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四 (1)
卷六十四 (1)
1. 治氣血兩虛方
四君子湯,治氣虛。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六錢,水煎服。一方加姜三片,棗一枚。如自汗或小水利者,去茯苓,加黃耆二錢。
四物湯,治血虛。
當歸,川芎,芍藥,熟地(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煎服。春倍川芎,夏倍芍藥,秋倍地黃,冬倍當歸。
八珍湯,治氣血兩虛。
四君子合四物,共為一劑,如上法加減,煎服。
六君子湯,治氣虛挾痰。
即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而挾寒者。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當歸,川芎,白芍(炒),熟地(酒炒),黃耆,肉桂(各等分)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人參養榮湯,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黃短氣,食少作瀉。若氣血虛而變見諸證,莫能名狀,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其病悉退。
人參,黃耆(蜜炙),白朮,甘草(炙),茯苓,白芍,當歸,熟地,陳皮(各一錢),五味子,遠志(去心),桂心(各五分)
上銼,入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人參黃耆湯,治血虛氣虛,脈止。(魏恆我傳)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炙),當歸,芍藥(炒),陳皮,茯神(去木),麥冬,五味子
上銼,水煎服。血虛加地黃,有痰加貝母。
當歸補血湯,治氣血俱虛,肌熱,惡寒,面目赤色,煩渴引飲,脈洪大而虛,重按似無,此脈虛血虛也。此病多有得於飢飽勞役者。
黃耆(炙,一兩),當歸(酒洗,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服。
人參膏,治七情勞傷,精神短少,言語不接,肺虛咳嗽,及諸失血後,或行倒倉法後,真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惟脈有火者不宜。或加天門冬佐之,每用人參一斤,切片入砂鍋內,水浮藥一指,文武火煎乾一半,傾在別處,又將渣如前煎三次,嚼參無味乃止。卻將前汁仍入鍋內,文武火漫漫熬成一碗如稠湯,瓷器盛貯,每用一二匙,白湯點服。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或肢體重痛,婦人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或思慮傷脾,而患瘧痢。
人參,白朮,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各二錢),遠志(去心),當歸(各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茯神湯,治六脈虛軟,咳則心痛,喉中介介,或唾或痛。
茯神,人參,遠志(去心),通草,麥門冬,黃耆,桔梗(各六分),甘草,五味子(各三分)
上切作一服,加生薑一片,水煎服。
鹿茸大補湯,治男子諸虛不足,婦人亡血,一切虛損。
鹿茸(酒炙),黃耆(蜜炙),肉蓯蓉(酒浸),杜仲(炒去絲),白茯苓,當歸(酒浸,各一錢),白芍,附子(泡),肉桂,石斛(酒蒸,焙),五味子,白朮(煨),半夏(制),人參(各七分),甘草(炙,五分),熟地黃(酒浸,焙,一錢半)
白話文:
治氣血兩虛方
**四君子湯:**治氣虛。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等份,研磨後,每次服用六錢,水煎服。也可加薑三片,大棗一枚。若自汗或小便量多,則去掉茯苓,加入黃耆二錢。
**四物湯:**治血虛。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等份,研磨後,每次服用八錢,水煎服。 春天加倍川芎,夏天加倍芍藥,秋天加倍熟地黃,冬天加倍當歸。
**八珍湯:**治氣血兩虛。將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在一起服用,用法同前,可依情況加減。
**六君子湯:**治氣虛兼痰症。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陳皮。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兼寒症。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炒白芍、酒炒熟地黃、黃耆、肉桂等份,研磨後,每次服用一兩,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人參養榮湯:**治脾肺俱虛,症狀包括發熱惡寒、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黃氣短、食慾不振、腹瀉。若氣血虛弱導致各種不明症狀,不論病症或脈象,皆可用此方,療效顯著。人參、蜜炙黃耆、白朮、炙甘草、茯苓、白芍、當歸、熟地黃、陳皮(各一錢)、五味子、去心遠志、桂心(各五分),研磨後,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人參黃耆湯:**治氣血虛弱,脈象細弱或消失。(魏恆我傳)黃耆、人參、白朮、炙甘草、當歸、炒白芍、陳皮、去木茯神、麥冬、五味子,研磨後,水煎服。血虛加熟地黃,有痰加貝母。
**當歸補血湯:**治氣血俱虛,伴隨肌膚發熱、惡寒、面部潮紅、口渴、脈象洪大而虛弱(重按則脈象消失),此脈象為氣血兩虛。此病多因飢飽勞累所致。炙黃耆一兩,酒洗當歸二錢,合用一劑,水煎服。
**人參膏:**治七情所傷,精神萎靡,言語遲鈍,肺虛咳嗽,以及各種失血症狀或行倒倉法後元氣大傷。凡脈象見火者不宜服用。可加天門冬輔助。取人參一斤,切片,加水至沒過藥材一指寬,文武火煎煮至藥汁減半,倒出另放,再用同樣方法煎煮藥渣兩次,直至藥渣嚼之無味。然後將三次煎煮的藥汁混合,文武火慢熬成一碗濃稠湯汁,盛於瓷器中,每次服用一至兩匙,用溫開水沖服。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導致血虛妄行;或健忘、心悸、驚恐、盜汗;或心脾疼痛、嗜睡、食慾不振、大便不調;或肢體沉重疼痛、婦女月經不調、白帶或赤帶;或思慮傷脾,導致瘧疾或痢疾。人參、白朮、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各二錢)、去心遠志、當歸(各一錢)、木香、炙甘草(各五分),研磨後,水煎服。
**茯神湯:**治六脈虛弱,咳嗽時心痛,咽喉部有異物感,或有唾液或疼痛感。茯神、人參、去心遠志、通草、麥門冬、黃耆、桔梗(各六分)、甘草、五味子(各三分),切片,加生薑一片,水煎服。
**鹿茸大補湯:**治男子各種虛損,婦女失血,一切虛損。酒炙鹿茸、蜜炙黃耆、酒浸肉蓯蓉、炒去絲杜仲、白茯苓、酒浸當歸(各一錢)、白芍、泡附子、肉桂、酒蒸焙石斛、五味子、煨白朮、制半夏、人參(各七分)、炙甘草(五分)、酒浸焙熟地黃(一錢半),研磨後,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