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李氏,曰:水腫須分上下陰陽,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證,陰水多內因飲水,及茶酒過多,或飢飽勞役而見陰證。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脛、胕、足三陰經。故男從腳上腫起,女從頭上腫起者,為逆。陰陽微妙如此。

人身真水真火,消化萬物以養生。脾病水流為濕,火炎為熱,久則熱濕鬱滯經絡,盡皆濁腐之氣,津液與血,亦化為水,初起目下微腫如臥蠶,及至水浮膜外,則為膚脹。流下焦則為胕腫,手按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以指畫之成字者,名燥水。不成字者,名濕水。有按之作水聲者,乃氣虛不宜泄,久成水瘕。

腎主水也,惟脾病則不化飲食滋真水。非惟腎精損削,而濕熱下注,陰胕獨腫者有之,甚則氾濫偏體無歸,必土實而後足以收攝邪水。腎水歸元,金生水也。惟脾病,則肺金失養,非惟肺氣孤危而失降下之令,滲道不通,且濕熱濁氣上升為喘為咳,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以滋化源。或曰:獨無寒濕者乎?寒則土堅水清間有,亦更易治。

陽水熱渴二便閉。經云:諸胕腫疼酸皆屬於火。又云:結陽,肢腫是也。治與水證、濕證大同。大要腰已上腫,宜汗。腰已下腫,宜下。表證喘咳,小青龍湯、越婢湯、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里證腹腫脅硬,十棗湯、澤瀉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佐丸、浚川丸、布海丸。

然證雖可下,又當權其輕重。若年衰久病及虛者,黃米丸。初起只宜上下分消其濕,五苓散,用桂枝合六一散加橘皮、木香、檳榔生薑煎服。或單山梔丸,木香、白朮煎湯下。兼黃者,茵陳五苓散滲之。

陰水身涼大便利。經云:陰蓄於內,水氣脹滿是也。治宜補脾土,以復運化之常。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而滲道又且開導。此補中行濕兼全,虛而有濕熱者最宜。若有寒者溫補,則氣暖而小便自通。氣陷者升提,則陽舉而陰自降,故曰:行濕非五苓神佑之謂也。補中氣,六君子湯加木香。

瀉者,參苓白朮散。升陽除濕,防風湯。嘔者,赤茯苓湯。中寒者,玄武湯、實脾散。挾食積者,緊皮丸、千金養脾丸。挾濕熱者,中滿分消湯丸。濕甚者,退黃丸。

虛甚氣陷,口無味者,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復元丹,切忌淡滲。腎虛腰重腳腫,濕熱者,加味八味丸、滋腎丸。陽虛小便不利者,古沉附湯。二便俱利者,朮附湯、復元丹。

久病喘咳瘧痢,或誤服涼藥,以致腫者,危證也,俱宜補脾為主。大概挾喘者,分氣紫蘇飲、五皮散、葶藶丸。久痢,加味八味丸。久瘧,退黃丸。產後腫,必大補氣血,使水自降,八物湯加蒼朮、陳皮、半夏、香附。有熱,加麥門冬、黃芩。氣不順,加木香、砂仁。懷胎氣遏,水道腫者,去半夏,加紫蘇、大腹皮。

白話文:

李氏說:水腫需區分上下、陰陽。陽水多由外因引起,例如涉水、冒雨,或兼夾風寒暑氣而出現陽證;陰水多由內因引起,例如飲水、茶酒過量,或飢飽勞役而出現陰證。陽水先腫上半身,包括肩、背、手、臂,屬於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半身,包括腰、腹、脛、足踝、足,屬於足三陰經。所以,男人從腳腫起,女人從頭腫起,都屬於反常現象。陰陽的微妙變化,就在於此。

人體的真水真火,能消化萬物以滋養生命。脾臟有病,水液停滯形成濕邪,火氣旺盛則產生熱邪,時間久了,熱濕就會阻塞經絡,形成濁腐之氣。津液和血液也會轉化為水,初期眼瞼下方略腫,像臥蠶一樣;嚴重時,水液充滿皮下組織,就會出現全身浮腫。水液流向下焦則導致足踝腫脹,按壓時凹陷隨即恢復,像裹著水一樣,用手指劃過能留下痕跡的,稱為燥水;不能留下痕跡的,稱為濕水。按壓時有水聲的,是氣虛,不宜使用瀉法,久而久之會形成水腫塊。

腎臟主水,但脾臟有病,則不能將飲食化為真水。不僅腎精虧損,而且濕熱下注,導致單獨足踝腫脹的情況;嚴重時,水液泛濫全身,無處歸宿。必須脾土健運才能收攝邪水。腎水歸於元氣,金生水。但脾臟有病,則肺金失養,不僅肺氣虛弱,失去下降的機能,使滲透通道不通暢,而且濕熱濁氣上升,導致喘咳。必須脾土健運,才能使肺金清肅,滋養化源。有人問:難道沒有寒濕導致水腫的嗎?寒濕導致水腫的情況也有,而且更容易治療。

陽水伴隨口渴、大小便閉塞。經書記載:「諸腫脹疼痛酸楚,皆屬火。」又說:「結陽,肢體腫脹也是。」治療方法與水證、濕證大致相同。總體來說,腰部以上腫脹,宜用發汗的方法;腰部以下腫脹,宜用瀉下的方法。表證有喘咳,可用小青龍湯、越婢湯、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里證有腹脹、脅肋硬痛,可用十棗湯、澤瀉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佐丸、浚川丸、布海丸。

雖然可以瀉下,但也要根據輕重緩急來決定。年老體弱、久病及虛弱者,宜用黃米丸。初期只宜上下分消濕邪,可用五苓散,或加桂枝合六一散,再加橘皮、木香、檳榔、生薑煎服。或者單用山梔丸,再加木香、白朮煎湯服用。如果黃疸兼見,則用茵陳五苓散利水滲濕。

陰水伴隨身體寒冷、大便溏瀉。經書記載:「陰邪蓄積於內,水氣脹滿。」治療宜補脾土,以恢復運化功能;清心火,降肺金,使肝木有所制約,滲透通道也能暢通。這就要兼顧補脾、行濕,對於虛弱兼有濕熱者最為適宜。如果兼有寒邪,則溫補,使氣血溫暖,小便自然通暢。氣虛下陷者,則要升提陽氣,則陽氣上升,陰邪自然下降。所以說,行濕不只是單純依靠五苓散。補中氣,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

瀉下可用參苓白朮散;升陽除濕,可用防風湯;嘔吐,可用赤茯苓湯;中寒,可用玄武湯、實脾散;食積,可用緊皮丸、千金養脾丸;濕熱,可用中滿分消湯丸;濕邪嚴重,可用退黃丸。

虛弱嚴重,氣虛下陷,口無味者,可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升提之,或用復元丹,忌用淡滲之法。腎虛腰重腳腫,兼有濕熱者,可用加味八味丸、滋腎丸;陽虛小便不利者,可用古沉附湯;大小便都利者,可用朮附湯、復元丹。

久病喘咳、瘧疾、痢疾,或誤服涼藥導致水腫者,屬於危證,都應該以補脾為主。大致來說,兼有喘咳者,可用分氣紫蘇飲、五皮散、葶藶丸;久痢,加味八味丸;久瘧,退黃丸;產後水腫,必須大補氣血,使水液自然下降,可用八物湯加蒼朮、陳皮、半夏、香附。如有熱邪,加麥門冬、黃芩;氣機不暢,加木香、砂仁;懷孕期間氣機阻滯,水道腫脹,則去掉半夏,加紫蘇、大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