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十二
2. 虛煩
3. 論
樓氏,曰:《活人書》云,虛煩似傷寒,非傷寒也。成無己云:傷寒有虛煩,有心中煩,有胸中煩,二說不同。考之於書,成無己之言,實出仲景,《活人書》無據。然往往有非因傷寒而虛煩者,今故兩存之。
活人書,云:但獨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病此者,內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煩渴,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陳皮湯,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云:此法數用有效。
葉氏,曰:虛煩者,心中擾亂,鬱郁而不安也,良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榮血不足,陽勝陰微;或腎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虛熱而煩生焉,甚則至於燥也。又有大病後,血氣未復而煩者,治各不同,宜隨證求之。津液枯燥者,宜八珍湯加竹葉、酸棗仁,麥門冬。陰血不足者,宜四物湯加人參、茯神、竹葉、麥門冬。腎虛火炎者,竹葉石膏湯下滋腎丸。病後虛者,宜溫膽湯,或遠志湯。煩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心中蘊熱而煩者,清心蓮子飲。煩而嘔,不喜食者,橘皮湯。煩而睡不安者,溫膽湯。
李氏,曰:虛煩,頭昏口燥,乃心內煩躁,無外熱也。仍分氣虛血虛,或大病後津液枯竭,煩而有渴者,人參門冬湯、溫膽湯。不眠者,六一散,甚加牛黃。勞心者,妙香散。脾弱者,三白湯。詳見傷寒。
巢氏病源,曰:心煩不得眠,心熱也。但虛煩不得眠,膽冷也。
白話文:
[樓氏]表示,《活人書》提到,虛煩看似傷寒,但實際上並非傷寒。成無己則說:傷寒會有虛煩,也會有心中煩,還會有胸中煩,兩種說法有所差異。然而,從書籍考證來看,成無己的說法實際源自仲景,《活人書》的觀點則沒有根據。不過,確實存在並非因傷寒引起的虛煩情況,因此現在我們保留兩種觀點。
《活人書》指出,只有單純發熱的情況,是虛煩。虛煩的症狀和傷寒類似,但是不會怕冷,身體也無疼痛感,所以知道不是傷寒,不能發汗治療。如果頭部不痛,脈搏不緊張頻數,可知並非實證,不能使用下法。患這種病的人,內外都不能攻擊,一旦攻擊,必定會導致更嚴重的煩渴,應該使用竹葉湯。如果患者出現嘔吐,則應使用陳皮湯,如果一次療程沒好,就再進行一次。孫真人說,這個方法多次使用都很有效。
[葉氏]表示,虛煩指的是心裡混亂,鬱悶不安的狀態,主要是因為津液流失過多,五臟內乾燥;或者營血不足,陽氣過剩陰氣微弱;或是腎水乾涸,心火上升,因此產生虛熱和煩躁,嚴重時甚至會到達乾燥的地步。大病後,血氣尚未恢復就感到煩躁的情況,治療方式各不相同,應根據具體病情尋找合適的治療方式。津液乾燥的,宜服用八珍湯加竹葉、酸棗仁,麥門冬。陰血不足的,宜服用四物湯加人參、茯神、竹葉、麥門冬。腎虛火旺的,使用竹葉石膏湯下滋腎丸。病後虛弱的,宜服用溫膽湯,或遠志湯。煩躁且小便不順的,可用五苓散。心中有熱且煩躁的,可服用清心蓮子飲。煩躁且噁心不想吃飯的,可以使用橘皮湯。煩躁且睡眠不佳的,可以服用溫膽湯。
[李氏]認為,虛煩,頭昏口燥,是心內煩躁,但體外並無發熱。應區分為氣虛和血虛,或是大病後津液枯竭,煩躁且有口渴的,可以服用人參門冬湯、溫膽湯。失眠的,可以服用六一散,嚴重的可添加牛黃。過度勞心的,可服用妙香散。脾胃虛弱的,可以服用三白湯。詳細情況可參考傷寒治療。
[巢氏病源]指出,心煩無法入睡,是因為心臟熱度高。但如果只是虛煩無法入睡,則是膽臟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