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七十二 (1)
卷七十二 (1)
1. 通治一切心痛方
加味二陳湯,凡痛皆有痰黏胃,通用此湯,隨證加減。
陳皮,半夏,白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風寒初起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裡寒加草豆蔻,濕加蒼朮、川芎,熱加山梔、鍋墨、童便或少加炒乾姜反佐之,冷加丁香、良薑,氣虛加參朮,血虛加當歸,大虛厥逆加姜附,肝火加青黛、青皮、黃連,痰飲加白螺殼、滑石、南星。食積加砂仁、香附,瘀血加韭汁、桔梗。
蟲痛加苦楝根或木香、檳榔,急痛加胡椒,略用斑蝥炒過。痛不可忍,加細茶乳香或石𨢑。凡痛攻走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加蒼朮、川芎、山梔,探吐積痰碗許,乃愈。
白話文:
這是一個適用於各種心痛症狀的治療方法,稱為「加味二陳湯」。基本上,大多數的心痛都和胃部有痰濕有關,所以這個湯劑能廣泛應用,但需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調整。
所需藥材包括:陳皮、半夏、白茯苓(每樣約一錢),以及炙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再加入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因風寒初期而無汗,可添加麻黃;若有汗則加入桂枝。若屬於內寒型,應加草豆蔻;濕重時,加入蒼朮和川芎;有熱象時,可添加山梔、鍋墨或童便,或者少量炒乾姜來輔助調節;在寒冷情況下,可加丁香和良薑;氣虛者加黨參和白朮;血虛者加當歸;若屬極度虛弱且肢體逆冷,則加薑附;肝火旺時,加入青黛、青皮和黃連;有痰飲問題時,添加白螺殼、滑石和南星;食積問題,加砂仁和香附;有瘀血情況,則加韭汁和桔梗。
若是因為蟲害導致的疼痛,可加苦楝根或木香、檳榔;若疼痛急劇,可加胡椒,並酌量使用炒過的斑蝥。若疼痛到無法忍受,可以添加細茶、乳香或石𨢑。所有疼痛蔓延至腰部和背部,引起昏厥和嘔吐,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下,可加蒼朮、川芎和山梔,用以催吐,將痰積吐出一碗左右,病情就會好轉。
2. 治寒心痛方
薑桂湯,治初起胃脘寒痛。
乾薑,良薑,官桂(各七分),藿香,蒼朮,厚朴(薑汁製),陳皮,甘草(炙),木香,茴香(酒炒),枳殼(麩炒),砂仁,香附(炒,各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痛甚,加乳香。手足厥冷,脈沉伏,加附子,去良薑。
加味平胃散,治男婦小兒心腹疼痛不止,及嘔吐噁心並皆治之。
蒼朮(米泔浸),良薑(青油炒,各一兩),草果(一兩五錢),陳皮,厚朴(各三錢),五靈脂,甘草(炙,各七錢),小茴香(炒,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匙,水酒或臘醋調,熱服不拘時,神效。
丁胡三建湯,治冷心疼,面青唇黑,手足厥冷。
丁香,良薑,官桂(各一錢半)
上銼一劑,水一鍾,煎七分,用胡椒五十粒,炒黃色為末,調入湯藥內,頓服。
扶陽助胃湯,治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胃脘當心而痛。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乾薑(炮,一錢半),草豆蔻,益智仁,楝參,甘草(炙),官桂,白芍藥(各一錢),吳茱萸,陳皮,白朮(各五分)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加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柤溫服,食前。
朮附湯,治寒厥暴心痛,脈微氣弱。
附子(炮,五分),白朮(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銼作一服,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柤溫服,食前。
落盞湯,治急心痛。
陳皮,香附子,良薑,吳茱萸,石菖蒲(各等分)
上水煎,先用碗一個,入香油三五點在內,小盞蓋之,將藥淋下,熱服。
丁香止痛散,治心氣痛不可忍。
良薑(五兩),丁香(半兩),茴香(炒),甘草(炙,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順氣術香散,治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時或引痛,及酒食過傷,噫氣吞酸,心脾刺痛,女人一切血氣刺痛。
蒼朮(米泔浸),桔梗,茴香(炒),乾薑(炮),陳皮(去白),厚朴(薑製),砂仁,丁皮(不見火),良薑,肉桂,甘草(炙,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熱服,或用鹽少許,點沸湯下亦可。
燒脾散,治飲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乾薑,草果,厚朴(姜炒),砂仁,神麯(炒),麥芽(炒),陳皮,良薑,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淡鹽湯點服。
溫胃湯,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益智仁(五錢),薑黃,乾生薑,白豆蔻,澤瀉(各三分),黃耆(七分),人參,厚朴,甘草(炙),砂仁(各二分),陳皮(一分)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煎,食前服。
加味四七湯,治風冷寒邪,客搏心腹作痛。
桂枝,白芍藥,半夏(制),紫蘇(各一錢半),茯苓,厚朴(薑製),枳殼,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治寒心痛方
薑桂湯:治療初期胃脘寒痛。 乾薑、良薑、官桂各七分,藿香、蒼朮、厚朴(薑汁製)、陳皮、甘草(炙)、木香、茴香(酒炒)、枳殼(麩炒)、砂仁、香附(炒)各等分。上藥研磨成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疼痛劇烈,加乳香。手足厥冷,脈象沉弱,加附子,去良薑。
加味平胃散:治療男女老少心腹疼痛不止,以及嘔吐噁心等症。蒼朮(米泔水浸泡)、良薑(青油炒)各一兩,草果一兩五錢,陳皮、厚朴各三錢,五靈脂、甘草(炙)各七錢,小茴香(炒)五錢。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大匙,用溫開水、酒或米醋調服,不拘時辰服用,療效顯著。
丁胡三建湯:治療冷心疼,伴隨面青唇黑、手足厥冷。丁香、良薑、官桂各一錢半。將以上藥物研磨成一劑,加水一碗煎至七分,再加入炒至黃色的胡椒五十粒研磨成粉末,調入藥湯中,一次服用。
扶陽助胃湯:治療寒氣入侵腸胃,導致胃脘心痛。附子(炮製去皮臍)二錢,乾薑(炮製)一錢半,草豆蔻、益智仁、楝參、甘草(炙)、官桂、白芍藥各一錢,吳茱萸、陳皮、白朮各五分。將藥材研磨成麻豆大小,做成一劑,加水二碗,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至一碗,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朮附湯:治療寒邪入侵導致的暴發性心痛,脈象微弱,氣虛。附子(炮製)五分,白朮二錢,甘草(炙)一錢。將藥材研磨成一劑,加水一碗半,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一碗,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落盞湯:治療急性心痛。陳皮、香附子、良薑、吳茱萸、石菖蒲各等分。水煎,先用碗一個,滴入香油三五滴,用小盞蓋住,將藥湯倒入碗中,趁熱服用。
丁香止痛散:治療心氣疼痛難忍。良薑五兩,丁香半兩,茴香(炒)、甘草(炙)各一兩半。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沸水沖服。
順氣術香散:治療氣機升降失調,胸膈痞悶,時而疼痛,以及飲食不節導致的噫氣吞酸,心脾刺痛,以及婦女各種血氣刺痛。蒼朮(米泔水浸泡)、桔梗、茴香(炒)、乾薑(炮製)、陳皮(去白)、厚朴(薑汁製)、砂仁、丁皮(不經火)、良薑、肉桂、甘草(炙)各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熱服,或用少許食鹽,用沸水沖服亦可。
燒脾散:治療食用生冷瓜果蔬菜,導致中焦停留,心脾冷痛。乾薑、草果、厚朴(薑汁炒)、砂仁、神麴(炒)、麥芽(炒)、陳皮、良薑、甘草(炙)各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淡鹽水沖服。
溫胃湯:治療服用寒涼藥物過多,導致脾胃虛弱,胃脘疼痛。益智仁五錢,薑黃、乾生薑、白豆蔻、澤瀉各三分,黃耆七分,人參、厚朴、甘草(炙)、砂仁各二分,陳皮一分。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八錢,水煎,飯前服用。
加味四七湯:治療風寒邪氣侵襲,導致心腹疼痛。桂枝、白芍藥、半夏(制)、紫蘇各一錢半,茯苓、厚朴(薑汁製)、枳殼、甘草(炙)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