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卷五 (3)
1. 論
蔭按:熱曰發者,謂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則成熱也。與潮熱寒熱,若同而異。潮熱者,有時而熱,不失其時也。寒熱者,寒已而熱,相繼而發。至於發熱,則無時而發也,學者辨之。蓋發熱之證,實非一端,王節齋先生論之詳矣。然其中有痰飲、腳氣、食積、虛煩四證,未之及也。
其餘治各證發熱之方,另分門類,已隨本證,不復重舉。只具治陽虛陰虛二者言之。古人於陽虛陰虛二證,論之未詳,而方之未辨,至丹溪先生出而後明矣。何則,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陽虛之證也。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有味,陰虛之證也,陽全陰半,陽得以兼陰,陰不得以兼陽,自然之理也。陽虛之證責在胃,陰虛之證責在腎。
蓋飢飽傷胃,則陽氣虛,房勞傷腎,則陰血虛。古人以飲食男女為切要,厥有旨哉。以藥而論之,甘溫則能補陽氣,苦寒則能補陰血。如用四君以補氣,四物以補血是也。若氣血兩虛,但以甘溫之劑以補其氣,氣旺則能生血也。若只血虛而氣不虛,忌用甘溫之劑以補其氣,氣旺而陰血愈虛消矣。
故陽虛之與陰虛,甘藥之與苦藥,不可不詳實而明辨也。學者昧此,但見發熱,不審陽虛陰虛,便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則禍如反掌,可不畏哉。
白話文:
論
所謂發熱,指的是一種鬱悶煩躁的感覺,從皮膚表層顯現出來,就形成了熱證。這和潮熱、寒熱雖然相似,卻又有不同。潮熱是指有時發熱,發熱的時間是有規律的;寒熱是指先冷後熱,兩種症狀交替出現。而發熱則沒有時間規律,隨時都可能發生,學習者應該區分清楚。其實發熱的病因並非單一,王節齋先生已經詳細論述過。但其中痰飲、腳氣、食積、虛煩四種導致發熱的病因,他並沒有提及。
其他治療各種發熱的處方,已經在各個病症的章節中詳細說明,不再重複。這裡只針對陽虛和陰虛兩種情況加以說明。古人對陽虛和陰虛的論述和處方辨別都不夠詳細,直到朱丹溪先生才將其闡明清楚。這是因為:白天發熱,晚上較輕,口中無味,是陽虛的表現;下午發熱,半夜就停止,口中還有味道,是陰虛的表現。陽氣盛而陰氣稍弱,陽氣可以兼顧陰氣,但陰氣卻不能兼顧陽氣,這是自然規律。陽虛的病根在於胃,陰虛的病根在於腎。
因為飢飽傷胃就會導致陽氣虛弱,房事過度傷腎就會導致陰血虛弱。古人將飲食和男女之事視為至關重要,確實很有道理。從藥物方面來說,甘溫的藥物可以補益陽氣,苦寒的藥物可以補益陰血。例如,四君子湯可以補氣,四物湯可以補血。如果氣血都虛弱,只要用甘溫的藥物來補益氣,氣旺盛了就能生血。如果只有血虛而氣不虛,就不要用甘溫的藥物補益氣,因為氣旺盛了反而會使陰血更加虛弱。
所以,陽虛與陰虛,甘藥與苦藥,必須仔細區分清楚。學習者如果不明辨此理,只看到發熱,不仔細判斷是陽虛還是陰虛,就用發汗的藥物來治療表症,發汗後症狀未見好轉,又用清熱的藥物來治療,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