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六 (10)
卷三十六 (10)
1. 治積膈翻胃方
沉香降氣丹,治翻胃,腹中積塊者。
黑牽牛(三兩,取頭末),大黃(酒蒸),檳榔,當歸(酒浸),蒼朮,青皮(去穰炒),烏藥,枳殼(去穰麩炒),香附(炒),黃連(薑汁炒),黃芩(酒炒,各一兩),陳皮,枳實(麩炒),砂仁,半夏(薑汁浸,各五錢),良薑,沉香,木香(不見火),三稜(火煨),蓬朮(火煨,各三錢)
上為末,酒糊九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淡薑湯送下。
七情通氣散,治十膈五噎,腹內久積氣塊,傷力,嘔吐膨脹,此方諸病皆治。
皂角(火炮,一兩),大黃(麵包燒熟,二兩),當歸(二錢半),硇砂(二錢),巴豆(六錢,去油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分,或二分,量人大小虛實,加減用之。引用好酒一口,調服。不飲酒者,滾白水亦可。引不許多,引多動一二行。此藥服之,不吐則瀉,兼治小兒驚風痰響,上宮天吊,吐痰即愈。
芫花丸,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蠱,則成反胃,及變為胃癰,其說在《靈樞》,及巢氏病源。
芫花(醋炒,一兩),牛膝,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檳榔(各半兩),巴豆(十粒,炒黑)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薑湯下。《本事方》云: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蠱。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常多雜痰飲來潮,遲即吐,有時飲半杯酒即止,蓋合此症也。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瘕云: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不復能食,是胃中有蠱使然,名為酒瘕。此藥治之,要之須禁酒即易治,不禁無益也。
蒜齏酢治噎方,《太平御覽》云:華佗行道,見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旁賣餅者,有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即當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條,懸之車邊,欲造佗,佗家小兒戲門前,迎見,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遇我公也。疾者先入,見佗壁懸此蛇以十數。蓋蒜味辛熱,為陽中之陽,能令人氣實悶亂而自吐。若蠱蛇蠱瘕,尤為宜之。褚尚書以蒜一升,吐李道念之雞雛,郭坦之兒食蒜一畦,吐消食籠於頃刻。蒜之妙用如此,今之醫者,罕能知之。或問何以不用瓜蒂散?曰:傷寒內熱者,宜吐以瓜蒂散之苦寒,蟲瘕痼冷者,宜吐以蒜醋之辛熱。人知苦能吐熱,而不知熱能吐寒,故特表而出之。
東坡家藏仙方,單用藍靛白湯化下數次,效。凡用藥內,必用藍靛或青黛亦好。永徽中,絳州有僧病噎,妨食數年。臨死遺言,令破喉視之,得一物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置缽中跳躍不止,時寺中方刈藍,試取少靛,置缽中,此蠱繞缽畏走,須臾化為水。
白話文:
【治療消化系統積滯、胃部反覆噁心的處方】
這是「沈香降氣丹」,專門用來治療胃部反覆噁心,以及腹部有硬塊的情況。
主要成分包括黑牽牛籽(取其精華部分)、大黃(經過酒蒸處理)、檳榔、當歸(經過酒浸泡)、蒼朮、青皮(去果肉後炒過)、烏藥、枳殼(去果肉後用麩炒過)、香附(炒過)、黃連(薑汁炒過)、黃芩(酒炒過)、陳皮、枳實(麩炒過)、砂仁、半夏(薑汁浸泡)、良薑、沈香、木香(未經火烤)、三稜(火烤過)、蓬朮(火烤過)。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用酒和成如桐子般大的丸狀,每次服用六七十粒,以淡薑湯送下。
【七情通氣散】,專門治療各種消化道阻塞、腹內長期積累的氣塊,導致體力下降、嘔吐、脹氣等問題,此方對各種相關病症均有療效。
成分包括皁角(火烤過)、大黃(麵粉包裹燒熟)、當歸、硇砂、巴豆(去除油脂)。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一分或二分,依個人體質調整劑量。用好酒一口調服,不喝酒者可用熱開水替代。服用後可能有輕微的嘔吐或腹瀉反應,但同時也能治療小兒驚風和喉嚨痰聲,只要吐出痰就能康復。
【芫花丸】,用來治療體內積聚、飲水停滯、痰液增多等問題,這些都可能引起反胃,甚至發展成嚴重的胃部疾病。
成分包括芫花(醋炒過)、牛膝、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過)、檳榔、巴豆(炒黑)。
以上成分細磨成粉,用醋和成丸狀,如赤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二三粒,可增至五七粒,在飯前用生薑湯送下。常服用此方,有助於化痰消腫,殺死體內寄生蟲。
【蒜齏酢治噎方】,據古籍記載,華佗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因噎食而無法吞嚥,華佗建議他到路邊攤買蒜泥和酸醋,喝下三升後,患者立刻吐出一條類似蛇的東西,病狀隨即消失。蒜頭具有辛辣和溫熱的特性,能使人氣血暢通,促進自我排毒。對於寄生蟲感染或消化系統疾病,此方法尤其有效。
【東坡家藏仙方】,單純使用藍靛白湯溶解數次後服用,效果顯著。所有藥物中,必須使用藍靛或青黛。唐朝時期,有個和尚多年來一直受噎食困擾,他在臨終前要求切開喉部檢查,發現一個形似雙頭魚的異物,全身覆蓋肉鱗,放入缽中還會活蹦亂跳。當時寺院正在收割藍草,他們試著將一些藍靛放入缽中,這個異物立刻繞著缽邊逃跑,不久便化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