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李氏,曰:陽極則為剛痙,多類風證,宜清熱化痰祛風。陰極則為柔痙,多類厥證,宜溫補化痰降火。此丹溪謂實則為剛,虛則為柔,皆危證也。余詳傷寒。痙病發,則身強不醒;癇病發,則身軟時醒。痙癇相似,而實不同。或外因風邪,或內因七情,皆必因痰火而後發痙。痰壅發痙不醒,或隻手足搐搦,左右動搖,宜祛風導痰湯加竹瀝、薑汁。風痰盛者,敗毒散加防風、天麻、黃芩、全蠍、生薑、薄荷,或通聖散加人參、柴胡,間服壽星丸,薑汁竹瀝下。火盛則遍身戰掉,猶火炎而旋轉也。火能燥物,而使氣液不足,宜四物、二陳湯,加芩、連、知母、黃柏、竹瀝、童便,補而散之。實火則胸滿口噤,咬牙腳攣,臥不著床,大便閉者,大承氣湯下之,仍忌風藥。蓋火為風燥之本,能治其本,則風自散而燥自潤矣。七情鬱悶者,烏藥順氣散,八味順氣散主之。諸虛絕無風邪,而筋脈拘急,角弓反張者,乃氣血虛脫,無以主持養筋,此等尤不可純用風藥。經曰:諸痙強直,皆屬於濕。濕極反兼風化制之,實非風也,虛也。故又有言曰,虛為本,痰火外邪為標。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竹瀝,或六君子湯加黃耆、附子、柴胡。血虛者,四物湯加防風、羌活,或大秦艽湯。痙病比癇更重,甚則因而昏死者有之。

白話文:

李氏認為,陽氣極盛導致的痙攣,症狀多像風證,應當清熱化痰祛風治療;陰氣極盛導致的痙攣,症狀多像厥證,應當溫補化痰降火治療。丹溪翁所言「實則為剛,虛則為柔」,都是危急的病症。我詳細研究傷寒,痙病發作時,身體強直不醒;癇病發作時,身體柔軟有時清醒。痙癇症狀相似,但病因不同。可能是外感風邪,也可能是內因七情所致,但都必須有痰火才能發病。痰火壅盛導致痙攣不醒,或僅手足抽搐,身體左右搖晃,可用祛風導痰湯加竹瀝、薑汁。風痰盛者,可用敗毒散加防風、天麻、黃芩、全蠍、生薑、薄荷,或通聖散加人參、柴胡,間服壽星丸,並用薑汁竹瀝送服。火盛則全身顫抖,如同火焰燃燒般旋轉,因為火能燥化津液,導致氣液不足,可用四物湯、二陳湯加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竹瀝、童便,既能補益又能散火。實火症狀為胸悶口噤,咬牙腳抽筋,臥床不安,大便秘結者,可用大承氣湯瀉下,但忌用風藥。因為火是風燥的根本,治其根本,則風自散而燥自潤。七情鬱悶者,可用烏藥順氣散或八味順氣散。若身體虛弱,並無風邪,但筋脈拘急,角弓反張,這是氣血虛脫,無法濡養筋脈,這種情況更不能單純使用祛風藥物。經書上說:「諸痙強直,皆屬於濕。」濕邪極盛反會兼夾風化,這並非真正的風證,而是虛證。所以也有人說,虛證是本,痰火外邪是標。氣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竹瀝,或六君子湯加黃耆、附子、柴胡;血虛者,可用四物湯加防風、羌活,或大秦艽湯。痙病比癇病更嚴重,嚴重者甚至會因此昏迷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