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五 (9)

1. 治熱氣方

退熱清氣湯,治氣逆身熱,中脘痞滿。

柴胡,橘皮,茯苓(各一錢半),半夏,枳殼(各八分),香附(七分),川芎(五分),砂仁(七粒),木香,甘草(各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加生薑三片,煎七分,去渣溫服。

清膈蒼莎丸,治因濕熱氣滯。

蒼朮(二兩),香附子(一兩半),黃芩(炒),黃連(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新熟瓜蔞,去皮搗爛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木香檳榔丸,此藥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治男子婦人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昏眩,並一切酒毒食積,及米穀不化,或下痢膿血,大便秘塞,風壅積熱,口苦煩渴,涕唾稠黏,膨脹氣滿等症。

木香,檳榔,青皮(去穰),陳皮(去白),黃柏,黃連,莪朮,枳殼,大黃,牽牛,香附(各一兩),當歸(一兩半),黃芩(二兩,一方無此味)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

木香枳殼丸,寬胸膈,進飲食,破滯氣,散內熱。

木香,檳榔,青皮(去穰),陳皮(去白),黃柏,黃連,蓬朮(煨),枳殼(去穰麩炒),當歸,香附(各五錢),黑牽牛(頭末,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此即木香檳榔丸而無大黃,虛弱人或大便自利者,宜用此。

枳樸大黃湯,治支飲胸滿,按之則痛,此熱痰留滯也。

厚朴(一兩),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是齋推氣丸,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胸脅脹滿,大便秘澀,小便赤少,宜服。

大黃,陳皮,檳榔,枳實,牽牛(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木香順氣丸

木香,檳榔,青皮(去白,各一兩),大黃(二兩,微炮),黑牽牛(生一兩,炒一兩)

上為末,每藥末一兩,曲一兩三錢,蜜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下。

白話文:

【治療熱氣的處方】

退熱清氣湯:用於治療因氣逆導致身體發熱,以及中脘部位感到脹滿不適。

藥材成分包括柴胡、橘皮、茯苓(各約4.5克)、半夏、枳殼(各約2.4克)、香附(約2.1克)、川芎(約1.5克)、砂仁(7粒)、木香、甘草(各約0.9克)。將上述藥材切碎,作為一份藥劑,加入兩杯水,再加上三片生薑一起煎煮,煮至剩七分水量時,去掉殘渣,趁溫熱服用。

清膈蒼莎丸:適用於因濕熱導致的氣滯問題。

藥材成分有蒼朮(約60克)、香附子(約45克)、黃芩(炒)、黃連(炒,各約15克)。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使用新鮮且成熟的瓜蔞,去皮後搗成泥狀和藥粉混合,製成大小如綠豆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顆,以溫開水送服。

木香檳榔丸:此藥能流濕潤燥,推陳出新,滋養陰氣抑制陽氣,疏散鬱結,破除結塊,活化血液,疏通經絡。適用於治療男女的嘔吐酸水、痰涎不暢、頭暈眼花、各種酒精中毒、食物積滯、米穀消化不良、或是下痢帶膿血、大便乾硬、風壅積熱、口苦口渴、鼻涕唾液濃稠、腹部脹氣等症狀。

藥材成分有木香、檳榔、青皮(去果肉)、陳皮(去白)、黃柏、黃連、莪朮、枳殼、大黃、牽牛、香附(各約30克)、當歸(約45克)、黃芩(約60克)。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製成如桐子大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顆,以溫開水送服。

木香枳殼丸:可舒緩胸腔隔膜,促進食慾,破除滯氣,消除體內熱氣。

藥材成分有木香、檳榔、青皮(去果肉)、陳皮(去白)、黃柏、黃連、蓬朮(炒)、枳殼(去果肉,炒)、當歸、香附(各約15克)、黑牽牛(頭部粉末,約30克)。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製成如桐子大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顆,以薑湯送服。

這是木香檳榔丸的變種,去除了大黃,適合體質虛弱或容易腹瀉的人使用。

枳樸大黃湯:用於治療支飲導致胸部滿脹,按壓會疼痛,這是由於熱痰在體內滯留。

藥材成分有厚朴(約30克)、大黃(約180克)、枳實(約4個)。將以上三種藥材用水五升煮沸,煮至剩兩升水量,分兩次溫熱服用。

是齋推氣丸:適用於三焦部位阻塞,氣機無法上下運行,造成胸脅脹滿、大便乾澀、小便色紅且量少的情況。

藥材成分有大黃、陳皮、檳榔、枳實、牽牛(各等份)。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製成如桐子大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顆,以溫開水送服,依個人體質調整用量。

木香順氣丸

藥材成分有木香、檳榔、青皮(去白,各約30克)、大黃(約60克,微炒)、黑牽牛(生約30克,炒約30克)。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份藥粉一兩,加入麴一兩三錢,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的丸藥,每次服用四十顆,以溫開水送服。

2. 治冷氣方

和氣散,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心腹脹滿,嘔吐酸水。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蒼朮(米泔浸),茴香(炒),香附子(炒),肉桂,良薑,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鹽少許,沸湯點服,鹽酒亦可。

化氣湯,治一切氣逆,胸膈噎塞,心脾卒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脾血氣,並皆治之。

陳皮(去白),青皮(去白炒),丁皮,乾薑(炮),桂心,甘草(炙,各四兩),茴香(炒),蓬朮(煨),木香(各二兩),砂仁,沉香,胡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生薑紫蘇湯調下,婦人淡醋湯下。

順氣木香散,治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時或引痛,及酒食過傷,噫氣吞酸,心脾刺痛,並皆治之。

蒼朮(泔浸),桔梗,茴香(炒,各三兩),乾薑(炮),良薑(炒),陳皮,厚朴(薑製),砂仁,丁香,肉桂,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或鹽少許,沸湯點下亦可。

異香散,治胃氣不和,腹脅膨脹,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冷氣,結聚,腹中刺痛,此藥最能治之。

厚朴(薑製,二兩),陳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三兩),石蓮肉,蓬朮(煨),京三稜(煨),益智仁,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鹽一捻,同煎,熱服。

雞舌香散,治男婦臟腑虛弱,陰陽不和,中脘氣滯,停積痰飲,胸膈腹滿,心脾引痛。

肉桂,香附子(炒),良薑(炒),赤芍藥,烏藥(各二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入鹽少許,食遠服。

三香正氣散,治陰多陽少,手足厥冷,氣刺壅滯,胸膈滿塞,心下堅痞,嘔噦酸水。

香附子(炒,二兩),木香,丁香(各半兩),丁香皮(一兩),陳皮(去白),益智仁,縮砂仁,厚朴(薑製),烏藥,甘草(各一兩半),乾薑(炮),蓬朮(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用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湯調服,不拘時。

正氣天香散,治諸氣作痛,或上湊心胸,或攻築脅肋,及婦人胎前產後,一切氣痛,並皆治之。

香附米(八錢),陳皮,烏藥,紫蘇葉(各二錢),乾薑,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

指迷七氣湯,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壅滯,攻衝作疼。

香附子(二錢),青皮,陳皮(去白),桔梗,蓬朮,官桂,藿香,益智仁,半夏,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生薑三片,紅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勻氣散,治氣滯不勻,胸膈脹滿,虛痞,宿冷不消,心腹刺痛,噎塞嘔吐,噁心,並皆冶之。

丁香,白豆蔻,木香(不見火),檀香(各二兩),藿香葉,甘草(炙,各八兩),縮砂(四兩)

白話文:

治冷氣方

和氣散: 治療脾胃不和,中脘(胃部)氣滯,心腹脹滿,嘔吐酸水。配方:青皮(去白皮)、陳皮(去白皮)、蒼朮(米泔水浸泡)、茴香(炒)、香附子(炒)、肉桂、良薑、甘草(炙甘草),各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少許鹽,用沸水沖服,也可以用鹽酒送服。

化氣湯: 治療各種氣逆,胸膈噎塞,心脾突然疼痛,嘔吐酸水,男性小腸氣,女性脾血氣等症狀。配方:陳皮(去白皮)、青皮(去白皮,炒)、丁香皮、乾薑(炮製)、桂枝心、甘草(炙甘草),各四兩;茴香(炒)、白朮(煨)、木香,各二兩;砂仁、沉香、胡椒,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紫蘇湯送服,婦女可用淡醋湯送服。

順氣木香散: 治療氣機升降失調,胸膈痞悶,時而疼痛,以及飲食過度、呃逆、吞酸、心脾刺痛等症狀。配方:蒼朮(米泔水浸泡)、桔梗、茴香(炒),各三兩;乾薑(炮製)、良薑(炒)、陳皮、厚朴(薑汁製)、砂仁、丁香、肉桂、甘草(炙甘草),各二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大棗兩個,水煎服。也可以加少許鹽,用沸水沖服。

異香散: 治療胃氣不和,腹部兩側膨脹,飲食難以消化,呃逆、吞酸,以及各種冷氣積聚,腹部刺痛等症狀,此方對此類症狀療效最佳。配方:厚朴(薑汁製,二兩)、陳皮(去白皮)、青皮(去白皮,各三兩)、石蓮肉、白朮(煨)、京三稜(煨)、益智仁、甘草(炙甘草),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個、少許鹽,一起煎煮,熱服。

雞舌香散: 治療男女臟腑虛弱,陰陽失調,中脘氣滯,痰飲停滯,胸膈腹脹,心脾牽引疼痛。配方:肉桂、香附子(炒)、良薑(炒)、赤芍藥、烏藥,各二錢;甘草(炙甘草),五分。將藥材切碎,水煎,加少許鹽,飯後服用。

三香正氣散: 治療陰盛陽衰,手腳厥冷,氣機阻滯,胸膈滿塞,心下堅硬痞塊,嘔吐酸水。配方:香附子(炒,二兩)、木香、丁香,各半兩;丁香皮,一兩;陳皮(去白皮)、益智仁、縮砂仁、厚朴(薑汁製)、烏藥、甘草,各一兩半;乾薑(炮製)、白朮(炮製),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生薑三片、大棗一個,煎湯送服,不拘時間。

正氣天香散: 治療各種氣痛,疼痛可能在上衝心胸,或攻注脅肋,以及婦女孕期或產後各種氣痛。配方:香附子(八錢)、陳皮、烏藥、紫蘇葉,各二錢;乾薑、甘草,各一錢。將藥材切碎,一劑水煎服。

指迷七氣湯: 治療七情所傷,陰陽升降失調,氣機阻滯,衝擊疼痛。配方:香附子(二錢)、青皮、陳皮(去白皮)、桔梗、白朮、肉桂、藿香、益智仁、半夏、甘草(炙甘草),各一錢。一劑藥,加生薑三片、紅棗兩個,水煎,飯後服用。

勻氣散: 治療氣滯不勻,胸膈脹滿,虛痞,宿冷不消,心腹刺痛,噎塞嘔吐,噁心等症狀。配方:丁香、白豆蔻、木香(不經火炒)、檀香,各二兩;藿香葉、甘草(炙甘草),各八兩;縮砂仁,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