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醫說,云:五勞者,動作勞傷於五臟,五臟之氣因傷成病,故謂之五勞。肺勞之狀,短氣而面腫,不聞香臭。肝勞之狀,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之狀,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脾勞之狀,舌根苦直,不得嚥唾。腎勞之狀,背難俯仰,小便不利,黃赤而有餘瀝,囊濕生瘡,小腹裡急。治法,肝勞補心氣,心勞補脾氣,脾勞補肺氣,肺勞補腎氣,腎勞補肝氣,此療子以益母也。經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補其根本。肝心為陽,脾肺腎為陰。夫五臟實亦成勞。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又曰:六極者,筋極主肝,脈極主心,肉極主脾,氣極主肺,骨極主腎,精極主臟腑。筋極之狀,令人數轉筋,十指手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脈極之狀,忽忽喜忘,少顏色,眉發墮落。肉極之狀,飲食無味,不生肌肉,皮膚枯槁。氣極之狀,正氣少,邪氣多,氣不足,多喘少言。骨極之狀,腰脊痠削,齒痛,手足煩痛,不欲行動。精極之狀,肉虛少氣,喜忘,鬢衰落。然謂之極者,病重於勞也,治法與治勞同。又曰:七傷者,一曰大怒逆行傷肝,二曰憂愁思慮傷心,三曰飲食太飽傷脾,四曰形寒飲冷傷肺,五曰久坐濕地傷腎,六曰風雨寒濕傷形,七曰大怒恐懼傷志。肝傷則少血目暗,心傷則苦驚喜忘,脾傷則面黃善臥,肺傷則短氣咳嗽,腎傷則短氣腰痛、厥逆下冷,形傷則皮膚枯槁,志傷則恍惚不樂。治法與五勞六極同。又曰:冷勞之人,氣血枯槁,表裡俱虛,陰陽不和,精氣散失,則內生寒冷也。皆因臟腑久虛,積冷之氣,遂令宿食不消,心腹積聚,臍腹痛疼,面色痿黃,口舌生瘡,大腸泄痢,手足無力,骨節痠疼,久而不痊,轉加羸瘦,故曰冷勞。又曰:勞,動作也。郭逢源曰:凡人暫爾疲倦,通謂之勞。而今人以勞為惡疾而惡聞之,親戚朋友,共為隱諱,見其疾狀,莫敢呼之。殊不知勞之為病,初起於動作不能節謹。至於疲倦且傷不已,漸成大疾。凡言虛勞者,五勞是也。六極七傷為類,蓋蒙莊所謂精太用則竭,神太勞則弊者是也。治法不過補養五臟,滋益氣血,使之強盛,則其疾自去。又曰:凡虛勞之疾,皆緣情欲過度,榮衛勞傷,致百脈空虛,五臟衰損,邪氣乘襲,致生百疾。聖人必假藥石以資氣血,密腠理以御諸邪。肌肉之虛,猶如物體之輕,虛如馬勃、通草、蒲梢、燈心之屬是也,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故前古方中,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參、當歸、地黃、麥冬之類者,蓋出此意。本草云:補虛去弱,羊肉、人參之屬是也。所謂虛勞者,因勞役過甚而致虛損,故謂之虛勞。今人才見虛弱疾證,悉用燥熱之藥,如伏火金石附子薑桂之類,致五臟焦枯,血色乾涸,而致危困,皆因此也。如虛而兼冷者,止可於諸虛勞方中加諸溫熱藥為助可也。如此,即不失古人之意。又曰:養生必用方論虛勞不得用涼藥,如柴胡、鱉甲、青蒿、麥冬之類,皆不用服,惟服黃耆建中湯。有十餘歲女子,因發熱咳嗽,喘急,小便少,後來成腫疾,用利水藥得愈。然虛羸之甚,遂用黃耆建中湯,日一服,三十餘日遂愈。蓋人稟受不同。虛勞,小便白濁,陰臟人,服橘皮煎、黃耆建中湯,獲愈者甚眾。至於陽臟人,不可用暖藥,雖建中湯不甚熱,然有肉桂,服之稍多,亦反致害。要之,用藥亦量其所稟,審其冷熱,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湯治虛勞也,謹之。又曰: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厥者,手足冷也。氣屬陽,陽虛則陰湊之,故發厥。血者,陰也,血虛則陽湊之,故發熱也。氣虛發厥者,當用溫藥。血虛發熱者,不宜用涼藥,當用溫養氣血之藥以補之,宜養陰,黃耆建中湯之類是也。又有一種病實熱者,極而手足厥冷,所謂熱深厥亦深,此當用涼藥,須以脈別之也。此最難辨,差之毫釐,則害人性命,戒之。
白話文:
論
古人說,五勞是指因過度勞動損傷五臟,導致五臟氣血受損而生病,故稱之為五勞。肺勞的症狀是呼吸短促、面部浮腫,聞不到香味。肝勞的症狀是面容乾燥發黑、口苦、精神萎靡不振、恐懼不安、不能獨睡、視力模糊。心勞的症狀是心神恍惚、健忘、大便困難或時而稀溏、口腔生瘡。脾勞的症狀是舌根苦澀、吞嚥困難。腎勞的症狀是背部難以彎曲伸展、小便不利、尿液黃赤且排尿不盡、陰囊潮濕生瘡、小腹脹痛。治療方法是:肝勞補心氣,心勞補脾氣,脾勞補肺氣,肺勞補腎氣,腎勞補肝氣,這是以子補母的治療方法。經書上說:聖人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滋養根本。肝、心屬陽,脾、肺、腎屬陰。五臟過度充實也會導致勞損。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又說:六極是指:筋極傷肝,脈極傷心,肉極傷脾,氣極傷肺,骨極傷腎,精極傷臟腑。筋極的症狀是經常抽筋,十指指甲都疼痛,疲倦不堪,無法久站。脈極的症狀是心神恍惚、健忘、面色蒼白、眉毛頭髮脫落。肉極的症狀是飲食無味,肌肉不生長,皮膚枯槁。氣極的症狀是正氣不足,邪氣旺盛,氣短喘息,說話很少。骨極的症狀是腰脊痠痛消瘦,牙齒疼痛,手足煩痛,不想活動。精極的症狀是肌肉消瘦、氣虛、健忘、鬢髮脫落。所謂「極」者,病情比五勞更嚴重,治療方法與五勞相同。
又說:七傷是指:一、大怒逆氣傷肝;二、憂愁思慮傷心;三、飲食過飽傷脾;四、受寒飲冷傷肺;五、久坐潮濕之地傷腎;六、風雨寒濕傷形體;七、大怒恐懼傷神志。肝傷則面色蒼白、視力模糊;心傷則驚恐、健忘;脾傷則面黃乏力、嗜睡;肺傷則呼吸短促、咳嗽;腎傷則呼吸短促、腰痛、厥逆、下肢冰冷;形體受傷則皮膚枯槁;神志受傷則精神恍惚、憂鬱不樂。治療方法與五勞六極相同。
又說:冷勞是指因氣血枯竭,表裡俱虛,陰陽失調,精氣散失,內生寒邪。皆因臟腑長期虛弱,積聚寒邪,導致宿食不消化,心腹積聚,臍腹疼痛,面色萎黃,口舌生瘡,大腸瀉痢,手足無力,骨節痠痛,久治不癒,日漸消瘦,故稱之為冷勞。
又說:「勞」就是過度勞動。郭逢源說:凡是人暫時的疲倦,都稱為勞。但現在人們把勞當作嚴重的疾病,諱疾忌醫,親朋好友都隱瞞病情,看到勞的症狀,都不敢稱呼它。殊不知勞所致的疾病,最初是因為過度勞動,不能節制。等到疲倦不堪,勞損加劇,就漸漸發展成大病。凡是虛勞,五勞就是其一。六極七傷都屬於此類,正如莊子所說的「精氣過度使用則枯竭,神明過度勞累則損傷」一樣。治療方法不過是補養五臟,滋益氣血,使之強盛,疾病自然會痊癒。
又說:凡是虛勞的疾病,都是因為情慾過度,榮衛受損,導致經絡空虛,五臟衰弱,邪氣乘虛而入,從而產生各種疾病。聖人必定依靠藥物來滋養氣血,使肌膚緻密以抵禦外邪。肌肉的虛弱,就像物體的輕盈一樣,像馬勃、通草、蒲黃、燈心草等一樣輕浮,若不用滋潤黏膩的藥物來滋養它,就不能使它充實。所以古代的方劑中,鹿角膠、阿膠、牛奶、鹿髓、羊肉、麥芽糖、酥酪、杏仁酒蜜、人參、當歸、熟地黃、麥冬之類的藥物,都是出於這個道理。《本草綱目》說:補虛強身,羊肉、人參等藥物是也。所謂虛勞,是因為過度勞役而導致虛損,所以稱為虛勞。現在的人一見到虛弱的疾病症狀,就用燥熱的藥物,像附子、乾薑、桂枝等,導致五臟枯竭,血液乾燥,危及生命,都是因此造成的。如果虛弱兼有寒邪,則可以在一般的虛勞方劑中加入溫熱藥物來輔助即可,這樣就不會違背古人的治療原則。
又說:養生一定要用方劑,治療虛勞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像柴胡、鱉甲、青蒿、麥冬之類,都不要服用,只服用黃耆建中湯。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子,因為發熱咳嗽,呼吸急促,小便減少,後來發展成水腫,用利水藥物治癒了。但是身體非常虛弱,於是服用黃耆建中湯,每天一劑,三十多天就痊癒了。這說明人的體質不同。虛勞,小便白濁,屬陰虛體質的人,服用橘皮湯、黃耆建中湯,治癒的人很多。至於陽虛體質的人,不能使用溫熱藥物,雖然建中湯不算很熱,但含有肉桂,服用過多,也會反而有害。總之,用藥要根據個人的體質,辨別寒熱,不能一概而論用建中湯治療虛勞,應謹慎為之。
又說: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厥是指手足冰冷。氣屬陽,陽虛則陰氣盛,所以發厥。血屬陰,血虛則陽氣盛,所以發熱。氣虛發厥者,應該使用溫熱藥物。血虛發熱者,不宜使用寒涼藥物,應該使用溫養氣血的藥物來補益,宜養陰,黃耆建中湯之類就是如此。還有一種疾病是實熱,卻出現手足厥冷,所謂「熱深厥亦深」,這就應該使用寒涼藥物,必須根據脈象來辨別。這一點最難辨別,差之毫釐,就會危害生命,要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