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蔭按:《內經》論陰虛因勞倦氣衰,則火熏胸中而生內熱,陽虛則不足衛護皮膚而外寒,陰盛則血脈不通而中寒,陽盛則腠理閉塞而外熱。仲景謂陽虛陰盛,宜汗,散其陰邪;陰虛陽盛,宜下,瀉其陽邪。東垣謂晝熱陽氣旺於陽分,夜熱陽氣下陷陰中,皆名熱入血室。重陽者,晝夜俱熱。
夜寒陰血旺於陰分;晝寒陰氣上溢陽中。重陰者,晝夜俱寒。丹溪謂惡熱明是虛證;惡寒非寒,明是熱證。王冰謂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治其腎。噫,寒熱陰陽虛實,醫家不分,幸四公發明經旨,善學者必合而玩之始得。
白話文:
論
《內經》認為,陰虛是因為勞累過度、氣血衰弱,導致虛火上升,灼傷胸中而產生內熱;陽虛則陽氣不足,無法溫煦肌膚,因而出現外寒;陰盛則血脈運行不暢,導致內寒;陽盛則毛孔閉塞,出現外熱。張仲景認為,陽虛陰盛應該發汗,以散去陰邪;陰虛陽盛則應該瀉下,以排出陽邪。李東垣認為,白天發熱是陽氣旺盛於陽分(陽性部位),晚上發熱是陽氣下陷於陰分(陰性部位),都叫做「熱入血室」。白天晚上都發熱的,稱為「重陽」。
晚上發冷是陰血旺盛於陰分;白天發冷是陰氣上溢於陽分。白天晚上都發冷的,稱為「重陰」。朱丹溪認為,怕熱一定是虛證;怕冷不一定是寒證,也可能是熱證。王冰認為,不熱的熱證,是因為沒有陽氣,應該治療心臟;不冷的寒證,是因為沒有陰液,應該治療腎臟。唉,寒熱、陰陽、虛實,醫家常常混淆不清,幸好這四位醫家闡明了經義的要旨,善於學習的人必須將他們的觀點綜合起來研究,才能真正理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