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五 (3)

1. 治熱勞方

柴胡,胡黃連,前胡,烏梅(各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童便二盞,豬膽一個,豬脊髓一條,韭白五分,同煎一鍾,不拘時服。(此劫劑,胃虛者慎之)

青蒿飲子,治勞瘵骨蒸。

青蒿(一斗五升),童便(三斗)

上以文武火熬,約童便減去二斗,去青蒿,再熬至一升,入豬膽汁七個,或加辰砂、檳榔末三五錢,再熬數沸,甘草末收之,每服抄一匙,清湯點服極妙。一方名草還丹,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清骨散,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北柴胡,生地(酒炒,各二兩),人參,防風,熟地黃,秦艽,赤茯苓(各一兩),胡黃連(半兩),薄荷(七錢半)

上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地骨皮枳殼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多盜汗。

地骨皮,秦艽,柴胡,枳殼,知母,當歸,鱉甲(醋炙黃,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盞,桃柳枝頭各七個,姜三片,烏梅一個,去渣,臨臥服。

人參柴胡散,治邪熱客於經絡,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及婦人虛勞骨蒸尤宜。

人參,白茯苓,白朮,柴胡,當歸,半夏曲,乾葛,甘草(炙),芍藥(赤,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姜四片,棗三枚,水煎,帶熱服。

許學士云:但有勞熱證,皆可服,熱退即止。大抵透肌葛根第一,柴胡次之,其方多黃芩半兩。

蔭按:以上諸方,治虛損復受邪熱,皆宜用柴胡。衍義云: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方中治勞,鮮有不用者,誤人甚多。常言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斟酌之。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宜,服無不效。熱去即須急止,若無邪熱,得此愈甚。

王海藏云:苟無實熱,醫取用之,不死何待,後之用柴胡者宜審諸。又大忌芩、連、柏,驟用純苦寒藥,反瀉其陽。但當用瓊玉膏之類,大助陽氣,使其復還寅卯之位,微加瀉陰火之藥是也。

上下甲丸,退勞熱食積痰。

鱉甲(名上甲),龜板(名下甲,各一兩),側柏,瓜蔞仁,半夏,黃連,黃柏(各五錢)

上為末,炊餅丸服。

當歸龍薈丸,治肝有積痰汙血,結熱而勞瘵者,其太衝脈必與陽衝脈不相應,宜以補陰藥吞此丸,神效。

方見脅痛及火熱門。

石膏散,治熱勞,附骨蒸熱,四肢微瘦有汗,脈長者,此方主之。

石膏

上一味,為細末,如面,每夕用新汲水調服方寸匕,取身無熱為度。

蔭按:熱勞之證,豈曰盡屬陰虛。亦有陽邪外襲,傳入於骨,不能泄越,內作骨蒸,令人先寒後熱,久久漸成羸瘦。有汗者,胃家實也。脈長者,陽邪證也。石膏寒而清肅者也,可以療裡熱。

昔睦州鄭迪功妻,苦有骨蒸內熱之病,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瘦,足跌腫者,其病五臟六腑之中,眾醫不瘥,因遇處州吳醫看曰,請為治之,只單用石膏散,服後體微涼如故。或問,東垣言血虛身熱,證象白虎,誤服白虎者必死,非石膏之謂乎?答曰:若新產失血,飢困勞倦之病,合禁用之。若內熱有汗脈長者,則不在禁也,用者慎之。

白話文:

治熱勞方

柴胡、胡黃連、前胡、烏梅各兩克,水煎服。另用童尿200毫升,豬膽一個,豬脊髓一條,韭菜白5克,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時服用。(此方為急症方,胃虛者慎用)

青蒿飲子,治勞瘵骨蒸。

青蒿1500克,童尿3000毫升,文武火熬煮,至童尿減少至1000毫升,濾去青蒿,再熬至100毫升,加入豬膽汁七個,或加辰砂、檳榔末3-5克,再煮沸數次,加入炙甘草末收膏。每次服用一匙,用清水送服,效果極佳。另有一方名為草還丹,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50丸。

清骨散,治男女五心煩熱,將成勞瘵。

北柴胡、生地黃(酒炒)各20克,人參、防風、熟地黃、秦艽、赤茯苓各10克,胡黃連5克,薄荷7.5克,每次服用4克,水煎溫服。

地骨皮枳殼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乏力倦怠,夜間盜汗。

地骨皮、秦艽、柴胡、枳殼、知母、當歸、鱉甲(醋炙黃)各等分,研末。每次用藥末一湯匙,加水一杯,加桃枝、柳枝各七枝,生姜三片,烏梅一個,煎煮去渣,臨睡前服用。

人參柴胡散,治邪熱侵犯經絡,肌肉發熱咳嗽,五心煩躁,頭昏眼花,夜間盜汗,以及婦女虛勞骨蒸,尤為適宜。

人參、白茯苓、白朮、柴胡、當歸、半夏曲、葛根、炙甘草、赤芍藥各10克,研成細末,每次服用3克,加生姜四片,大棗三枚,水煎,溫服。

許學士說:凡是勞熱證,皆可服用此方,熱退即可停藥。總而言之,透肌發表藥物中葛根最佳,柴胡次之,很多方劑都加用黃芩5克。

按語:以上諸方,治療虛損又受邪熱者,都宜用柴胡。衍義說:柴胡本經中並無治療勞瘵的記載,現在治勞瘵的方劑,很少不用柴胡的,誤導很多人。常說的勞瘵,有一種是臟腑真陰虧損,又受邪熱侵襲,因虛而致勞,所以說:「勞者,牢也」,需謹慎斟酌。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使用柴胡很合適,服用後都有效。熱退後須立即停藥,如果沒有邪熱,繼續服用反而會加重病情。

王海藏說:如果沒有實熱,醫生使用此方,不死才怪,後世使用柴胡者應當謹慎。又極忌諱黃芩、黃連、黃柏,驟然使用純苦寒藥物,反而耗傷陽氣。應該使用瓊玉膏之類,大補陽氣,使其恢復生機,再稍微配合瀉陰火的藥物。

上下甲丸,治療勞熱,食積痰飲。

鱉甲(上甲) 、龜板(下甲) 各10克,側柏葉、瓜蔞仁、半夏、黃連、黃柏各5克,研末,用炊餅做成丸劑服用。

當歸龍薈丸,治肝臟有痰飲瘀血,積熱而致勞瘵者,其太衝脈必定與陽衝脈不相應,宜用補陰藥物,配合此丸服用,療效神奇。

方見脅痛及火熱門。

石膏散,治熱勞,附骨蒸熱,四肢消瘦多汗,脈象長者,此方為主治。

石膏,研成細末,如麵粉狀,每晚用新汲取的水調服適量,以身無熱為度。

按語:熱勞證候,豈能都屬於陰虛。也有陽邪外侵,侵入骨骼,不能發散,內生骨蒸,先寒後熱,日久漸漸消瘦。有汗者,是胃家實熱;脈象長者,是陽邪證。石膏寒涼清熱,可以治療裡熱。

從前睦州鄭迪功的妻子,患有骨蒸內熱的疾病,時而發熱時而畏寒,寒邪退後內熱加重,附骨蒸盛的時候,四肢消瘦,足部腫脹,五臟六腑皆受其害,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後來遇到處州吳姓醫生診治,只用石膏散,服藥後身體微涼如常。有人問,東垣論述血虛身熱,證狀如同白虎,誤服白虎湯者必死,難道不是指石膏嗎?吳醫生回答:如果是產後失血、飢餓勞累等疾病,絕對禁止使用。如果內熱多汗,脈象長者,則不在禁忌之列,但使用此藥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