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十九

2. 吐血嘔血

3.

,曰:人身之血,猶水行地中,隨氣而行,通貫經絡,無處不到。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隨上下,榮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者也。苟或榮衛失調,而為七情四氣所幹,然後變生吐血諸證。夫血之妄行,固由積熱所致,然其證多端,難以一概而論。有因飲食過飽,負重傷胃而吐者;有因思慮傷心,及積熱而吐衄者;有勞傷心肺而吐血咳血者;有思慮過多,傷脾而吐血者。蓋心生血,肝藏之,而脾為之統,故過思傷脾,亦能令人吐血。治療之法,須究其所因。傷胃者,調胃安血;勞心者,補益其心志;積熱則清之,氣鬱則順之,傷脾則安之。吐而不咳者易治,唾中帶紅線者難治,為有所損故也,久之必成勞瘵之疾。至若肺生癰疽,或從高墜下,傷損內臟,皆能吐血。又有傷寒不解,邪熱在經,隨氣上湧,而為吐衄血者,又當從各類求之。大抵血得熱而行,得寒而止,其脈沉細者順,浮大弦數者逆。

吳氏,曰:血營氣衛,胥有義焉。陰在內,陽之守也,故曰營。陽在外,陰之微也,故曰衛。二者宜調而不宜敗,血一不調,則營守乎中者,反出於外而敗之,微者迫於熱,盛者真陽不足以運血,而衛亦敗也。

原病式,曰: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銷鑠,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

東垣,曰: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血證上行,或唾或吐,皆逆也。若變而為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血證下血者,當自愈。與此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丹溪,曰:血從上出,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陽氣降則血歸經。吐血是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脈必大而芤。大法,四物湯加炒梔子、童便、薑汁湯下。《大全良方》四生丸尤妙。又方,童便調香附末服之。又方,童便多,酒少,擂側柏葉溫飲之。嘔血用韭汁、童便、薑汁,磨入鬱金飲之,其血自清。如無鬱金,以山茶花代之。吐血亦有因怒而得者。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吐血不止,用乾薑炮為末,童便調服(此從治之法)。山梔子最清胃脘之血。有先吐血後見痰者,是陰虛火動,四物為主,加痰火藥;有先吐痰後血多者,是積熱,降痰火為急;有暴吐紫血成塊者,是熱傷血,結於中,吐出為好,用四物湯加清熱等藥調之。吐血,覺胸中氣寒而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戴氏,曰:吐血者,榮血溢入濁道,留聚膈間,滿則吐血,名曰內衄,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飲酒太過,傷胃吐血,用理中湯加蓮花、青皮、梔子、乾葛、川芎。勞力太過,吐血不止,蘇子降氣湯加人參、芍藥。打損吐血,用黑神散,童便調服。有時或吐血兩口,隨即無事,數日又發,經年累月不愈者,宜黑神散。吐血發渴,名為血渴,四物湯、十全大補湯,量胃氣虛實用之。

白話文:

論人體血液運行,如同水流在地下,隨著氣的運行而通行於經絡,遍布全身。血液滋養肌膚,氣體護衛肌體,血液在經脈內運行,氣體在經脈外運行,彼此伴隨,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如果榮衛失調,又受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四氣(風寒暑濕)的影響,就會導致吐血等症狀。

血妄行,大多是因為積熱導致,但症狀複雜多樣,無法一概而論。有因飲食過飽、負重傷胃而吐血的;有因思慮過度傷心,加上積熱而吐血的;有因勞累傷及心肺而吐血咳血的;有因思慮過度傷脾而吐血的。因為心臟主血,肝臟藏血,脾臟統血,所以過度思慮傷脾,也能導致吐血。治療方法,必須探究病因。傷胃者,則調理脾胃,安養血液;勞心者,則滋補心神;積熱者,則清熱;氣鬱者,則疏通氣機;傷脾者,則健脾益氣。吐血而不咳嗽者較易治療,唾液中帶血絲者則難治,因為內臟已受損,久之會發展成慢性疾病。肺部生瘡瘍,或從高處跌落傷及內臟,也會導致吐血。還有傷寒未愈,邪熱在經脈中運行,隨著氣向上衝,也會導致吐血,需根據不同情況治療。總的來說,血液遇熱則運行,遇寒則停止。脈象沉細者為順利,脈象浮大弦數者為逆亂。

吳氏認為,血液、營氣、衛氣,都有其作用。陰氣在內,是陽氣的依託,所以稱為營氣;陽氣在外,是陰氣的延伸,所以稱為衛氣。兩者應當協調,不宜失衡。血液一旦失調,營氣就會從內向外流失,導致失衡;微弱者則受熱迫害,強盛者真陽不足以運血,衛氣也受損。

原病式認為,血溢指血液從上部溢出。心臟依靠血液滋養,所以熱盛則血液充盈而妄行。有人認為嘔吐紫黑色血液是寒症,這是錯誤的。這並非血液凝固,而是由於熱力使血液變得稠濁,熱力過盛則水化作用抑制它,所以血液會呈現紫黑色。

東垣認為,吐血源於胃。實證用犀角地黃湯,虛證用小建中湯加黃連。血證上行,或從口中吐出或從唾液中流出,都是逆亂的;如果變成惡痢(下痢),則為順利的。血向上行是逆亂的,難以治療;向下行是順利的,容易治療。所以仲景說:「血證下血者,當自愈」,此意相同。若無病之人突然下痢,病情會加重。現在患血證,先向上行,然後向下行,邪氣將要排出,預後良好。

丹溪認為,血液從上部溢出,都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液隨著氣向上衝,從上部竅穴溢出,應該滋陰降陽,陽氣下降則血液歸經。吐血是火氣載著血液向上衝,錯亂經絡而妄行,脈象必定大而虛弱。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四物湯加炒梔子、童便、薑汁。大全良方中的四生丸也很好。還有方劑,用童便調和香附末服用;還有方劑,用大量童便,少量酒,搗碎側柏葉溫服。嘔血用韭菜汁、童便、薑汁,研磨加入鬱金服用,血液自然會澄清。如果沒有鬱金,可以用山茶花代替。吐血也有人是因為發怒引起的。《內經》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吐血不止,用乾薑炮製成粉末,用童便調服(這是治標的方法)。山梔子最能清胃脘之血。先吐血後出現痰液者,是陰虛火旺,以四物湯為主,再加清熱化痰的藥物;先吐痰後吐血較多者,是積熱,應先清熱化痰;突然吐出紫黑色血塊者,是熱傷血液,凝結成塊,吐出來反而好,用四物湯加清熱藥物調治。吐血,感覺胸中氣寒而吐出紫黑色血液者,用桃仁承氣湯。

戴氏認為,吐血是血液溢出進入濁氣通道,停留在膈膜之間,積滿則吐血,稱為內衄,宜用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飲酒過度,傷胃吐血,用理中湯加蓮花、青皮、梔子、乾葛、川芎。勞累過度,吐血不止,用蘇子降氣湯加人參、芍藥。外傷導致吐血,用黑神散,用童便調服。有時可能吐血兩口,隨後無事,但數日後又發作,經年累月不愈者,宜用黑神散。吐血口渴,稱為血渴,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根據胃氣虛實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