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1)

1. 脈法

脈經,曰: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太陽脈大而浮,必衄吐血。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脈弦而緊,脅痛,肝臟傷,主有瘀血。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諸書皆無此條)

東垣,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難治者,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易治者,正氣復也。

脈訣舉要,曰:諸失血證,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浮大,後必難治。

白話文:

【脈法】

《脈經》提到,如果脈象呈現澀、濡、弱的情況,這通常是失血的徵兆。當太陽脈表現出大且浮的特性,預示著可能出現鼻衄或吐血的症狀。脈象若顯現浮弱,且在按壓下消失,則是下血的警示。對於經常性咳嗽的人,很可能是會有吐血的情況。脈象極度虛弱、芤且遲緩,通常伴隨著消化系統功能衰弱、失血和精氣流失。脈芤表示失血,脈象澀則代表血液量少。若脈象呈現弦且緊,伴隨脅痛,這可能是肝臟受損,並伴有瘀血。對於有吐血、咯血的情況,如果脈象滑、小且弱,則生命跡象穩定;反之,若脈象實且大,則病情危急。

《東垣》指出,對於出血症狀,如果身體發熱且脈象大的情況,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之所以難治,是因為邪氣佔優勢。相反地,如果身體溫涼且脈象平穩,則較容易治療,因為這顯示體內正氣正在恢復。

《脈訣舉要》說道,所有失血的症狀,其脈象通常都會呈現芤的特徵,可根據脈象的上下變化,來判斷出血的位置。一般來說,失血情況下,脈象若呈現沉且細,是較好的徵兆。但若脈象顯現浮且大的狀態,則預示後續治療會變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