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要數》~ 十二經脈之終 (2)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脈之終 (2)

1. 十二經脈之終

足太陽膀胱經

是動病

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似結,腨似裂,是為踝厥。主筋。

所生病

痔瘧狂癲疾,頭腦項痛,目黃,淚出,項背腰尻膕腨腳背痛、小指不用。

足厥陰肝之經

是動病

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潰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主肝。

所生病

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閉。

足少陽膽之經

是動病

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色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主骨。

所生病

頭角痛,頷腫,目銳眥皆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嬰,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二經絡始終流注

十二經,其實一脈也,界而為十二分主,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一身者也。其必始於中焦手太陰,終於足厥陰,而復會於手太陰。故知血氣運行,交通相貫,未嘗間斷,終而復始,循環無端,轉相灌溉,云為流注。何以始於中焦?焦者,原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沖和其天五之氣,始自中原,播於百脈,正難經所謂肺朝百脈是也。故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入大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大指次指之端,俠鼻孔。足陽明胃經起於鼻之交頞中,入大指間,出其端。足太陰脾經起於大指之端,注心中。手少陽心經起於心中,入掌後廉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太陽小腸經,起小指之端,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至小指外側,出其端。

足少陰腎經,起於小指之下,注胸中。手厥陰心包絡經,起於胸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經,起於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眥。足少陽膽經,起於目銳眥,入大指循岐骨內,貫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肝經,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注肺中,是以寅時注於肺,卯時注於大腸,辰時注於胃,巳時注於脾,午時注於心,未時注於小腸,申時注於膀胱,酉時注於腎,戌時注於心包絡,亥時注於三焦,子時注於膽,丑時注於肝,寅時復注於肺。上合雞鳴,下應潮水,其氣與天地同流。

加一至則熱,減一至則寒,上魚際為溢,入尺為覆。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是高能接下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是下能走上也。故上下升降而為和。易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升。又曰:山澤通氣,望氣寄於辛,用於寅。平旦始,從中焦注循天之紀,左旋至五,而晝夜通行五十度,周行八百一十丈,血隨氣而上行,殊不見又有潤下之意。經云:氣主響之,升也;血主濡之,潤也。

書曰:水曰潤下。故血亦有下行之體,如百川右行,東至於海也。蓋天地之形,如卵橫於東南西北,自然之熱。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又曰:大氣舉之也。是地如卵黃在其中矣。又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易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信乎!天包地形如卵焉。

白話文:

十二經脈之終

足太陽膀胱經:

活動時的病症:頭痛、眼睛好像要脫出來、脖子好像要被拔掉、脊椎疼痛、腰部好像要斷掉、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好像打結、小腿好像裂開,這就是踝厥。主治筋脈疾病。

靜止時的病症:痔瘡、瘧疾、狂躁症、癲癇、頭、頸、項部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頸部、背部、腰部、臀部、膝蓋、小腿、腳背疼痛、小指不能活動。

足厥陰肝經:

活動時的病症:腰痛,無法彎腰或仰身,男性疝氣,女性下腹部腫脹,嚴重時咽喉乾燥,臉色蒼白無光澤。主治肝臟疾病。

靜止時的病症:胸悶、嘔吐、腹瀉、陰囊腫痛、尿頻、尿閉。

足少陽膽經:

活動時的病症:口苦、常常嘆氣、心脅疼痛無法翻身,嚴重時面色暗淡無光,皮膚乾燥無光澤,腳外側發熱,這就是陽厥。主治骨骼疾病。

靜止時的病症:頭部兩側疼痛、頷部腫脹、眼睛外角疼痛、鎖骨上窩腫痛、腋下腫脹、肋骨疼痛、汗出寒戰、瘧疾、胸脅、肋部、大腿外側、膝蓋外側、脛骨外側、外踝前部及各關節疼痛、小指、無名指不能活動。

十二經絡始終流注:

十二經脈,實際上只是一條脈絡,劃分為十二個部分,各自主管不同的功能,運行血氣,溝通陰陽,滋養全身。其起始於中焦手太陰經,終止於足厥陰經,然後又回到手太陰經。所以知道血氣運行是互相貫通、連綿不斷的,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互相滋潤,這就是所謂的流注。為什麼要始於中焦呢?因為「焦」是根本的意思。人體依靠天地之氣而生,所謂「沖和其天五之氣」,就起始於中焦(人體的中心),然後遍佈全身經脈,這正如《難經》所說的「肺朝百脈」一樣。所以手太陰肺經從中焦開始,進入大拇指內側,然後從指尖出來。

大腸經從大拇指和食指之間開始,經過鼻孔。胃經從鼻樑中間開始,進入大腳趾之間,然後從指尖出來。脾經從大腳趾指尖開始,通向心臟。心經從心臟開始,進入手掌後側小指內側,然後從指尖出來。小腸經從小指指尖開始,到達鼻樑,到眼睛內角,斜著通向顴骨。膀胱經從眼睛內角開始,到達小指外側,然後從指尖出來。

腎經從小指下方開始,通向胸部。心包絡經從胸部開始,沿著無名指到指尖。三焦經從無名指指尖開始,到達眼睛外角。膽經從眼睛外角開始,進入大腳趾,沿著趾骨內側,穿過指甲,從指尖出來。

肝經從大腳趾的毛髮聚集處開始,向上通到肺部,所以寅時(凌晨3-5點)流注到肺,卯時(5-7點)流注到大腸,辰時(7-9點)流注到胃,巳時(9-11點)流注到脾,午時(11點-1點)流注到心,未時(1點-3點)流注到小腸,申時(3-5點)流注到膀胱,酉時(5-7點)流注到腎,戌時(7-9點)流注到心包絡,亥時(9-11點)流注到三焦,子時(11點-1點)流注到膽,丑時(1點-3點)流注到肝,寅時再次流注到肺。向上與雞鳴相應,向下與潮汐相應,它的氣機與天地運行同步。

增加一度則發熱,減少一度則發冷,手部魚際穴處為氣血溢出,尺脈處為氣血覆蓋。手部的三陽經脈從手部走向頭部,腳部的三陽經脈從頭部走向腳部,這是上面能夠接引下面的意思。腳部的三陰經脈從腳部走向腹部,手部的三陰經脈從腹部走向手部,這是下面能夠上升的意思。所以上下升降而達到平衡和諧。《易經》說:「天道下降而光明,地道上升。」又說:「山澤通氣,氣的運行依附於辛(辛丑年),作用在寅(寅時)。」從平旦(早晨)開始,從中焦開始流注,循著天道的規律,左旋到五臟,晝夜運行五十度,周長八百一十丈,血液隨著氣機向上運行,卻又看不見有潤下之意。經書上說:「氣主導聲音的產生,向上升發;血液主導濡養,滋潤。」

書上說:「水是向下流動的。」所以血液也有向下流動的趨勢,如同百川之水,向東流入大海一樣。天地形狀像雞蛋一樣,橫臥在東南西北,自然而然就有了溫熱之氣。岐伯說:「地是人的下方,太虛之中。」又說:「大氣托舉著人。」所以地就像蛋黃一樣在其中。又說:「地是承載萬物生長形體的。」《易經》說:「坤厚載物,德行無疆。」確實如此!天包地,地形的形狀就像雞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