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人之七情所發,皆有火邪。經云: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氣屬陽,氣常有餘。血屬陰,血常不足,故氣有餘謂之火。又曰:諸動屬火。凡藥品之燥熱悍慓者入氣分,人之一身氣血,以沖和為貴。既雲氣有餘為火矣,何又從而補之,補之則火熾而氣益壯,所以壯火食氣,銷爍真陰,百脈沸騰,眾疾蜂起。

舉世以惡攻喜補之情而忘其實,實太過之害,醫者又不明亢極承製兼化之理,於男動謂下元虛冷,於女動謂子宮虛寒,投以烏附丁桂香燥種種剛劑,志心久服,以致熱與熱投。陽明容受之經也,毒先受之,引入腎經,次及心肺肝經,無不漸漬深入,如油入面,膠著固結而不可解,是醫與患者,未究心於《素問玄機原病式》也。誤天下之人,何啻千萬。

而天下之受誤,以馴致於斃者,猶且諉之命數,而竟不知醫之不刃而殺之也。四物、四君子,治氣血,王道之劑也,用之失宜,猶能貽害,況辛燥諸品,毒厚性猛,藥中之斧斤也,可輕試耶。或曰:天生五材,誰能去兵,熱藥固五材之兵,可盡去乎?曰:大毒治病,十去其九,豈容廢乎。俱中病則止,可一而不可再,可少而不可多。

以之治癰疽外證敷貼膏散,如《周禮》瘍醫五毒散之類則可,以之調和臟腑,補助羸弱,猶熾火於灶,而釜中之水,被其煎耗。每見服峻劑者,後來燔灼潰裂,不忍見聞,借無預以此曉之耳。或曰:少壯時服熱藥者,毒不輒發何也?曰:血氣尚盛,足以降伏其邪。猶國家方泰,豈無奸宄,皆屏息潛藏,至其末造,投間竊發,遂不可支矣。

或曰:有服熱藥而亦孕且子者,何也?曰:氣盛血餘,容有之矣。在孕則多異證,生子亦有餘毒。父吞熱劑,子患熱淋,昔人有是論矣。豈惟熱藥,凡飲啖醇釀厚味之人,未有生子而不驚癇,不瘡疥者。或曰:男子精寒,婦人中冷,亦有之乎。曰:男子縱欲過度,虛中無火者,間亦有之。

婦人崩漏帶下之久,其中必冷,第酌天之時,令驗身之強弱,以四物、四君子,少加辛熱升提之劑,愈即止服,不宜過治,過則燥耗陰血,孤陽獨盛,為熱,為嗽,為瘵,相因而致矣。小兒一科,臟腑脆弱,尤忌熱劑,惟宜益元散,以蔥湯調之則可汗,以燈心竹葉湯調之則可清,以車前調之則可分利,以穀芽湯調之則可消導,以辰砂麥冬湯調之則可鎮驚。劉河間直格論中雲:孕婦小兒,時時宜與服之。

遵用已久,早有明效,至於理之曲盡其妙,發千古不傳之秘,則張子和補論一篇,劉守真之《素問玄機原病式》具在。婦人科八制香附丸,小兒科抱龍丸,益元散。男子科,日以清氣化痰,理脾抑火開鬱之劑,自然康和安泰矣。奚必助火消陰,自貽伊感。古人於滋陰,則以黃柏、知母、三補丸。

白話文:

人體七情所引起的疾病,都帶有火邪的性質。古書上說:「陽氣常盛,陰氣常不足。」人的氣屬陽,所以氣常有餘;血屬陰,所以血常不足。因此,氣有餘就叫做火邪。古書也說:「一切活動都屬火。」凡是藥物中燥熱、猛烈刺激的成分,都會進入人體的氣分。人體的氣血,以調和平衡為貴。既然氣有餘就叫做火邪,為何還要補益呢?補益就會火氣更盛,氣更旺盛,導致「壯火食氣」,消耗真陰之氣,百脈沸騰,各種疾病紛紛產生。

世人只知道用攻擊性的方法治療喜怒等情緒病,而忽略了過度治療的危害。醫生也不明白亢盛、極度、承襲、化解的道理,遇到男子因情動而出現的病症,就認為是下元虛冷;遇到女子因情動而出現的病症,就認為是子宮虛寒,便使用附子、烏頭、丁香、桂枝等辛燥溫熱的藥物。病人長期服用這些藥物,就導致熱上加熱。陽明經是人體容受藥物毒性的經絡,因此毒性首先侵犯陽明經,然後波及腎經、心經、肺經、肝經,逐漸深入,就像油滲入面粉一樣,膠著凝固,難以消除。這說明醫生和病人都不懂《素問玄機原病式》的道理,誤導了無數人。

許多人因這種錯誤的治療而死亡,卻還歸咎於命運,殊不知是醫生用藥不當造成的。四物湯、四君子湯是治療氣血的良方,使用不當也會造成危害,何況是那些辛燥溫熱的烈性藥物,它們就像藥物中的斧頭,怎能輕易使用呢?有人說:「天地生五種物質,誰能去掉兵器呢?溫熱藥物就是五種物質中的兵器,能全部去除嗎?」我說:「毒性很大的藥物,治療疾病能成功十次中只有一次,怎麼能不廢棄呢?」只有在疾病確實需要時才能使用,只能用一次,不能用多次;只能用少量,不能用多量。

用這些藥物治療癰疽等外在病症,敷貼膏藥,例如《周禮》中瘍醫所用的五毒散之類是可以的,但用它們來調和臟腑,補益虛弱的身體,就像在灶膛裡加熾熱的火,鍋裡的卻被煎熬乾涸。我經常看到服用峻猛藥物的人,後來身體被灼傷潰爛,慘不忍睹,所以不得不以此來提醒大家。有人說:「年輕力壯時服用溫熱藥物,毒性不會立即發作是為什麼呢?」我說:「因為血氣旺盛,足以壓制邪氣,就像國家太平時,雖然有奸邪小人,也都會隱藏起來,等到國家衰敗時,奸邪小人就會乘虛而入,無法抵擋了。」

有人說:「也有人服用溫熱藥物卻能懷孕生子的,這是為什麼呢?」我說:「那是因為氣盛血餘,才有可能。但懷孕時會出現很多異常症狀,生下的孩子也可能帶有餘毒。父親服用溫熱藥物,孩子患熱淋,古人就有這樣的說法。不僅是溫熱藥物,凡是飲酒吃辛辣厚味食物的人,生下的孩子很少有不驚癇、不患瘡疥的。」有人說:「男子精寒,女子宮寒,也有這種情況嗎?」我說:「男子縱慾過度,體內虛弱無火的人,也有這種情況。

女子崩漏、帶下病症久治不愈,體內必然虛寒,要根據季節和體質的強弱,使用四物湯、四君子湯,少量添加辛熱升提的藥物,病好了就停止服用,不能過度治療,過度治療就會耗傷陰血,導致孤陽獨盛,出現發熱、咳嗽、消瘦等病症,互相影響,病情加重。小兒科疾病,臟腑脆弱,尤其忌諱溫熱藥物,只宜使用益元散,用蔥湯調服可以發汗,用燈心竹葉湯調服可以清熱,用車前子湯調服可以利尿,用穀芽湯調服可以消導,用辰砂麥冬湯調服可以鎮驚。劉河間的著作裡說:「孕婦和小孩,時常可以服用這些藥物。」

這些方法已經沿用很久,早有顯著療效。至於其道理的精妙之處,以及千年來不為人知的秘訣,張子和的補論和劉守真的《素問玄機原病式》中都有記載。婦科用八珍丸、香附丸;兒科用抱龍丸、益元散;男子科用清熱化痰、健脾降火、疏肝解鬱的藥物,就能自然康復安泰。何必助長火氣,消耗陰氣,自找麻煩呢?古人滋陰,常用黃柏、知母、三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