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蔭按:赤白濁俱是濕熱,不必分赤白之異。然其中有二,一由腎虛敗精流注,一由濕熱滲入膀胱。腎氣虛,補腎之中必兼利水,蓋腎有二竅,溺竅開,則精竅閉。濕熱者,導濕之中必兼理脾,蓋土旺則能勝濕,且土堅凝,水自澄清也。補腎,菟絲子丸主之。導濕,萆薢分清飲主之。
又按:精由水也,靜則位安,動則妄行。何以言之?左腎所藏者,精也,真水也;右腎所藏者,氣也,相火也。故夢遺精滑之證,皆由人之思想過度,以動心火。心火者,君火也,君火動,則相火亦動,所以激搏真水而疏泄也,其為熱證明矣。古方往往以為寒,而用熱燥之藥,猶披薪救火,不死何待。
況龍骨最能涸津液,若服之過多,晚年發燥熱之所由也,慎之。或云:精泄已久,則為寒矣,此更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夫精屬陰也,火屬陽也,陰精虛而陽火愈熾,況經云陰虛生內熱,未云陰虛生內寒也。又有因誦讀勞心而遺者,宜補益之,不可輕用涼藥。大抵總須臨證察脈,辨明虛寒濕熱而施治之,不可執一而論,學者宜仔細詳察焉。
白話文:
[論]
赤白濁都是濕熱引起的,不必區分赤白。但其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腎虛導致精液流失;一種是濕熱滲入膀胱。腎氣虛弱,補腎的同時必須利水,因為腎有兩個竅,小便的竅穴暢通,則精液的竅穴就能閉合。濕熱的情況,則需在導濕的同時調理脾臟,因為脾土旺盛才能勝過濕邪,而且脾土強健,則水液自然澄清。補腎可以用菟絲子丸;導濕可以用萆薢分清飲。
另外,精液是由水液構成的,平靜則位置穩定,活動則會妄動。為什麼這樣說呢?左腎藏精,是真水;右腎藏氣,是相火。所以夢遺、遺精等症狀,都是因為思想過度,導致心火旺盛。心火是君火,君火動,則相火也動,進而激動真水而洩漏,這就證明是熱證。古代方劑往往認為是寒證,而使用溫燥的藥物,這如同火上澆油,不死才怪。
況且龍骨最容易乾燥津液,如果服用過多,晚年容易出現燥熱,要謹慎。有人說,精液洩漏久了,就會變成寒證,這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精液屬陰,火屬陽,陰精虛弱,陽火反而更旺盛,經書上說陰虛生內熱,並沒有說陰虛生內寒。還有些人因為誦讀勞心而遺精,應該補益,不能輕易使用寒涼藥物。總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診察脈象,辨別虛寒濕熱後再施治,不能一概而論,學習者應該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