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六 (7)

1. 治寒膈翻胃方

六丁丸(一名香靈丸),治翻胃如神,亦治產後嘔不止。

丁香,辰砂(另研,各六分),五靈脂(一錢)

上香脂先研末,後入朱,再研勻,用狗膽或豬膽,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生薑陳皮湯磨下。

吳茱萸丸,治寒在膈上,膈咽不通。

吳茱萸,草豆蔻(各一錢二分),益智仁,陳皮,人參,黃耆,升麻(各八分),半夏(一錢),麥芽(一錢半),當歸身,甘草(各六分),白殭蠶,薑黃,澤瀉,柴胡(各四分),青皮,木香(各二分)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細嚼三十丸,白湯下,不拘時。勿多飲湯,恐速走下,則減藥力。

回生養腎丹,治真元虛損,心腎不交,精神耗散,脾土濕敗,不能化食五味之物,不成津液,反成痰涎,聚於中脘,不能傳導,以致大腸燥澀,小便反多而赤。或時嘔吐酸水,久成翻胃結腸之證。

蒼朮(米泔浸三日.洗淨曬乾,再換浸三日,四兩),蓮肉(酒浸一宿去心,四兩)

上用豶豬肚一個,壁土揉擦洗淨,入蒼、蓮在內,以線縫好酒煮爛,取入石臼內,搗爛捏作小餅,烘乾加後藥:

南星(四兩細切,薑汁浸一宿,以灶心土同炒,去土,黃土亦可),半夏(四兩,泡去涎,曬乾切細,好醋浸七日蒸熟),橘紅銼(以灶心土炒,去土不用),粟米(四兩,薑汁浸蒸焙),人參,白朮,白茯苓,厚朴(薑汁炒),莪朮(煨醋炒),蓽澄茄,三稜(煨醋炒),砂仁,白豆蔻,穀芽(炒),麥芽,甘草(各一兩),丁香,木香,沉香(各五錢)

上為末,稀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東垣補真丸,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胸膈痞悶,吞酸噯腐,食反不化。

鹿茸(酒浸,炒),巴戟(去心),鍾乳粉(各一兩),胡蘆巴(炒),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去皮臍),陽起石(煅),肉豆蔻(麵裹煨),菟絲子(洗淨酒浸蒸),川烏(炮去皮),沉香,五味子(各五錢)

上為末,用羊腰子兩對,治如食法,蔥椒酒煮,搗爛入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白話文:

治寒膈翻胃方

六丁丸(一名香靈丸):此方可神效治療反胃,亦可治療產後嘔吐不止。

藥材:丁香、朱砂(需另研磨,各六分)、五靈脂(一錢)

製法:先將丁香和五靈脂研磨成粉末,再加入已研磨好的朱砂,混合均勻。以狗膽或豬膽做丸藥基劑,製成雞頭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每服一丸,用生薑陳皮湯送服。

吳茱萸丸:此方治療寒邪停滞在膈上,導致膈咽不通。

藥材:吳茱萸、草豆蔻(各一錢二分)、益智仁、陳皮、人參、黃耆、升麻(各八分)、半夏(一錢)、麥芽(一錢半)、當歸身、甘草(各六分)、白殭蠶、薑黃、澤瀉、柴胡(各四分)、青皮、木香(各二分)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以湯水浸泡蒸餅後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細嚼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不拘時辰。但需注意勿多飲水,以免藥效迅速排出體外而減弱療效。

回生養腎丹:此方治療真元虧損、心腎不交、精神渙散、脾土濕敗等症狀,因脾土濕敗導致不能消化食物,無法化生津液,反而產生痰涎,積聚於中脘,無法正常運化,進而引起大腸乾燥、小便頻數且顏色赤紅。也可能伴隨嘔吐酸水,長期下來形成反胃結腸等病症。

藥材:蒼朮(以米泔水浸泡三日,洗淨曬乾後再浸泡三日,四兩)、蓮肉(以酒浸泡一夜後去心,四兩)

製法:取一個洗淨的豬肚,將蒼朮、蓮肉放入豬肚內,縫合後以酒煮爛,取出搗爛成小餅狀,烘乾後再加入以下藥材:南星(四兩,切細後以薑汁浸泡一夜,再與灶心土同炒,去土,用黃土亦可)、半夏(四兩,泡去黏液,曬乾切細,以好醋浸泡七日後蒸熟)、橘紅(切碎後以灶心土炒,去土不用)、粟米(四兩,以薑汁浸泡後蒸焙)、人參、白朮、白茯苓、厚朴(以薑汁炒)、莪朮(以醋煨炒)、蓽澄茄、三稜(以醋煨炒)、砂仁、白豆蔻、穀芽(炒)、麥芽、甘草(各一兩)、丁香、木香、沉香(各五錢)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稀麵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每服六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東垣補真丸:此方治療脾胃虛寒,飲食減少,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胸膈痞悶,吞酸噯腐,食物消化不良等症狀。

藥材:鹿茸(以酒浸泡後炒制)、巴戟(去心)、鍾乳粉(各一兩)、胡蘆巴(炒制)、肉蓯蓉(以酒浸泡後焙乾)、附子(炮製去皮臍)、陽起石(煅燒)、肉豆蔻(以麵包裹後煨制)、菟絲子(洗淨後以酒浸泡再蒸制)、川烏(炮製去皮)、沉香、五味子(各五錢)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兩對羊腰子(處理方法如同食用方法,以蔥、椒、酒煮爛後搗碎),以酒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每服七十丸,空腹以米飲或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