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治方

蓖麻一味,秋夏用葉,春冬用子,一二十斤入甑內,置大鍋上,蒸半熟取起,先將綿布數尺雙摺浸入湯內,取出乘熱敷患處,卻將前藥熱鋪布上一層,候溫,再換熱藥一層,如此蒸換,必以換者汗出為度,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即愈。內服疏風和血之劑。

擦痹法

蓖麻子(三兩),活地龍(七條),甘草,甘遂(各一兩),麝香(一錢)

上搗爛,於瓷器內築實,勿泄氣。臨用先將薑蔥各一兩搗爛,包患處,次用薑汁化此藥,一雞子黃大擦半時久,一日三次,二三年者效,婦人尤神。

又治方

松枝酒,治白虎歷節風,走注疼痛,或如蟲行,諸般風氣。

松節,桑枝,桑寄生,鉤藤,續斷,天麻,金毛狗脊,虎骨,秦艽,青木香,海風藤,菊花,五加皮(各一兩),當歸(三兩)

上銼,每藥一兩用生酒二斤煮,退火七日飲,痛若在下加牛膝。

虎骨膠丸,治鶴膝風,並治癱瘓諸證。

虎骨(二斤,銼碎洗淨,用嫩桑枝、金毛狗脊去毛、白菊花去蒂各十兩,秦艽二兩煎水熬虎骨成膠,收起如蜜樣,和藥為丸,如不足量加蜜煉),大熟地(四兩),當歸(三兩),牛膝,山藥,茯苓,杜仲,枸杞,續斷,桑寄生(各二兩),熟附子(七錢),厚肉桂(去皮,不見火,五錢),丹皮,澤瀉(各八錢),人參(二兩,貧者以黃耆四兩代之)

上為末,以虎骨膠為丸,每早開水下三錢。

普救萬應全膏,治一切風氣,走注疼痛,以及白虎歷節風,鶴膝風,寒濕流注,癰疽發背,療瘡瘰癧,跌打損傷,腹中食積痞塊,多年瘧母,頑痰瘀血停蓄,腹痛泄利,小兒疳積,女人癥瘕諸證,並貼患處。咳嗽瘧疾,貼背脊心第七椎。嘗制此膏普送,取效神速。倘貼後起泡出水,此病氣本深,盡為藥力拔出,吉兆也,不必疑懼,記之記之。

藿香,白芷,當歸尾,貝母,大楓子(制),木香,白蘞,烏藥,生地,蘿蔔子,丁香,白及,殭蠶,細辛,蓖麻子,苦參,肉桂,蟬退,丁皮,白鮮皮,羌活,桂枝,全蠍,赤芍,高良薑,元參,南星,鱉甲,荊芥,兩頭尖,獨活,蘇木,枳殼,連翹,威靈仙,桃仁,牛膝,紅花,續斷,花百頭,杏仁,蒼朮,艾絨,藁本,骨碎補,川芎,黃芩,麻黃,甘草,黑山梔,川烏(附子),牙皂,半夏,草烏,紫荊皮,青風藤(以上各一兩五錢),大黃(三兩),蜈蚣(三十五條),蛇脫(五條),槐枝,桃枝,柳枝,桑枝,楝枝,楮枝(以上各三十五寸),男人血餘(三兩,以上各俱浸油內),真麻油(十五斤,用二十兩秤稱),松香(一百斤,穰皮濾淨),百草霜(十斤,細研篩過)

上銼,冬浸九宿,春秋七宿,夏五宿,分數次入鍋,文武火熬,以藥枯油膏滴水成珠為度,濾去渣重稱,每藥油十二兩下濾淨,片子松香四斤,同熬至滴水不散,每鍋下百草霜細末六兩,勿住手攪,俟火候成則傾入壇中,以棒攪和成塊,用兩人拔數次,瓷壇收貯。治一切風寒濕氣,瘡疽等證,其效如神。一方治瘡疽,用血丹收更妙,每油一斤,用丹六兩。

白話文:

[治方]

用蓖麻一種藥材,秋天和夏天用葉子,春天和冬天用種子,一二十斤放在蒸籠裡,放在大鍋上蒸到半熟取出。先將幾尺長的棉布摺疊幾層浸在藥湯裡,取出趁熱敷在患處,然後將剛蒸好的藥鋪在棉布上,等藥稍涼後,再換一層熱藥,如此反覆更換,直到敷藥的人出汗為止。病情嚴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就能痊癒。 內服疏風活血的藥劑。

擦痹法

將蓖麻子三兩、活地龍七條、甘草一兩、甘遂一兩、麝香一錢搗爛,放在瓷器裡壓實,不要讓藥氣散掉。使用時,先將薑蔥各一兩搗爛,敷在患處,然後用薑汁調和藥膏,取雞蛋黃大小的藥膏擦拭患處半個小時,一日三次,即使是患病二三年也能見效,對婦女尤其有效。

又治方

松枝酒,治療白虎歷節風,這種風痛會沿著經絡遊走,疼痛難忍,或者像蟲子爬一樣,適用於各種風濕性疾病。

將松節、桑枝、桑寄生、鉤藤、續斷、天麻、金毛狗脊、虎骨、秦艽、青木香、海風藤、菊花、五加皮各一兩,當歸三兩,切碎。每次取藥材一兩,用生酒二斤煎煮,藥煎好後放七天再服用,如果疼痛在下肢,可以加牛膝。

虎骨膠丸,治療鶴膝風以及癱瘓等症狀。

將虎骨二斤切碎洗淨,用嫩桑枝、金毛狗脊(去毛)、白菊花(去蒂)各十兩,秦艽二兩煎水熬製虎骨成膠,熬到像蜂蜜一樣濃稠,再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末與虎骨膠混合製成藥丸(如果藥量不足,可以加蜂蜜煉製)。其他藥材包括:熟地黃四兩、當歸三兩、牛膝二兩、山藥二兩、茯苓二兩、杜仲二兩、枸杞二兩、續斷二兩、桑寄生二兩、熟附子七錢、厚樸(去皮,不用火炮製)五錢、丹皮八錢、澤瀉八錢、人參二兩(貧困者可以用黃耆四兩代替)。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虎骨膠做成藥丸,每天早上用開水送服三錢。

普救萬應全膏,治療各種風濕病引起的疼痛,包括白虎歷節風、鶴膝風、寒濕流注、癰疽發背、療瘡瘰癧、跌打損傷、腹中食積痞塊、多年瘧疾、頑痰瘀血停滯、腹痛泄瀉、小兒疳積、婦女癥瘕等症,將藥膏貼敷在患處即可。如果咳嗽或瘧疾,貼在背脊心的第七節椎骨上。曾有人廣泛施用此膏藥,效果奇特迅速。如果貼藥後起泡出水,說明病情比較深,藥力正在將病邪排出,是好的預兆,不必擔心。

將藿香、白芷、當歸尾、貝母、大楓子(炮製過)、木香、白蘞、烏藥、生地、蘿蔔子、丁香、白及、殭蠶、細辛、蓖麻子、苦參、肉桂、蟬蛻、丁皮、白鮮皮、羌活、桂枝、全蠍、赤芍、高良薑、元參、南星、鱉甲、荊芥、兩頭尖、獨活、蘇木、枳殼、連翹、威靈仙、桃仁、牛膝、紅花、續斷、花百頭、杏仁、蒼朮、艾絨、藁本、骨碎補、川芎、黃芩、麻黃、甘草、黑山梔、川烏(附子)、牙皂、半夏、草烏、紫荊皮、青風藤(以上各一兩五錢)、大黃三兩、蜈蚣三十五條、蛇蛻五條、槐枝、桃枝、柳枝、桑枝、楝枝、楮枝(以上各三十五寸,以上藥材都浸在油裡)、男人的血(三兩)、真麻油十五斤(用二十兩秤稱)、松香一百斤(去皮過濾)、百草霜十斤(細研篩過)等藥材,切碎。冬天浸泡九天,春秋七天,夏天五天,分幾次放入鍋中,用文火武火熬製,直到藥膏枯燥,滴水成珠為止。然後過濾掉藥渣,重新稱重,每十二兩藥膏再過濾一次,加入淨化的松香四斤,繼續熬製到滴水不散,然後分次加入細研篩過的百草霜六兩,不停攪拌,直到熬好後倒入壇中,用棒攪拌成塊,再用兩人拔出幾次,用瓷壇貯藏。此膏藥治療一切風寒濕邪和瘡疽等症,效果極佳。如果單獨治療瘡疽,用血竭效果更好,每斤油用血竭六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