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蔭按:李東垣論南方腳氣,外感清濕作寒治;北方腳氣,內傷酒乳,作濕熱治,此實前人之未發者,後學疑之,遂成南北二派。以理論之,不必以南北分寒熱。凡外感寒濕者,皆屬寒濕,不必南方為然。凡內傷酒乳者,皆屬濕熱,不必北方為然,但隨脈證及詢其病之由來,察其得之寒熱,臨證立方施治可也。
蔭又按:孫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皆濕鬱於內所致也。故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洗足,當風取涼,皆成腳氣。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則濕熱之氣蒸人經絡,病發必熱,而四肢皆痠疼,煩悶跗腫,寒熱,此又山野農夫多有之,以久濕傷於外也。
若冬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者,則濕冷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肢皆酷冷轉筋,世有勤工力學之士,久坐久立於濕地,冷風乘入經絡,不覺成病也。若欲使之不成病者,初覺則灸患處二三十壯則愈,不復發矣。又經云:當風取涼,醉以入房,能成此病。又云:婦人產後取涼,多有此疾,深宜慎之。
《內經》論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蒸也,江東嶺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林蒸郁,風濕毒氣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腳氣。其候則腳先屈弱,漸至痹疼,脛微腫,小腹不仁,頭痛心煩,痰壅吐逆,時作寒熱,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勢逆,治之誠不可緩。支法存所以留意經方,偏善此術者,豈非江左嶺表,此疾得之多歟。
(支法存、仰道人,晉之名醫也)
東垣,云:《外臺》所錄,皆謂南方卑濕霧露所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陽氣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此因血虛氣弱,受清濕之邪氣,與血並行於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後人名曰腳氣。初覺即灸患處二三十壯,以導引濕氣外出,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所制之方,寒藥少,熱藥多,多用麻黃、川烏、姜附之屬。《內經》云:濕淫於外,以苦發之,麻黃苦溫,發之者也;川烏辛熱,走而不守,通行經絡;姜附辛甘大熱,助陽退陰,亦能散清濕之邪。又察足之三陰三陽,是何經絡所起,以引用藥為主治,復審六氣中何氣當之,治以佐使之藥。孫真人云:醫者,意也,隨時增損,初無定方,真知言哉。《千金》云:脈大而緩,宜服續命湯二劑,立瘥。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白朮二兩。若脈浮大而緊轉駚,宜作竹瀝湯,此最惡脈也;若細而駚者,亦惡。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此人脈多是因虛而得之。若大虛短氣力乏,可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瀝湯即止。竹瀝湯若不及熱服,輒停在胸膈,更為人患,每服當使極熱。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若加服數劑,病及脈勢未折,而苦脹滿者,可以大鱉湯下之。湯勢盡而不得下,可以湯為丸,助湯令下,下後更服竹瀝湯,令脈勢折,將息料理乃佳。
白話文:
論
李東垣認為南方腳氣因外感清濕而致寒,北方腳氣因內傷酒乳而致濕熱,這是前人未曾闡述的,後學因此產生南北二派之分。其實,不必以南北來區分寒熱。凡是外感寒濕的,都屬於寒濕,不一定要在南方才會這樣;凡是內傷酒乳的,都屬於濕熱,不一定要在北方才會這樣。應該根據脈象、症狀以及詢問病史,判斷是寒是熱,再據此用藥治療。
孫真人說,古代很少見這種病,自從永嘉南渡以後,衣冠人士患病者增多,都是因為體內濕氣鬱結所致。因此,一年四季都不應久坐久立在潮濕寒冷的地方,也不應酒醉後汗出而脫衣洗腳,或當風受涼,這些都會導致腳氣。如果夏天久坐久立在潮濕的地方,濕熱之氣就會蒸騰侵入經絡,發病時必感發熱,四肢酸痛、煩悶、足踝浮腫,寒熱交替,這是山野農夫比較常見的,因長期處於潮濕環境而傷及肌膚所致。
如果冬天久坐久立在潮濕寒冷的地方,濕冷之氣就會侵入經絡,發病時四肢冰冷、抽筋。一些勤奮好學的人,長時間久坐久立在潮濕的地方,冷風侵入經絡,不知不覺就生病了。如果想要預防這種病,初期感覺不適時,灸刺患處二十到三十壯,就能痊癒,而且不會再復發。古籍記載:當風受涼,酒醉後同房,都會導致此病;婦人產後受涼,也容易患此病,應當格外小心。
《內經》認為,南方地勢低窪,水土虛弱,霧露蒸騰,江東、嶺南地區多是如此。春夏之交,山林蒸濕,風濕毒氣最盛,腳部受其侵襲,就會導致瘴毒腳氣。其症狀是腳先屈弱無力,逐漸發展為麻痹疼痛,小腿輕微腫脹,小腹感覺遲鈍,頭痛、心煩、痰多、嘔吐,時而寒時而熱,大小便不通暢,嚴重者會危及心臟,病情危急,必須及時治療。支法存善於此病的治療,這可能與江左嶺表地區此病多發有關。
(支法存、仰道人,晉朝名醫)
東垣說,《外臺秘要》記載,南方低窪潮濕,霧露凝聚,當地人肌膚腠理疏鬆,陽氣不足以抵禦外邪,因此腳部受寒濕侵襲,病從下而起。這是因為血虛氣弱,受清濕邪氣侵襲,邪氣與血液一起運行於肌膚腠理之間,邪氣盛而正氣不足,所以血氣凝滯,凝滯則麻痹,虛弱則無力,因此導致麻痹無力,後人稱之為腳氣。初期感覺不適時,灸刺患處二十到三十壯,以引導濕氣排出體外,並服用發汗利水的藥物,以疏通經絡、驅散邪氣。所用的藥方,寒藥較少,熱藥較多,多用麻黃、川烏、乾薑、附子等藥物。《內經》說:濕邪侵襲於外,用苦味藥物來發散它,麻黃苦溫,具有發散作用;川烏辛熱,走而不守,能通行經絡;乾薑、附子辛甘大熱,能溫陽散寒,也能散除清濕之邪。還要觀察足三陰三陽經絡,判斷是哪條經絡受損,以此來選擇主治藥物;還要考慮六氣的影響,再配伍佐使藥物。孫真人說:醫術重在於醫者的經驗判斷,要根據病情隨時增減藥量,沒有固定的方子,這句話真是說得精闢。《千金要方》記載:脈象大而緩,應該服用續命湯兩劑,就能痊癒;如果風邪盛,應該服用越婢湯加白朮二兩;如果脈象浮大而緊,逆轉如弦,應該服用竹瀝湯,這是最凶險的脈象;如果脈象細小而緊,也是凶險的脈象;如果脈象微弱,應該服用風引湯,這類人的脈象多是因為虛弱而導致的;如果大虛,氣短乏力,可以間隔服用補益的湯劑,根據病情寒熱來選擇藥物;如果沒有痊癒,再服用竹瀝湯即可;竹瀝湯如果不及時服用,會停滯於胸膈,反而加重病情,每次服用都要加熱至極熱;如果服用竹瀝湯後能通便,則預後良好;如果服用幾劑後,病情和脈象沒有好轉,反而腹脹,可以用大鱉湯來瀉下;如果藥力用盡而不能瀉下,可以將湯藥製成丸藥服用,幫助藥物瀉下,瀉下後再服用竹瀝湯,待脈象轉為正常,再調養身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