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四十四

2. 痙證

3.

虞氏,曰:《內經》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風,強病也。項為足之太陽,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濕之極也。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太陽之復,為腰睢反痛,屈伸不便者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矣)。又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原病式》曰:筋頸強直而不柔和也。夫肝木屬風而主筋。經曰:諸暴強直屬風,理宜然也。其所謂諸痙項強,而屬於濕者何歟?蓋太陽陰濕,甚則兼風化,亢則害,承乃制也。是故知痙之為病,濕為本,風為標耳。故仲景有剛柔二痙之分,不可不辨。蓋剛為陽痙,而柔為陰痙也。若夫太陽發熱,無汗惡寒,脈弦長,頸急胸滿,口噤,手足攣急,咬牙,甚則搐搦,角弓反張,此為剛痙。太陽微熱,多汗,不惡寒,脈遲澀弦細,四肢不收,時時搐搦,開目含口,此為柔痙。大抵因風濕二氣襲於太陽之經,亦有輕重之分,其風氣勝者為剛痙,風性剛急故也。濕氣勝者為柔痙,濕性柔和故也。外有諸虛之候,表虛不任風寒,亦能成痙,是以或產後,或金瘡,或跌僕撲傷,癰疽潰膿之後,一切去血過多之證,皆能成此疾也。此乃虛為本,而風為標耳。亦有絕無風邪,而亦能使人筋脈攣急,而為角弓反張之候者,血脫無以養筋故也。丹溪甚言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恐反燥其餘血而致不救,可不慎歟。

婁氏,曰:痙者,口噤,角弓反張者是也。

丹溪,曰:痙大率與癇病相似,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服人參竹瀝之類,不用兼風藥。

丹溪活套,云:昔之所謂剛柔二痙者,當以虛實論之是也。一屬外感,一屬內傷,屬外感者為剛痙,宜用麻黃葛根湯,瓜蔞桂枝湯,小續命湯。在裡者,大承氣之類。屬內傷者為柔痙,宜用補中益氣湯,八物湯,四物湯之類。如以風濕二事分剛柔而治,恐誤醫者不勝其多。今以虛實分治,其理昭然無疑矣。

趙氏,曰:按仲景云,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曰剛痙。發熱汗出而不惡寒,曰柔痙。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腫赤,獨頭搖動,卒口噤,背反張者,痙也。又云:太陽病發汗太多致痙,風病下之則痙。《三因方》云: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以風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以寒澀血,故無汗而惡寒。原其所自,多由亡血,筋無所榮,故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疾者,概可見矣。大抵此證有外感者,有內虛者,有因虛而受外邪,與虛而挾痰火濕熱及怒氣者,所因不同,治法亦異。諸書只為外感立方,然人之病此,多是虛證,其可以風藥通治之乎。

海藏,曰:發汗太多因致痙,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而腫,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痙也。若低頭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扛,陽明痙也。若一目或左右斜視,並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痙也。汗之,止之,和之,下之,各隨其經,可使必已。

白話文:

虞氏說,《內經》記載,各種痙攣、頸項僵硬,都屬於濕邪(痙攣、強直都是疾病。頸項是足太陽經循行的部位,濕邪夾雜風邪侵犯寒水經脈,是濕邪達到極點的表現。因此,太陽經脈所到達的部位,屈伸都會不利。太陽經氣運行不暢,則會導致腰部痠痛、屈伸不便,這是寒水之邪反復侵犯造成的虛邪)。又說,所有突然發生的肢體強直,都屬於風邪。《原病式》記載:頸項強直而不柔軟。肝屬木,木主風,又主筋,經書記載「諸暴強直屬風」,這個道理是正確的。那麼,為什麼有些痙攣頸項僵硬屬於濕邪呢?因為太陽經脈陰氣偏盛,濕邪嚴重時會兼夾風邪,濕邪亢盛就會為害,這就需要及時治療控制。所以知道痙攣這種疾病,濕邪是本,風邪是標。所以仲景將痙攣分為剛痙和柔痙兩種,不能不加以區分。剛痙是陽性痙攣,柔痙是陰性痙攣。如果太陽經脈發熱,無汗惡寒,脈象弦長,頸部僵硬胸部滿悶,口噤,手足抽搐,咬牙,嚴重時則抽搐、角弓反張,這是剛痙。太陽經脈微熱,多汗,不惡寒,脈象遲澀弦細,四肢不收縮,間歇性抽搐,睜眼張口,這是柔痙。總的來說,由於風濕二邪侵犯太陽經脈,也有輕重之分,風邪盛者為剛痙,因為風性剛急;濕邪盛者為柔痙,因為濕性柔和。如果外在又有虛弱的症狀,表虛不能抵禦風寒,也能導致痙攣,因此,產後、刀傷、跌仆損傷、癰疽潰膿之後,以及一切失血過多的情況,都能導致這種疾病。這是虛弱是本,風邪是標。也有些人完全沒有風邪,也能導致筋脈攣急,角弓反張,這是因為失血導致無法濡養筋脈的緣故。丹溪先生極力強調不可用風寒藥物治療,使用風寒藥物,恐怕反而會耗傷餘血,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不可不謹慎啊。

婁氏說:痙攣,就是口噤、角弓反張的症狀。

丹溪說:痙攣大多與癇病相似,比癇病更虛弱,宜用溫補的藥物,大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服用人參、竹瀝之類的藥物,不用兼用風寒藥物。

丹溪活套書中說:過去所說的剛痙和柔痙,應該從虛實的角度來論述。一種屬外感,一種屬內傷,屬外感的為剛痙,宜用麻黃葛根湯、瓜蔞桂枝湯、小續命湯等。屬於裡證的,用大承氣湯之類。屬內傷的為柔痙,宜用補中益氣湯、八物湯、四物湯之類。如果用風濕二邪來區分剛柔二痙而治療,恐怕誤診的醫生會很多。現在從虛實的角度來分治,道理就非常清楚明瞭了。

趙氏說:按仲景所說,太陽經病發熱無汗反而惡寒,稱為剛痙;發熱汗出而不惡寒,稱為柔痙。病人身體發熱腳冷,頸項強直,惡寒,間歇性頭痛面赤眼腫,單獨頭部搖動,突然口噤,背部反張,就是痙攣。又說:太陽經病發汗太多導致痙攣,風病下瀉也會導致痙攣。《三因方》記載:氣血內虛,外受風寒濕熱侵襲就會導致痙攣,風能疏散氣機,所以有汗而不惡寒;寒能收斂血液,所以無汗而惡寒。追究其原因,大多是因失血,筋脈失去濡養,所以邪氣得以侵犯,所以傷寒發汗過多,以及瘡瘍病人和產後的人容易得這種病,都可以說明這個道理。總的來說,這種病有外感的,有內虛的,有因虛而受外邪的,還有虛弱夾雜痰火濕熱及怒氣的,致病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諸多書籍只針對外感立方,然而人患此病,大多是虛證,能用風寒藥物通治嗎?

海藏說:發汗太多導致痙攣,身體發熱腳冷,頸項僵硬惡寒,頭痛而腫,眼赤頭搖,口噤背反張,是太陽經痙攣。如果低頭向下看,手足牽引肘膝相抵,是陽明經痙攣。如果一目或左右斜視,並伴隨一隻手一隻腳抽搐,是少陽經痙攣。發汗、止汗、調和、瀉下,各隨其經,都能使疾病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