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十五

2. 健忘

3.

袖珍論,曰:健忘者,謂陡然而忘其事也。此證皆主於心脾二經,蓋心之官則思,脾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度,有傷心脾而得也。傷於心,則真氣耗散,神不守舍;傷於脾,則胃氣虛憊而慮愈深,二者皆能令人健忘也。治之須兼理心脾,神凝意定,其證自除。

丹溪,云: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戴氏,曰: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之名,非生成之愚頑不知人事者。

李氏,曰:驚悸久則怔忡,怔忡久則健忘,三證雖有淺深,然皆心脾血少神虧,清氣不足,痰火濁氣上攻,引神歸舍丹主之。亦有所稟,陰魂不足善忘者,當大補氣血及定志丸。如老年神衰者,加減固本丸、天王補心丹。

蔭按:經云: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故善忘其前言。又心藏神,神明不充,則遇事遺忘也。健忘之證,大概由於心腎不交,法當補之,歸脾湯、十補丸主之。亦有痰因火動,痰客心包者,此乃神志昏憒,與健忘證稍不相同,法當清心開竅,二陳湯加竹瀝、薑汁,並硃砂安神丸主之。又按驚者,驚駭也。

悸者,心動也。皆發於心,而肝腎因之。經云:東方青色,入通乎肝,其病發驚駭。驚雖屬肝,然心有主持,則不驚矣。心驚然後膽怯,乃一定之理也。心氣熱,硃砂安神丸主之。心氣虛,安神定志丸主之。悸為心動,謂之怔忡,心築築而跳,搖搖而動也,皆由心虛挾痰所致,定志丸加半夏、橘紅主之。然必須節飲食,戒思慮,慎房勞,凝神定志,養心固精,再服藥餌,未有不瘳之理。

毋謂七情之病而忽視之也。倘諱疾忌醫,百不避忌,雖扁鵲、華佗復生,亦無如之何矣,可不畏哉。

白話文:

【袖珍論】提到,所謂健忘,就是突然間忘記事情。這種症狀主要跟心和脾這兩條經絡有關。心主管思考,脾同樣參與思考,這是因為思考過度,對心和脾造成傷害所導致的。心受損,真氣就會耗散,精神無法集中;脾受損,胃氣會虛弱疲憊,思慮會更加深重。這兩種情況都能讓人變得健忘。治療方法應當兼顧心和脾的調理,讓精神集中,意志堅定,症狀自然就能消失。

【丹溪】指出,精神萎靡的人,大多數是因為體內有痰。

【戴氏】說,健忘的人,做事有頭無尾,說話不知所云。這種情況被稱為疾病,而非天生的愚蠢,不懂人情世故。

【李氏】表示,驚嚇久了會變成怔忡(一種心悸的狀態),怔忡久了會變健忘。雖然這三種症狀程度不同,但都是因為心和脾的血液不足,神經疲憊,清氣不夠,痰火混濁的氣體上攻心臟,使神志不清。對於陰性魂魄不足導致健忘的人,應該大力補充氣血,服用定志丸。對於老年人神志衰退的情況,可以服用加減固本丸、天王補心丹。

根據古籍記載,腎是強壯的器官,智慧由此產生。心是主宰的器官,智慧和意識由此產生。腎主掌智慧,腎虛則智慧不足,所以容易忘記之前的事情。心藏神,如果神志不清,遇到事情就會遺忘。健忘的症狀,大致是由於心和腎的交感失調,應該進行補充,歸脾湯、十補丸可以治療。也有因為痰火影響,痰進入心包,導致神志昏亂,這種情況和健忘有些不同,應該清心開竅,用二陳湯加上竹瀝、薑汁,以及硃砂安神丸來治療。

另外,驚嚇是因為受到驚嚇。心悸是因為心臟跳動。這些都發生在心臟,並且影響到肝和腎。古籍記載,東方的青色進入肝臟,其病症表現為驚嚇。雖然驚嚇屬於肝臟問題,但是心臟有控制能力,就不會驚嚇。心臟驚嚇後,膽子就會變得膽小,這是一個常識。心臟氣熱,可以用硃砂安神丸治療。心臟氣虛,可以用安神定志丸治療。心悸被稱為怔忡,心臟砰砰跳動,搖晃不定,都是因為心臟虛弱和痰的影響,定志丸加上半夏、橘紅可以治療。然而,必須要節制飲食,避免過度思考,注意房事,凝神定志,養心固精,再服用藥物,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不能因為七情六慾的疾病而忽視它們。如果害怕看醫生,什麼都不忌口,即使扁鵲、華佗再世,也無能為力,這不是很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