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
卷一·上 (1)
1. 脈法
脈訣舉要,曰:風寒暑濕,氣鬱生涎,下虛上實,皆暈而眩。風浮,寒緊,濕細,暑虛,涎眩而滑。虛脈則無治眩暈法,尤當審諦,先理痰氣,次隨證治。
丹溪,曰:左手脈數熱多,脈澀而芤,有血,死。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久,一作虛。)左手人迎脈緩而浮大者,屬風。又云:久病之人,氣血俱虛而脈大,痰濁不降也。
白話文:
【脈法】
在《脈訣舉要》中提到,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導致氣機鬱滯產生口涎,若身體下方虛弱而上方實結,常會感到頭暈目眩。風邪影響時脈象輕浮,寒邪則使脈象緊繃,濕邪讓脈象細微,暑邪則使脈象虛弱,若因痰涎導致的頭暈目眩,脈象則顯得滑利。對於虛弱的脈象,治療頭暈目眩的方法並不多,更應仔細辨別,首先需調理痰氣,再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治療。
丹溪先生表示,如果左側手脈數量多且熱象明顯,脈象澀且芤,這表示血液問題,可能會導致死亡。右側手脈若實滿,可能有痰飲或積滯。脈象大通常代表是長期疾病(另一種解釋為虛弱)。左手的人迎脈若緩慢且浮大,這屬於風邪所致。他又說,長期患病的人,氣血雙虛且脈象大,這是因為痰濁未能順利下降所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