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要數》~ 十九問選 (1)
十九問選 (1)
1. 十九問選
一問曰:傷寒有兩感,其形何似?其危使速可治否乎?曰傷寒為證,明是寒邪傷人,傳足不傳手,其始必自足太陽,次陽明,次少陽,次太陰,次少陰,次厥陰,自表及里,循序相傳。
其兩感則不然,因邪之表不停經,入於裡一日,就太陽膀胱與少陰腎俱受,故見身熱煩滿而渴,舌上乾燥,其脈沉而大;二日之傳陽明胃與太陰脾,故鼻乾妄言,中滿不食,其脈沉而長;三日之傳少陽膽與厥陰脾,故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口,其脈沉而弦;三日而死,再傳止於六日矣。
仲景無治法,但云身體疼痛,下利清穀,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又云治有先後,則知先救里,才覺溫急當救表,是或有可生之理。濟生拔萃中雖有兩感大羌活湯治之,所活者百之一二,以其陰陽雙傳,脈經本草針灸三世之書者,子今從何是與?曰聖賢謂世次相承,意其授受,習諸脈藥病候之情偽,而無妄誤之失。宋公謂:徒恃世醫,不究歷代經書,昧乎醫之義理,必有庸謬之禍。
白話文:
第一個問題說:“感冒有兩種感受,它的症狀像什麼樣呢?它是否危險且迅速可以治療嗎?”回答道:“感冒是一種寒冷邪氣侵襲人的疾病,會在腳部而不是手上傳播,開始時一定是從足太陽經絡進入,然後到陽明經絡,再到少陽經絡,再到太陰經絡,再到少陰經絡,最後到厥陰經絡,由外向內逐層傳染。”“那兩種感受就不一樣了,因為邪氣不會停留在皮膚表面,而是進入體內一天,就會同時影響太陽膀胱和少陰腎臟,所以出現發燒、口渴、舌頭乾燥等症狀;第二天傳染到陽明胃和太陰脾,因此鼻子乾燥、胡言亂語、腹脅飽脹、不想吃東西,脈搏深重而長;第三天傳染到少陽膽和厥陰肝,耳朵聽力下降、睪丸收縮、四肢冰冷、不能喝水,脈搏深重而緊張;三天之後死亡,再次感染只持續六天。”
《傷寒論》沒有提供治療方法,只是提到如果出現全身痠痛、拉肚子、排泄物稀薄的情況,應該立即救治腸胃,使用「四逆湯」;如果排泄正常,應立即救治皮膚,使用「桂枝」。“另外還提到了治療順序的重要性,也就是要先救治腸胃,一旦感覺到病情加劇就要馬上救治皮膚,這可能是有可能生存下來的原因。”《濟生拔萃》中有「大羌活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但是隻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人能夠存活下來,“因為它是陰陽兩個方面都受到影響,脈象、藥物、病症等方面的知識都是通過世代相傳的方式獲得的,你現在該如何選擇呢?”回答說:“聖賢認爲世代相傳的意思就是傳授接受知識,並學習各種疾病的症狀以及真假情況,從而避免錯誤的發生。”宋公認為:“僅靠世代相傳的醫生,而不研究歷代經書,不明白醫學的道理,一定會有平庸錯誤的災難。”
又難經云:色、脈、皮膚三者,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據之於理,為兩有焉。
五問曰:李元象傷寒賦,云誤服湯丸者食不及新,特犯禁戒者死必不臘,此二者何喻也?曰按春秋傳云:成公十年,晉公夢大曆披髮及地,搏膺而踴環門入戶,曰:殺余,余得請於帝。靈公覺而問桑田巫,示而殺之公將食,如廁,陷而卒。僖公五年,晉賂虞,假道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
公弗聽,宮之奇曰:虞不臘矣。是冬,晉滅虢師還,館於虞,晉遂襲滅之。竊意二者,喻醫有犯禁戒,誤投藥餌,以其不仁,似二公之不久也。
白話文:
《難經》說:「能夠辨識面色、脈象和皮膚狀態其中一個的人,算是低級的醫生;能辨識兩個的人,算是一般的醫生;能全部都瞭解的人,纔是高明的醫生。根據這個道理來看,這三個方面都有其重要性。」
有人提了五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李元象所寫的《傷寒賦》,他提到如果錯誤服用藥物的話,在吃東西之前要先等一段時間,否則就會死亡。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左傳》中的故事,楚國的君主成公在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之後就去世了。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另一個故事,講的是晉國想要攻打虢國,但是必須經過虞國才能到達,所以他們向虞國借路。虞國的大臣宮之奇勸阻虞侯不要接受這個請求,因為這樣會讓虞國陷入危險之中。然而虞侯沒有聽取他的意見,最後導致整個國家被消滅掉。
我的看法是,這些例子都是為了說明醫生如果不遵守規定或者使用錯誤的方法治療病人,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就像那兩個君主一樣很快就死了。因此,作為一名醫生應該非常謹慎小心,遵循正確的規則進行治療。
六問曰:本草公三品藥為君臣佐使;東垣謂主病藥為君,余為臣,為佐,為使,二者之殊子何為據?曰大全本草云:上品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中品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下品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養病,以應地。東垣云:表實麻黃、表虛桂枝、熱者黃連、寒者附子之類為君,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可以御邪除病矣。參之於內經至真要大論云:有毒無毒,隨治為主。
又云: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佐使,非上中下三品藥之類也。愚見本草之主意,所以異喜惡之名位;內經之立論,所以贊成方用也。以攻疾之法,當從內經東垣為是。
白話文:
《六問》說:“本草書中的三品藥被稱為君、臣、佐和使之分,而李杲則認為主要治療疾病的藥物為君,其他的是臣、佐和使之分,這兩者的差別該如何根據呢?”回答道:“《大全本草》裡提到,上品藥有120種作為君,主要是為了滋養生命,對應著天;中品藥也有120種作為臣,主要是為了滋養個性的特點,對應著人類;下品藥同樣有120種作為佐使,主要是為了治療疾病,對應著大地。”李杲還曾表示,“如果皮膚堅硬(如麻黃)或身體虛弱(如桂枝),或者發燒(如黃連)、寒冷(如附子)等症狀,這些都屬於君,不能讓臣超過了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秩序,互相協調,進而抵禦外來的病毒並消除病症”。在《內經·至真要大論》中也曾提及“有毒無毒,隨著治療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內經》中還有這樣的描述:“所謂‘君’就是指主治疾病的藥物,‘臣’是指輔助君的藥物,‘佐使’是指配合臣的藥物”,而不是像上述那樣按照上下中三個品級進行區分。我的看法是,《本草》的主要意圖是要區分好壞不同的名字和地位;而《內經》所提出的理論,則是在支持各種配方的使用。因此,在治療疾病的方法方面,應該遵循《內經》和《東垣》的觀念纔是正確的做法。
七問曰:張長沙用大承氣湯,必轉失氣則可服,此失字之義,其意何也?曰:仲景云傷寒潮熱,大便六七日不行,先服小承氣湯,若腹中轉失氣,此有燥糞,方服大承氣湯。蓋轉失氣,是下泄氣,俗云去屁也。考之篇韻,屎失通用。竊恐傳寫者誤矢為失,今從轉矢氣為文,理或頗順,若誠失字,則於義為難訓矣。
八問曰:何謂病要?何謂治失?可得聞乎?曰:病有虛實,冷熱,邪正,內外,謂之八要。曰虛,是亡血,失精,泄痢,少食之類也。曰實,是狂妄,燥熱,大小便秘結之類也。曰冷,臟腑受寒也。曰熱,臟腑受熱也。曰邪,非臟腑正病也。曰正,非外邪所傷也。曰內,病不在外也。
白話文:
第七個問題說:張長沙使用大承氣湯時,一定要等到病人排出了放屁後才能服用,這個「失去」一字的意思是什麼呢?回答:張仲景曾說,如果得了傷寒症且發燒,已經五六天沒有解大便了,可以先服用小承氣湯;如果腹部開始出現放屁的情況,這表示腸子裡有乾硬的大便,才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所謂「轉失氣」就是指排出放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去屁」。「失」和「矢」在古文中是可以互換使用的。恐怕是在抄錄的時候把「矢」錯寫成了「失」,現在按照「轉矢氣」來理解,道理上似乎更通順一些。但如果真的是「失」字的話,在語義上的表達就有些困難了。
第八個問題說:什麼叫做病症關鍵?什麼又叫治療錯誤?能告訴我嗎?回答:疾病中有虛、實、冷、熱、邪、正、內、外等八種主要特徵。其中「虛」是指因出血、損耗精神、拉肚子、飲食減少等原因導致身體衰弱的人羣。「實」是指因為狂躁、燥熱、大小便堵塞等因素而變得強壯的人羣。「冷」指的是受到寒冷侵襲的器官、「熱」指的是受到高溫影響的器官、「邪」指的是不是由五臟六腑引起的疾病、「正」指的是不是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疾病、「內」指的是疾病的根源不來自外界。
曰外,病不在內也。若失於不審,失於不識,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知藥,失於不擇醫,謂之六失。六失之中有一於斯,病無可去之理。但能審察,是當無有不可治之疾,苟或不然,非特醫之過咎,病家亦不得辭其責也。
九問曰:七損八益,何謂也?曰:老陽之數極於九,少陽之數次於七,女子為少陰之氣,以少陽之數偶之,故其數七;老陰之數極於六,少陰之數次於八,男子為少陽之氣,以少陰數合之,故其數八。蓋女子二七,天真之氣降,壬癸之水合,月事以時而下;男子二八,天癸至,陰陽和,精氣溢瀉。
然陰七可損者,謂女子至期海滿而血自下,欲其經水以時通也;陽八宜益者,謂男子陰陽交會,俾其中節而能固密陽氣;可以保益真元,由此則七損八益理可知矣。
白話文:
古人說,如果疾病顯現在外部,並不在體內。但如果我們在診斷上失誤,認識上失誤,信任上失誤,時間選擇上失誤,藥物使用上失誤,醫生選擇上失誤,那麼我們就犯了「六失」。在這六種錯誤中,只要犯了一個,那麼疾病就不會離開你。但如果你能夠仔細觀察和診斷,那麼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疾病是不能被治療的。如果不這樣做,不僅是醫生的錯,病患自己也有責任。
再問九個問題:「七損八益」這個詞語是怎麼回事?回答是:老陽的數字極限為九,少陽的數字次之為七,女性是少陰的氣息,用少陽的數字來配對,所以數字為七;老陰的數字極限為六,少陰的數字次之為八,男性是少陽的氣息,用少陰的數字來配對,所以數字為八。大約在女性二十歲左右,她的天賦之氣下降,壬癸之水與她結合,月經就會按時來臨;男性在二十歲左右,天癸到來,陰陽調和,精氣得以流動。
然而,女性在月經期間失去七天的血液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是為了讓月經按時來臨;男性在性行為時需要增加陽氣的強度,以便保持和增強真元,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要「七損八益」了。
十問曰:臟腑要害,乃刺之禁數,請詳言之。曰:肝生於左,象木,旺於春,春陽發生,且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也。肺藏於右,象金,旺於秋,秋陰收殺,且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藏也。心部於表,陽氣主外,象火,且為五臟部主,故曰部也。腎治於裡,陰氣主內,象水,主治五臟,故曰治也。
脾謂之使,水穀之入運動不已,故曰使也。胃謂之市,水穀所歸,五味皆入,如市之集,故為市也。鬲肓之上,氣海居中,氣者,生之原;生者,命之主,故氣陰為人之父母。又云心上鬲下為肓,心為陽父,肺為陰母。肺主於氣,心主於血,榮衛於身,故為父母也。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是謂真心,神靈之宮室。
白話文:
《十問》說:“臟腑有其重要的部位和穴位,這些都是針灸治療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回答道:“肝在人的身體中位於左側,像樹木一樣屬性偏熱,在春天的時候會開始發芽成長,因此被稱作‘生’。肺則在右側,像金子一樣屬性偏寒,在秋天的時候會開始凋零枯萎,並且也是冬季陰冷季節的起點,所以被稱作“藏”。心主管外部的事物,因為它代表著陽氣,而且還是五個主要器官中的主宰,因此被稱作“部”。“腎負責管理內部的事情,由於它的屬性偏向陰涼,就像水一樣,能夠調理五個主要器官的功能,因此被稱作“治”。
脾被叫做“使者”,因為它可以不斷地運轉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因此被稱作“使者”。胃被叫做“市場”,因為它是所有營養成分聚集的地方,就像是市場一般,可以吸收各種不同的味道。膈盲上方的位置,有一個地方叫作“氣海”,這裡是生命能量產生的地方,“生命”的主人就是這個位置,因此“氣”和“陰”就成為了人類的生命源頭。另外還有人認為心臟上面、隔膜下面的部分就是“肓”,而心臟是陽性的父親,肺臟則是陰性的母親。肺臟掌管呼吸,心臟掌管血液循環,這兩種功能對全身都有影響,因此他們就被視為父母。”
在第七根肋骨旁邊,靠近心臟的地方,有一顆小的心臟,這是真正的“心”,是精神活動的重要場所。
此八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成,故順之則福延,逆之則咎至。
十一問曰:刺傷臟腑,真死之期可能必乎?曰:心為君主,傷之一日死;肺為相傅,傷之三日死;肝為將軍,傷之五日死;脾為倉廩,傷之十日死;腎為作強,傷之六日死;膽為中正,傷之一日半死;中腦者,立死;中鬲者,皆為傷、死;中鬲傷,則為五臟之氣互相剋伐,其病難愈,不過一歲而死。非特此而然,凡傷風寒,並撲跌中犯者亦是也。
十二問曰:血、氣、形、脈、谷五者,皆有常、有反,請子明以告之曰:血實脈實,血虛脈虛,氣實形實,氣虛形虛,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氣盛身寒,氣虛身熱,脈小血多,脈大血少,谷入多而氣少,谷入少而氣多,此是失常,故為反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中醫的一些基本觀念和理論:
- 八個要素(未具體列出)對人的生命和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如果遵循它們就能帶來幸福和長壽,反之就會招致禍患。
- 刺傷內臟會導致死亡,其中心臟最脆弱,受傷後一天就可能會死去;其次是肺部,受傷後三天才會死去等等。
- 血液、氣息、身形、脈搏和食物等五種因素都有正常狀態和異常狀態,例如血液充盈時脈搏也會較有力,但當血液不足或脈搏過弱時就是不正常的表現。
這些都是中醫的基本概念,但在實際應用上仍需根據個人的情況進行評估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說法僅供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意見。
蓋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脈小血多,留飲脾胃之中也;脈大血少,脈有風氣,水將不入也;谷入多而氣少,得之有所脫血;濕千下也;谷入少而氣多,邪在胃及肺也。
十三問曰:鄭聲與譫語,何以別之?曰:鄭聲,對人言語鄭聲重,淫亂,恍惚不定,此是精神元氣虛脫,病屬陰也。譫語,口中呢喃自言,人問不答,乃邪熱入里,屬於陽也。
十四問曰:醫分十三科,何以然也?曰:古之聖賢,念民疾疹之苦,設立醫藥,起危蠲疴,恐人不能專精緻志,故有大小方脈、婦人科、產科、風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則數之分,蓋欲其精一不二之意也。
白話文:
蓋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脈小血多,留飲脾胃之中也;脈大血少,脈有風氣,水將不入也;谷入多而氣少,得之有所脫血;濕千下也;谷入少而氣多,邪在胃及肺也。
十三問曰:鄭聲與譫語,何以別之?曰:鄭聲,對人言語鄭聲重,淫亂,恍惚不定,此是精神元氣虛脫,病屬陰也。譫語,口中呢喃自言,人問不答,乃邪熱入裏,屬於陽也。
十四問曰:醫分十三科,何以然也?曰:古之聖賢,念民疾疹之苦,設立醫藥,起危蠲痾,恐人不能專精緻志,故有大小方脈、婦人科、產科、風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則數之分,蓋欲其精一不二之意也。
當一個人體內的氣血旺盛時,他會感到寒冷,這是因為受了傷寒;反之,如果氣血虛弱,他會感到熱,這是因為受了傷暑。脈象小而血液量多,這表示體內積存了水分,主要在脾胃部位;脈象大而血液量少,脈搏跳動強烈,可能有風氣,水分不易進入體內;進食量多但氣力不足,可能是因失血所致;如果體內水分過多,可能會導致下肢浮腫;相反地,如果進食量少但氣力大,可能代表邪氣在胃或肺部。
十三個問題:鄭聲和譫語如何區別?回答是:鄭聲指的是說話聲音混亂、模稜兩可,且精神狀態不穩定,這通常表示元氣和精神已經衰弱,疾病屬陰性。譼語是指病人自說自話,即使有人詢問也不回答,這通常是邪熱深入體內,疾病屬陽性的表現。
十四個問題:為什麼醫學分為十三科?回答是:古人為了應對人民的各種疾病困擾,設立了各種醫藥學科,包括治療急症和慢性病的大小方脈科、婦產科、風科、眼科、口腔科、喉科、正骨科、外科、傷科、針灸科、術科等。這樣分科的目的是讓醫學專業更加精確,確保每一個領域都能達到極致的專業水平。
十五問曰:運氣精華一帙於五運六氣等,論傷寒,何他證而不論,及其理安在。曰:謹按天元紀大論暨至真要大論七篇,備述運氣變化,勝復於病,平治未嘗全論傷寒;又按熱論至評熱論二篇,皆明傷寒源流,俱不演及運氣。若以運氣全因傷寒而設,必有乖於經意,子當講究內經,方知孰是孰非。
十六問曰:醫家何謂五科七事,請詳言之。曰:脈、病、證、治,及其所因,謂之五科;因又分外、分內、不外不內,為三,總謂之七事。蓋醫之視疾,必先診候患者之三部,何臟腑見乎脈之表裡虛實情狀,然後審是有何因寒熱秘泄之病,推辨是由何因而成其證,方可用何汗吐下補之法治之,則能盡乎。原脈以識病,因病以辨證,隨證以施治之良規也。
白話文:
第十五個問題說:“《黃帝內經》中有許多關於五行和六氣的文章,但為什麼沒有討論到感冒?它的道理在哪?”回答是:“仔細閱讀《天元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其中詳細描述了五行和六氣的變化以及疾病的產生與治療方法,但是從來沒有完全提到過感冒。另外,《熱論》到《評熱論》這兩篇文章都清楚地說明瞭感冒的原因和症狀,但也並沒有涉及到五行和六氣。”如果認為五行和六氣只是因為感冒才被提出的,那肯定會違背經典的意思。你應該深入研究《黃帝內經》,才能知道哪種觀點纔是正確的。 第十六個問題說:“醫生們通常把什麼稱作‘五科’和‘七事’呢?”回答是:“脈象、病症、症狀、治療方式以及病因,這些就是所謂的“五科”;病因又被分成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和既不是外部也不是內部的因素,合起來就叫做“七事”。作為一個醫生,在看病人時必須首先檢查患者的三個部位(即頭、胸、腹),瞭解哪些臟器或器官出現在脈搏的表面、深處、虛弱或真實的情況下,然後再確定他們是否有著冷熱便祕或拉肚子等疾病,進一步分析這些疾病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最後才能使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樣就能夠全面掌握病情,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並遵循良好的治療規範。”
十七問曰:病有正治,有反治,其意何也?曰:病與歲之六氣主客,所臨寒熱衰旺,相從相逆而然也。蓋厥陰風木為歲初氣,主春分前六十日,其氣以溫;少陰君火為二氣,主春分後六十日,其氣以暄;少陽相火為三氣,主夏至前六十日,其氣以熱;太陰濕土為四氣,主秋分前六十日,其氣以蒸;陽明燥金為五氣,主秋分後六十日,其氣以涼;太陽寒水為六氣,主冬至前後六十日,其氣以寒,六位旋相主氣,以成一歲。此地之陰陽,所謂靜而守位者也。
客氣者,以當年在泉後一氣為客,初氣至司天為客,三氣每年轉居於其上,以行歲中之天命,此天之陰陽,動而不息者也。天命所在,則有六氣之化。主氣則當抵奉客之天命,客勝則從,主勝則逆,由是天時民病應焉。故病氣逆則正治,從則反治。正治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補以治虛,瀉以推實是也。
白話文:
第十七個問題說:疾病治療有正常和相反的方式,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說:這是由於疾病的特點、一年中的六種主要氣候以及它們之間的冷暖強弱關係等因素決定的。因為厥陰風木是一年的第一種氣象,在春季前60天內它的氣象是溫暖的; 少陰君火是第二種氣象,在春季後60天內它的氣象是溫煦的; 少陽相火是第三種氣象,在夏季前60天內它的氣象是炎熱的; 太陰濕土是第四種氣象,在秋季前60天內它的氣象是潮溼的; 陽明燥金是第五種氣象,在秋季後60天內它的氣象是清涼的; 太陽寒水是第六種氣象, 在冬季前後60天內它的氣象是寒冷的。這六個位置輪流主持氣候,形成了一年的時間週期。這就是大地上的陰陽現象,也就是所謂的靜止並保持穩定的狀態。
客氣是指當年所在的季節之後的一個季度作爲客人,從第一個季度到司天爲客人,第三個季度每年都轉到上面去執行年度的任務,這是天空中的陰陽現象,不斷變化但不會停止的現象。任務所在地就會出現六種氣候變化。當主人應該服從客人的命令時,如果客人勝利了就跟隨他,如果主人贏了就是違揹他的意願,因此天氣的變化會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況。所以病情逆轉就需要正常的治療方式,反之則採用相反的治療方法。正常的治療方法包括用涼藥攻擊熱症,用溫藥攻擊寒症,補虛瀉實等方法。
反治者,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是也。夫逆其氣以正治,使其從順也;從其病以反取,令彼和調也。又一說,假使人受寒氣,或傷冷物,心腸作疼,內投熱藥,外用火熨,內外熱通,寒伏熱勝,其疼尤甚,及以涼劑治。或患熱證,久服寒藥,藥性之寒,以挾陰火,其熱愈甚,反以溫藥和之。
自汗之證,數服參耆等扶陽實表之藥,汗反不止,以解發而愈。瀉利之疾,以固實腸胃藥餌服之不效,反行消導而止。心腹痞滿,見其妨於飲食,急求快利,多用枳橘峻急之劑愈塞不通,反用參朮等佐以香藥服之遂寬。如斯之類,亦反治之法,尤為可法,言以義治之之謂正,尤不獲則權之意。
白話文:
逆治法包括「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通因通用」和「塞因塞用」。這是一種逆著疾病的氣象來治療的方法,讓它順著正常的路線走;或者根據病狀來反向治療,使病情變得平和。
舉例來說,如果人因為受寒或吃了冷食,導致腹部疼痛,通常會服用熱藥和使用熱敷來緩解。但這種方法可能會使得疼痛更加嚴重。相反,如果用涼藥來治療,效果可能更好。
同樣地,如果患者長期患有熱症卻一直服用寒藥,寒藥的寒性可能會與體內的陰火結合,使熱症更加嚴重。此時,改用溫藥來調和身體,可能會有奇效。
對於自汗的症狀,如果多次服用補陽實表的藥物,但情況反而沒有改善,可能需要轉用發汗的藥物來治療。對於拉肚子的情況,如果服用能夠固定腸胃的藥物無法奏效,那麼可能需要轉用能促進消化的藥物來停止腹瀉。
對於心腹脹滿的患者,如果他們感到飲食受到影響,希望得到快速的排便,但使用了強力的消食藥物後情況反而更加嚴重,那麼轉用補脾益氣的藥物,再配合芳香類的藥物來服用,可能會有舒緩作用。
以上這些都是逆治的原則,尤其適用於通過道理來進行正確的治療,如果正治無效,則需要採取臨時變通的策略。
唯醫之聰明志達,素所更嘗,則其臨機,療無施不可也。
十八問曰:醫之視病,望而知之者謂之神,聞而知之者謂之聖,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者謂之巧,何謂也?曰:此醫家之四教也,蓋望而知之者,謂觀其神色以辨病候。凡人飲食人胃,變其精華之氣,五味各走所喜以養五臟,而五臟之精華,色澤之善惡,皆見乎面。肝色青,如翠羽、如蒼壁之澤者吉;如藍、如草滋者危。
心色赤,如雞冠、如帛裹朱者吉;如衃血、如赭者危。脾色黃,如蟹腹、如羅裹雄黃者吉;如枳殼、如黃土者危。肺色白,如豕膏、如白璧之澤者吉;如堊、如枯骨者危。腎色黑,如烏羽、如漆色者吉;如炭、如煤炲者危。此五色之吉凶也。春色青,夏色赤,長夏色黃,秋色白,冬色黑,此五色之從四時也。
白話文:
只有醫生的聶明和智慧,以及他們過去的經驗,才能在面對病人的情況下,治療任何疾病都是可能的。
第 18 問題:醫生看診的時候,看到就能知道病情的人被稱為神奇,聽到就能知道病情的人被稱為睿智,詢問就能知道病情的人被稱為有技巧,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說:這就是醫生的四大教育之一。能夠通過觀察患者的面色來分辨疾病的症狀。當人們吃進食物後,它們會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不同的味道對應著不同器官的需求,這些器官的健康狀況也會反映到臉上。例如,肝臟顏色是綠色的,如果像翡翠一樣光滑且富有光澤就表示健康;如果呈現出深綠或淺綠的狀態,那就代表不健康了。
心臟顏色是紅色的,如果像公雞冠子那樣鮮豔且富有光澤就表示健康;如果呈現出血塊或者褐色的狀態,那就代表不健康了。
脾臟顏色是黃色的,如果像螃蟹腹部那樣平滑且富有光澤就表示健康;如果呈現出橘皮或者泥土的狀態,那就代表不健康了。
肺部顏色是白色的,如果像豬油那樣柔軟且富有光澤就表示健康;如果呈現出灰白色或者乾燥的狀態,那就代表不健康了。
腎臟顏色是黑色的,如果像鳥羽毛那樣光滑且富有光澤就表示健康;如果呈現出煤炭或者木炭的狀態,那就代表不健康了。
春天的顏色是綠色的,夏天的顏色是紅色的,夏季中期的顏色是黃色的,秋天的顏色是白色的,冬天的顏色是黑色的,這些都反映了季節與色彩之間的聯繫。
春得白色,夏得黑色,長夏得青色,秋得赤色,冬得黃色,此五色之逆四時也。素問云: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色夭不澤謂之難已。五臟乃神之舍,五色乃神之表。五臟之敗,神氣已衰,其色必夭,夭者枯槁之謂,能察其色以斷吉凶,可謂神矣。聞而知之,謂聽其聲音而知其病之所在。
腎為聲音之根,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竅。然五臟各有聲,而肺屬金以司之,乃聽命於心,以發揚其聲耳。肝音角,聲直以柔;心音徵,聲高以長;脾音宮,聲大以緩;肺音商,聲清以揚;腎音羽,聲深以滑,此五臟聲音之等者也。肝喜叫怒,心喜言笑,脾好樂歌,肺好哭泣,腎好呻吟。
白話文:
春天出現白色的顏色、夏天出現黑色的顏色、長夏出現青色的顏色、秋天出現紅色的顏色、冬天出現黃色的顏色,這些都是與四季相反的情況。《內經》說:「如果皮膚上的光澤輕盈且明亮,就表示疾病容易治癒;如果皮膚沒有光澤而且暗淡無力,就表示疾病的治療會很困難。」五臟是精神的居所,五種顏色則是精神的表現。當五臟的功能衰退,那麼精神也會跟著減弱,這樣就會導致臉部的顏色變得憔悴和乾燥,這種情況就是指人已經老了的意思。能夠透過觀察人的面色來判斷吉凶的人,可以被稱作是有智慧的人。聽到某個聲音就能知道這個聲音代表的是什麼意思,這是指通過聆聽一個人的聲音就可以瞭解他的病情所在的部位。
腎臟是產生聲音的根本,心臟是控制聲音的主要器官,肺臟則是負責讓聲音傳遞出去的地方。然而每個臟器都有自己的聲音特點,但是由於肺臟屬於五行中的金行,因此它要接受心臟的命令纔能夠發揮出它的作用,也就是把聲音發散出來。肝臟的聲音是柔和且筆直的,心臟的聲音是高昂且悠長的,脾胃的聲音是洪亮且平緩的,肺臟的聲音是清澈且上揚的,腎臟的聲音則是低沈且流暢的,這些都是五個內臟各自發出的不同聲音的特點。肝臟喜歡尖叫或發脾氣,心臟喜歡說話或者微笑,脾胃喜歡聽音樂或者唱歌,肺臟喜歡哭喊,腎臟則喜歡低聲地嘆息。
此五臟聲音之為疾者也。聞是聲即與某臟之病,相參別其五行勝負,以決死生,不其聖乎?問屬君火,正化於午,對化於子,是以心手少陰腎足少陰主之,水隨腎至,故太陽為腑,則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也。太陰之經主脾與肺,蓋脾屬太陰土,土生金,子隨母居,是以脾足太陰肺手太陰主之,金隨肺至,故陽明為腑,則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也。
厥陰之經主肝與心包絡,蓋肝屬木,木生火,子隨母居,故少陽為腑,則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也。心包絡非臟,三焦非腑,且三焦為決瀆之官,有名無形,上合於心,下合於腎,主通道諸氣,多為使者,是故與心包絡為表裡。劉溫舒曰:心、肺、心包絡在上,手經其脈從兩手起;脾、肝、腎在下,曰足經其脈從兩足起,蓋手足經所以起上下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關於五臟發出的聲音和疾病的關係。聽到這種聲音後,要和其他內臟疾病相互比照,判斷五行之間誰強誰弱,以此來決定生死,這不是很聰明嗎? 問題屬於君火,在中午時正常運行,在半夜對應的是子時,因此心(手少陰)和腎(足少陰)負責這個問題。水跟著腎到達,所以太陽成為了腑器官,也就是手太陽的小腸和足太陽的膀胱。 太陰經主要掌管脾和肺,因為脾屬於太陰土,而土可以產生金,孩子會隨著母親居住,因此脾(足太陰)和肺(手太陰)負責這個問題。金跟隨肺到達,所以陽明成為了腑器官,也就是手陽明的大腸和足陽明的胃。 厥陰經主要掌管肝和心包絡,因為肝屬於木,木可以產生火,孩子會隨著母親居住,因此少陽成為了腑器官,也就是手少陽的三焦和足少陽的膽囊。心包絡不是一個真正的臟器,三焦也不是一個真正的腑器官,而且三焦是一個決策管道的器官,有名字但沒有具體的形式。它向上連接心臟,向下連接手腳,主管通過各種氣體,經常作為使者的角色,因此和心包絡形成了一個表面和內部的關系。 劉溫舒說:心、肺、心包絡在上面,手上的血管從雙手中開始;脾、肝、腎在下面,腳上的血管從雙腳開始,這是因爲手腳經脈是從身體上方或下方出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