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十八 (2)
卷五十八 (2)
1. 治自汗方
防己(二錢),黃耆(二錢半),甘草(炙,一錢),白朮(五分)
上銼一服,加棗一枚,水煎服。
涼膈散,治火氣上升,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連翹(二錢),山梔仁,大黃,薄荷,茯苓(各一錢),甘草(一錢半),朴硝(五分)
上銼,水煎,入蜜少許服。如大便秘者,硝黃臨服入。
二甘湯,治胃熱食後復助其火,汗出如雨。
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烏梅(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安胃湯,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病,先除其汗,慓悍之氣,按而收之。
黃連,五味子,烏梅(去核),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上㕮咀,合作一服,水煎,食遠服。忌濕面、酒、五辛、大料物之類。
白朮散,治飲酒中風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為消渴等證。
牡蠣(煅,三錢),白朮(一兩二錢),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服,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汗多面腫,倍牡蠣。
撫芎湯,治汗多頭眩,痰逆噁心。
撫芎,白朮(略炒去油),橘紅(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二片,水煎,溫服。
理氣降痰湯,治痰證,冷汗自出。
桔梗,枳殼(麩炒),橘紅,半夏曲(炒),茯苓,貝母,香附(童便浸,各一錢二分),桂枝,甘草(各五分)
銼,水煎,食遠服。
芷砂散,治驚恐自汗,倦怠困弱,服黃耆牡蠣不止,甚效。
白芷(一兩),硃砂(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茯神、麥門冬煎湯下。
艾煎茯苓散,治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者。
茯苓(一味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以艾煎湯,調服一錢。
吳氏曰:心火自旺,膈有停飲,火熱蒸其濕飲,故令此處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養心,淡能滲濕;艾葉香而澀,香能利氣,澀能固津。
撲汗方,牡蠣,麩皮,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周身撲之。
獨勝散
五倍子為末,臨臥時以唾津調二錢,填臍中,以絹帛帕子縛定,一宿即止。一方用何首烏為末,津調封臍。一方用川鬱金研細,臨臥以唾津調敷乳上。
一方,治腳汗。
白礬,乾葛(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每半兩,水三碗煎十數沸,洗,逐日一次,過三五日自然無汗。
白話文:
治自汗方
**防己湯:**治療自汗,用防己二錢、黃耆二錢半、炙甘草一錢、白朮五分,加棗一枚水煎服。
**涼膈散:**治療火氣上升,蒸騰胃中濕氣導致的自汗,用連翹二錢、山梔仁一錢、大黃一錢、薄荷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半、朴硝五分水煎,加少許蜂蜜服用。大便秘者,可將朴硝和黃連臨服用。
**二甘湯:**治療胃熱、飯後加重導致的自汗如雨,用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烏梅等量水煎服。
**安胃湯:**治療因飲食導致的長期自汗,以及由此引發的心虛、風邪、半身不遂、偏風痿痹等症,先治汗,用黃連、五味子、烏梅(去核)、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研磨成末,水煎,飯後服用。忌食濕面、酒、辛辣刺激食物。
**白朮散:**治療飲酒中風導致的多汗、怕冷、飯後大量出汗等症,久治不癒會導致消渴症。用煅牡蠣三錢、白朮一兩二錢、防風二兩半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溫水送服,不限時間。若惡風,則增加防風、白朮用量;若汗多面腫,則增加牡蠣用量。
**撫芎湯:**治療多汗、頭暈、痰逆、噁心,用撫芎、略炒去油的白朮、橘紅各一兩,甘草半兩,研磨成末,每次服用四錢,加生薑二片水煎溫服。
**理氣降痰湯:**治療痰證導致的自汗,用桔梗、麩炒枳殼、橘紅、炒半夏曲、茯苓、貝母、童便浸泡的香附(各一錢二分)、桂枝、甘草(各五分),水煎,飯後服用。
**芷砂散:**治療驚恐導致的自汗、倦怠、虛弱,服用黃耆、牡蠣無效者,甚為有效。用白芷一兩、硃砂五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茯神、麥門冬煎湯送服。
**艾煎茯苓散:**治療除心窩處外無汗,唯獨心窩處出汗。用茯苓適量研磨成細末,用艾葉煎湯送服一錢。吳氏註解:心火旺盛,膈有停飲,火熱蒸騰濕飲,故此處出汗。茯苓甘淡,甘能養心,淡能滲濕;艾葉香澀,香能利氣,澀能固津。
**撲汗方:**治療全身出汗,用牡蠣、麩皮、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量研磨成細末,全身外敷。
**獨勝散:**治療盜汗,用五倍子研磨成粉,睡前用唾液調和二錢,敷於肚臍,用布固定一夜。另一方用何首烏研末,用唾液調和敷於肚臍。另一方用川鬱金研磨成細粉,睡前用唾液調和敷於乳房。
**治腳汗方:**治療腳汗,用白礬、乾葛等量研磨成粉,每次半兩,加三碗水煎煮至沸騰數次,清洗患處,每日一次,三日後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