵。

這種病症是由內傷和外感共同引發的,病邪主要停留在肌肉和骨骼之間,尚未深入到臟腑內部,因此病情較輕,不會發展成為傷寒、瘧疾或痢疾等嚴重疾病,而是呈現一種長期疲憊的狀態。如果不加以治療,最終可能會發展成為「硬頭黃」的病症。

如果患者的脾臟虛弱,濕氣過盛,可能會導致黃腫。如果肺氣不足,病邪可能會侵入清虛的腑臟,引起咳嗽和痰多。如果血液供應不足,長時間下去可能會形成內熱,出現手心腳心煩熱,傍晚時分體溫升高,類似於骨蒸勞熱的症狀。這種病症大多發生在貧困的人羣中,偶爾也會在富有人家中出現,通常是因為性生活過度,或者因為過度勞累,或者在風中乘涼,食用生冷食物,導致風寒感染,鬱積不散,最終形成內傷兼外感的狀況。

這種病症在外觀上與「弱症」非常相似,如果未能正確診斷,一開始就使用涼性藥物或補藥,會讓正邪混淆,無法達到清晰的治療效果,最終導致寒邪閉塞在經絡中,形成內熱,病情轉為嚴重。很多家庭的子女患有這種病症,往往因為羞於啟齒而避免尋求醫療幫助,他們自己認為只是身體虛弱,醫生開出的清理散邪的藥物,他們往往不願意服用,這就是為什麼這種病症難以治療,也難以辨識的原因。

那麼,如何辨識這種病症呢?患者通常不會有頭痛、身體發熱、咳嗽、咯血等症狀,但是會有腿部痠痛、腳部軟弱、內心感到悶熱、胸中邪氣堵塞、食慾不佳等症狀。即使給他們食物,他們也不會感到特別餓,吃了也無所謂,不吃也不會想吃。有時候今天想要吃某種食物,明天就不再喜歡,反而想吃其他的食物,就像怯症患者那樣,總是對食物感到不滿意。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是,在病邪尚未深入體內的時候,應該使用和解和分散的方法,幫助病邪排出體外。可以使用八物湯加減方,去掉黃芩,加入前胡、山楂、陳皮等草藥。如果濕氣過重並且伴有痰多,可以使用二陳湯。對於體質較強壯的患者,可以加入枳殼。

使用這些藥物幾次後,病邪就會逐漸消散。如果病邪已經深入體內,很難從皮膚表面排出,應該使用更強烈的分散方法,讓病邪通過小便排出體外。當體內的病邪已經清除後,應該使用養氣和養血的藥物,培養體內的根本。如果病因是憂慮、驚嚇或思慮過度,應該使用調和心腎的藥物,以達到最終的康復。玉芝先生說,對於外感引起的軟懶症,千萬不要使用發汗的藥物,因為這種病症同時伴隨內傷,發汗會導致虛弱、眩暈,甚至昏倒。治療這種病症,應該使用柴胡、防風、葛根、蘇梗、陳皮、山楂、枳殼、澤瀉等草藥。如果小便不通暢,可以加入車前子。對於體質較弱的患者,可以去掉枳殼。在使用這些藥物幾次後,可以加入丹參,然後再加入當歸。如果脾臟虛弱,導致下泄,可以稍微加入一些燥性的草藥。如果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內熱,可以稍微加入一些牡丹皮、地骨皮。這種病症需要以一百天為一個治療週期,如果不到一百天就停止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為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