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八 (1)

1. 治自汗方

玉屏風散,治氣虛自汗。

防風(去蘆),黃耆(蜜炙,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不拘時。一方加生薑三片。一方加麻黃根、牡蠣等分,入小麥一撮,水煎服。(丹溪云:自汗忌生薑,用者慎之)

黃耆建中湯,治陽虛自汗。

黃耆(蜜炙,二錢),白芍藥(煨,三錢),肉桂(去皮),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加棗一枚,水煎去渣,入飴糖少許,空心服。

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

上銼,水煎服。

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後體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許學士方亦治盜汗不止。

黃耆,麻黃根(洗淨),牡蠣(火煅,研,各一錢)

上銼,入小麥一百粒,水煎服。

一方,治諸虛不足,津液枯竭,體常自汗,晝夜不止,日漸羸瘦。

防風,黃耆,白朮,麻黃根,牡蠣(洗淨,煅過,各一錢)

上入小麥一撮,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氣虛自汗。

黃耆(一錢半),人參,甘草(炙),白朮(各一錢),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蜜水炒),柴胡(蜜水炒,各三分)

上銼一服,水煎服。

蔭按:《活套》云: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參耆加麥門冬、黃連、五味子各五分;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挾風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藥各五分。若不陰虛,只用桂枝湯。

如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只本方倍參耆;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者,或盜汗,相火挾君火之勢而克伐肺金也,本方加黃連、黃芩、黃柏各五分,或只用當歸六黃湯;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水虧火旺也,本方加知母、黃柏各五分,熟地黃一錢,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證,自汗不休者,本方加麻黃根、浮小麥,甚者少加附子,其效如影響。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制炒,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又欲其引參耆等藥至肌表,故不可缺也。

大補黃耆湯,治氣血俱虛自汗者。

黃耆(蜜炙),人參,肉蓯蓉,白朮(炒),當歸,山茱萸(去核),肉桂(略炒),五味子(炒),甘草(炙),川芎,防風(各一錢),茯苓(一錢半),熟地黃(砂仁炒,二錢)

上銼,加棗二枚,水煎服。

調衛湯,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黃耆,麻黃根(各一錢),麥門冬,生地黃(姜酒炒,各三分),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羌活(七分),豬苓,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子(七粒)

上銼作一服,水煎,稍熱服。中風證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相搏,時自汗出。

白話文:

治自汗方

玉屏風散:治療氣虛引起的自汗。 方劑組成:防風(去蘆)、黃耆(蜜炙)、白朮(比例為1:1:2)。用法:研磨後,每次服用三錢,水煎服,時間不限。另有加生薑三片、或加麻黃根、牡蠣等分,再加小麥少許的用法。(丹溪注:自汗忌用生薑,使用需謹慎)

黃耆建中湯:治療陽虛引起的汗出。方劑組成:黃耆(蜜炙)、白芍藥(煨)、肉桂(去皮)、甘草(炙)(比例為2:3:1:1)。用法:研磨後,加紅棗一枚,水煎去渣,加入少量麥芽糖,空腹服用。

耆附湯:治療氣虛陽弱,汗出不止,四肢倦怠。方劑組成: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比例為1:1。用法:研磨後,水煎服。

牡蠣散:治療各種虛損,以及大病後體虛、津液不足、經常自汗。許學士方也可用於治療盜汗不止。方劑組成:黃耆、麻黃根(洗淨)、牡蠣(火煅研磨),比例為1:1:1。用法:研磨後,加入小麥一百粒,水煎服。

一方:治療各種虛損,津液枯竭,經常自汗,晝夜不止,日漸消瘦。方劑組成:防風、黃耆、白朮、麻黃根、牡蠣(洗淨,煅過),比例為1:1:1:1:1。用法:研磨後,加入小麥少許,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治療內傷氣虛引起的汗出。方劑組成:黃耆、人參、甘草(炙)、白朮、陳皮、當歸、升麻(蜜水炒)、柴胡(蜜水炒)(比例為1.5:1:1:1:0.5:0.5:0.3:0.3)。用法:研磨後,水煎服。

(註解:活套書中記載:若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是心火旺盛,本方需加倍人參黃耆,並加入麥門冬、黃連、五味子各五分;若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是兼有風邪,本方需加入桂枝、白芍藥各五分;若非陰虛,只用桂枝湯即可。若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只需加倍人參黃耆;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者,或盜汗,是相火(命門之火)亢盛而傷及肺金,本方需加入黃連、黃芩、黃柏各五分,或只用當歸六黃湯;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是水虧火旺,本方需加入知母、黃柏各五分,熟地黃一錢,以滋陰降火。凡內傷及一切虛損導致汗出不止者,本方需加入麻黃根、浮小麥,嚴重者可少加附子,效果甚佳。但升麻、柴胡需用蜜水炒制,以降低其升散作用,並使其引導人參、黃耆等藥物到達肌膚表面,故不可缺少。)

大補黃耆湯:治療氣血兩虛引起的汗出。方劑組成:黃耆(蜜炙)、人參、肉蓯蓉、白朮(炒)、當歸、山茱萸(去核)、肉桂(略炒)、五味子(炒)、甘草(炙)、川芎、防風、茯苓、熟地黃(砂仁炒)(比例為1:1:1:1:1:1:1:1:1:1:1:1.5:2)。用法:研磨後,加紅棗兩枚,水煎服。

調衛湯:治療濕邪導致的汗出,以及補益衛氣不足,表虛不耐風寒。方劑組成:黃耆、麻黃根、麥門冬、生地黃(姜酒炒)、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羌活、豬苓、蘇木、紅花、五味子(比例為1:1:0.3:0.3:0.5:0.5:0.5:0.5:0.7:0.2:0.2:0.2:7粒)。用法:研磨後,水煎,稍熱服用。(中風患者必自汗,汗多不可再行發汗,故禁用麻黃而用麻黃根)

防己黃耆湯:治療風濕痹證引起的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