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百零五 (1)
卷一百零五 (1)
1. 論
虞氏,曰:《內經》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幹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甘、辛、鹹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肝也。又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為病種種不同,各宜類推而治之。
白話文:
虞氏曰:
《內經》說:中央屬黃色,與脾臟相通,開口於口,脾臟藏精氣,所以疾病會表現在舌頭上。
口部的病症,有可能是舌頭肥厚僵硬,或是糜爛生瘡,或是有酸、苦、甘、辛、鹹等味道,追究其原因,無不來自七情煩擾、五味過度損傷所致。
經書說:「陰氣的五個宮殿,根源在五味;陰氣的五個宮殿,損傷也來自五味。」所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如果出現口淡無味,則知道是胃熱。
有些情況是,外在思慮不決,肝火移熱於膽,導致口苦;也有些是脾胃氣虛,木氣克制土氣而導致口酸;又或者膀胱移熱於小腸,導致腸道不通暢,上衝至口部,形成口糜生瘡潰爛,這就是傷寒狐惑的症狀。
上嘴唇生瘡,代表蟲傷臟腑;下嘴唇生瘡,代表蟲傷肝臟。
另外,舌頭伸出來收不回去,稱為陽強;舌頭縮進去無法說話,稱為陰強。各種病症不同,需要分別推論治療。
選要論,曰:口者脾之竅,舌者心之苗,齒者腎之標,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蓋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運化津液,以養五氣。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節宣微爽,五臟之氣偏勝,由是諸疾生焉。故口臭者,乃臟腑臊腐之氣,蘊積於胸臆之間而生熱,沖發於口也。口瘡者,脾氣凝滯,加之風熱而然也,治之當清胃瀉火是也。丹溪曰:脾熱口甘,(一云口苦)三黃丸主之。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口瘡,以西瓜水徐徐飲之,無瓜時以瓜皮燒灰擦之。實熱生瘡,涼膈散、甘桔湯。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一小兒口瘡,疼不下食,若以傷寒狐惑治之必死,後以白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以黃柏、蜜炙殭蠶炒為末敷,立下乳而安。
白話文:
《選要論》曰:
口是脾臟的竅穴,舌是心的嫩芽,牙齒是腎臟的標誌,所以很多經絡都匯聚於口。這是因為五味進入口,貯藏於胃,脾臟負責運化津液,用來滋養五氣。五氣,就是五臟之氣。如果五臟之氣失調,偏勝一方,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所以,口臭是臟腑腐敗之氣,積聚在胸臆之間,生熱,衝發到口裡。口瘡是脾氣凝滯,再加上風熱所致。治療應該清胃瀉火。
丹溪先生說:脾熱會導致口甜(或口苦),可以服用三黃丸治療。膽熱會導致口苦,這是思慮過度所致,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來治療。
口瘡可以用西瓜水慢慢飲用,沒有西瓜的時候可以用瓜皮燒成灰末擦拭。如果是實熱生瘡,可以用涼膈散、甘桔湯治療。口瘡服用涼藥不治,那是中焦氣虛,虛火上升無法控制,可以用理中湯治療,嚴重者可以加附子,或者用官桂含在嘴裡。
小孩口瘡,疼痛難以進食,如果用傷寒狐惑的方法治療,必死無疑。後來用白礬湯浸泡腳半日,病情馬上緩解,用黃柏、蜜炙僵蠶炒成粉末敷在患處,馬上就能吃奶安睡。
丹溪活套,云:肝膽有實熱,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加甘草、龍膽草、青皮之類,甚者當歸龍薈丸。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虛則補其母也。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脾熱而口甘者,三黃丸、平胃散之類。肺熱而口辛者,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腎熱而口咸者,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白話文:
《丹溪活套》中記載:
肝膽有實熱,會導致人感到口酸而苦,可用小柴胡加甘草、龍膽草、青皮等藥物治療,情況嚴重者可服用當歸龍薈丸。
如果思慮不決,肝膽虛弱而苦,可用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主藥,柴胡、龍膽草為輔藥,情況嚴重者可服用錢氏地黃丸,虛則補其母也。
心臟有熱氣而口苦,或口舌生瘡,可用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等藥物治療。
脾胃有熱氣而口甜,可用三黃丸、平胃散等藥物治療。
肺部有熱氣而口辣,可用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等藥物治療。
腎臟有熱氣而口鹹,可用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等藥物治療。
戴氏,曰: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甘桔湯加芩、連,外以柳花散撒之。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心胃壅熱,水穀不轉,下傳小腸,以導赤散去小腸熱,五苓散瀉膀胱熱,相合服之,外以胡連散。
東垣,曰:口燥咽乾者,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燥咽乾,病人自以為渴,醫以五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蒂也。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以辛。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白話文:
戴氏曰:
口舌生瘡,都是上焦熱氣壅塞所致,應該服用甘桔湯加入黃芩、黃連,並在外用柳花散撒於患處。經書記載:膀胱將熱氣傳遞給小腸,導致膈腸不暢,向上則會引起口糜。
東垣曰:
口乾舌燥者,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所傷,導致脾胃虛弱,進而影響血液運行,造成口中的津液無法正常分泌,故出現口乾舌燥。患者自覺口渴,若以五苓散治療,反而會加重口渴和燥熱,因為五苓散會更加耗竭津液,導致危及生命。
經書記載:虛則補其母。應該從心和小腸入手補益,因為心和小腸是脾胃的根本。因此,應以甘溫藥物為主,苦寒藥物為使,酸味藥物為臣,辛味藥物為佐。
心氣虛弱則心火緩慢,應急食酸味食物以收斂心氣;心火旺盛則會侵犯肺金,肺金虛弱則應以酸味藥物補之,其次再用甘溫和甘寒藥物,在脾胃中瀉去心火亢盛之邪,此乃治其本也。
薛氏,曰:繭唇者,經云:脾氣開於口,又云脾之榮在唇,蓋燥則乾熱,則裂,風則瞤,寒則揭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名曰繭唇。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或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授脾經,或因厚味積熱傷脾。大要審本證,察兼證,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消毒之藥,或用藥線揭取,反為翻花敗證矣。
折衷方,云:脾臟應唇,通口氣,脾胃為合足陽明胃之經,其脈俠口環唇,故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干,熱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治法內理其脾胃,外敷以藥,無不愈矣。
白話文:
薛氏曰:
繭唇者,古書記載:「脾氣開於口,又云脾之榮在唇」,意思是脾臟的氣息通達於口,脾氣的精華則滋養嘴唇。因此,嘴唇乾燥就代表脾氣虛弱,容易引起口唇乾燥、裂開;受風則嘴唇發麻;受寒則嘴唇腫起;如果脾氣虧虛,嘴唇就會出現像蠶繭一樣的皺紋和裂口,稱為繭唇。
繭唇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嘴唇腫脹,像蠶繭一樣突出;另一種是嘴唇底部細小,但頂端像繭一樣腫起,類似瘤狀。
繭唇的病因可能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導致心火過旺,傷及脾血;或是心火傳導至脾經,灼傷脾氣;也可能是過食肥甘厚味,積熱傷脾。
治療繭唇,要先辨明病因,觀察兼症,再進行調理。主要方法是補脾氣,生脾血,這樣嘴唇乾燥就會滋潤,心火就會消除,風邪就會停止,腫脹就會消退。
如果患者不注意,醫生也不察,盲目使用清熱消毒的藥物,或者用藥線揭取嘴唇,反而會加重病情,變成翻花敗證。
折衷方曰:
脾臟與嘴唇相應,通暢口氣。脾胃經絡與足陽明胃經相合,其脈絡環繞嘴唇。因此,脾胃受邪,嘴唇就會生病。
風邪入侵,嘴唇就會動搖;寒邪入侵,嘴唇就會緊縮;燥邪入侵,嘴唇就會乾燥;熱邪入侵,嘴唇就會裂開;氣血鬱滯,嘴唇就會生瘡;血虛,嘴唇就會乾燥無血色。
治療繭唇,應該內調脾胃,外敷藥物,一定可以治癒。
統旨,云:《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又云:心脈系舌本,脾脈絡系舌旁,肝脈絡舌本。或因風寒所中,則捲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則舌腫滿而不消。肝壅則血上湧,心熱則舌裂成瘡,脾熱則舌強滑胎。因於風者散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痰者開之,郁者解之。又有舌無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風治,由心血不足,用理中湯合四物湯服之。有痰氣所致者,順氣豁痰湯,有火者加芩、連。舌上瘡久蝕成穴,累服涼藥不效,後用黑錫丹,遂得漸愈,此亦下虛故上盛也。
白話文:
《內經》說,中央屬黃色,與脾經相通,開口於口,脾臟藏精,所以疾病會反映在舌頭上。心經脈絡連接舌根,脾經脈絡連接舌側,肝經脈絡連接舌根。如果受了風寒,舌頭就會捲縮不語;如果七情鬱結,舌頭就會腫脹不消。肝臟瘀滯就會導致血液上湧,心火旺盛就會導致舌頭裂開成瘡,脾火旺盛就會導致舌頭強硬,表面出現白色苔狀物。遇到風寒的,就用散寒的方法治療,遇到寒邪的,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遇到熱邪的,就用清熱的方法治療,遇到痰濕的,就用化痰開竅的方法治療,遇到鬱結的,就用疏解的方法治療。如果舌頭無故經常麻痺,不能用治療風寒的方法,這是由於心血不足造成的,可以用理中湯加上四物湯來治療。如果是痰氣引起的,可以用順氣豁痰湯治療,如果是火邪引起的,可以加入黃芩、黃連。如果舌頭上的瘡久久不愈,形成洞穴,服用涼藥也不見效,可以用黑錫丹治療,就能慢慢痊癒,這是由於下焦虛弱導致上焦盛實的緣故。
葉氏,曰: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絡,系舌下,故舌有病,皆二經之所為也。舌根脹腫者為重舌,舌腫而不柔和者為木舌,治法皆以瀉心脾二經之火為先,外用針砭刺出其血。其舌上生胎,或白或黃,或黑或如板強,不獨傷寒為然,雖雜病亦有之,由內熱深淺而其色不同耳,治者辨之。
李氏,曰:口病有熱,亦有虛,一心主舌,脾主唇口,然心脾之氣,恆相通也。心貴安靜,七情煩擾過度,則心火炎盛,加之飲食厚味,積熱而口生瘡或臭。勞心者,犀角琥珀膏。心勞厚味者,氣出腥臭,唾涕稠黏,口乾舌燥,瀉白散加桔梗、知母、麥門冬、黃芩、五味子。痰熱淺者,薄荷煎。深者,五福化毒丹。熱甚,一臟偏勝,則口味失常,心熱,口苦生瘡,涼膈散,黃連阿膠丸。肝熱口酸而苦,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甘草,甚者當歸龍蒼丸。謀慮不決,膽虛口苦,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使,甚者腎氣丸。脾熱,口乾或臭,瀉黃散、四順清涼飲、甘露飲、三黃丸。肺熱口辛,甘桔湯、瀉白散。腎熱口咸,滋腎丸。然肝移於膽,則口亦苦;木乘脾,則口亦酸;胃熱,或淡或甘;腎化火,則苦而甘。要之熱勝則苦,寒勝則咸,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脾熱則甘,勞郁傷肺則口臭、口糜。膀胱移熱小腸,溺澀。虛熱口瘡糜爛者,柴胡、地骨皮等分水煎服,甚者加硝、黃。心胃壅熱,水穀不化者,導赤散合四苓散。如熱盛並大便不通,臍痛喘急,口瘡潰爛者,瀉白湯,血熱者,雞蘇丸。口瘡久不愈,服涼藥反甚者,乃虛火上攻,中焦不足,理中湯,甚者加附子。下虛甚者,秘傳降氣湯吞黑錫丹二十丸。陰虛者,四物湯加知柏,或補陰丸,年久不愈者,黑參丸。口中瘡赤者心熱,白者肺熱,赤白者心肺俱熱。虛火鬱熱,蘊於胸中,乃作口臭,因與前同,外用川芎、白芷等分,蜜丸,含化,或香附子亦可。又曰: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繫於舌兩旁,肝脈循陰氣絡於舌本,腎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故曰:諸經皆會於口。外感風寒傳經者,則舌胎自白而黃,而黑者死。卒中者,則舌強而短,舌卷不言者死。大概風用小續命湯,寒用理中湯,熱用甘桔湯加防風、枳殼、黃芩。風寒濕,舌強者,用白礬、肉桂末等分,安舌下。內因七情氣鬱,腫滿不得息者,金沸草湯。久不愈者,黑參丸,外用古霜鹽散。因怒,單繡鐵粉塗之。一舌腫滿,口氣不得吐者,名木舌,用陳茶、陳白梅入巴豆七枚,同搗成膏,薄荷水調刷口中,得下咽片時,即下一二行,以粥補住。如生瘡,連腮頰腫者,元參升麻湯。舌腫滿口,不能聲,飲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黃頻刷舌上自退。如不能咽藥,即以黃連濃煎,時時呷之,以瀉心火。舌腫如豬胞者,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出血即消。切勿刺中脈,令血不止。誤刺,以火燒銅著烙之,血再不止者死。或醋調鍋墨,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自消。不食亦死。舌腫,舌下有蟲,如蛄螻臥蠶,頭小白有尾,可燒鐵烙舌頭上,即消。舌長過寸者,單冰片末敷之。腎虛火,色淡,黑一二點,宜以生薑蜜水洗紅,後用補腎,兼痰火藥。肺有痰熱,舌強壅腫,或短,甘露飲。肝熱舌出血如泉,單槐花末撒之。心熱生瘡破裂,單黃連煎湯服。脾熱舌胎乾澀如雪,薄荷蜜冰柏丸。心脾熱者,升麻葛根湯加薄荷、黃芩、桔梗。又曰:繭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得,不急治則死,外用青皮燒灰,豬脂調擦,仍將青皮灰末,每一錢,酒調服之。內治,實者瀉黃散,虛者菊睛丸,腫者薏苡仁湯。
白話文:
葉氏曰:
舌頭是心臟的苗芽,也是脾臟的絡脈,連接著舌下,所以舌頭有病,都是心脾二經所引起的。舌根腫脹者稱為重舌,舌頭腫脹但不柔軟者稱為木舌,治療方法都以瀉去心脾二經之火為先,外用針砭刺出其血。舌頭上生胎,顏色或白或黃,或黑或像板子一樣僵硬,不只是傷寒會這樣,即使是其他雜病也可能出現,這是由於內熱深淺不同而導致顏色不同,治療者需辨證施治。
李氏曰:
口病有熱,也有虛,心臟主司舌頭,脾臟主司嘴唇和口腔,但心脾之氣始終是相通的。心臟喜安靜,七情煩擾過度,就會導致心火旺盛,加上飲食油膩厚味,積熱就會導致口生瘡或口臭。勞心者,可用犀角琥珀膏。心勞又喜食厚味者,氣息會發出腥臭,唾液稠黏,口乾舌燥,可用瀉白散加桔梗、知母、麥門冬、黃芩、五味子。痰熱淺者,可用薄荷煎。深者,可用五福化毒丹。熱氣很盛,某一臟器過於旺盛,就會導致口味失常,心熱則口苦生瘡,可用涼膈散、黃連阿膠丸。肝熱則口酸而苦,可用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甘草,嚴重者可用當歸龍蒼丸。謀慮不決,膽虛口苦,可用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主藥,柴胡、龍膽草為輔藥,嚴重者可用腎氣丸。脾熱則口乾或口臭,可用瀉黃散、四順清涼飲、甘露飲、三黃丸。肺熱則口辛,可用甘桔湯、瀉白散。腎熱則口咸,可用滋腎丸。但是,肝氣移於膽,則口也會苦;木氣克脾,則口也會酸;胃熱,則口或淡或甘;腎臟化火,則口苦而甘。總之,熱盛則苦,寒勝則咸,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脾熱則甘,勞郁傷肺則口臭、口糜。膀胱移熱於小腸,則小便澀。虛熱口瘡糜爛者,可用柴胡、地骨皮等分水煎服,嚴重者加硝石、黃連。心胃壅熱,水穀不化者,可用導赤散合四苓散。如果熱盛同時伴有大便不通,臍腹疼痛、呼吸急促,口瘡潰爛,可用瀉白湯,血熱者,可用雞蘇丸。口瘡久治不愈,服用涼藥反而加重病情者,這是由於虛火上炎,中焦不足,可用理中湯,嚴重者加附子。下焦虛弱嚴重者,可用秘傳降氣湯,同時吞服黑錫丹二十丸。陰虛者,可用四物湯加知柏,或補陰丸,久治不愈者,可用黑參丸。口中瘡,紅色者是心熱,白色者是肺熱,紅白相間者是心肺俱熱。虛火鬱熱,蘊積於胸中,就會導致口臭,與前面所述相同,外用川芎、白芷等分,製成蜜丸含化,或用香附子也可以。
又曰:心臟的本脈連接著舌根,脾臟的絡脈連接著舌頭兩旁,肝臟的脈絡循著陰氣連接著舌頭根部,腎臟的津液從舌尖流出,分布於五臟,心臟實則主司舌頭。所以說,諸經皆會於口。外感風寒傳經者,舌苔會從白色變黃,再變黑者會死亡。中風者,舌頭會僵硬變短,舌頭捲起不能說話者會死亡。總的來說,風邪可用小續命湯,寒邪可用理中湯,熱邪可用甘桔湯加防風、枳殼、黃芩。風寒濕邪導致舌頭僵硬者,可用白礬、肉桂末等分,放在舌頭底下。內因七情氣鬱,舌頭腫滿,呼吸不暢者,可用金沸草湯。久治不愈者,可用黑參丸,外用古霜鹽散。因生氣而導致舌頭腫痛者,單獨用鐵粉塗抹即可。如果舌頭腫滿,口氣吐不出來,叫做木舌,可用陳茶、陳白梅和巴豆七枚,搗成膏狀,用薄荷水調和,刷在口中,當藥膏能咽下去時,就再刷一兩次,用粥補住。如果口舌生瘡,連腮頰都腫起來,可用元參升麻湯。舌頭腫滿,不能發聲,飲食不通者,叫做重舌,可用蒲黃頻繁刷在舌頭上,就會自行退去。如果不能吞服藥物,就用黃連濃煎,時時含服,以瀉心火。舌頭腫脹如豬胞者,用針刺舌頭底下兩旁的大脈,出血就會消腫。切勿刺中正脈,否則會導致血流不止。如果誤刺,就用火燒紅銅針烙在傷口上,如果血還止不住,就會死亡。或者用醋調和鍋墨,敷在舌頭上下,脫落後再敷,很快就會自行消腫。如果不治療,也會死亡。舌頭腫脹,舌頭底下有蟲,像蛄螻、臥蠶一樣,頭部白色,有尾巴,可用燒紅的鐵針烙在舌頭上,就會消腫。舌頭長過一寸者,單獨用冰片末敷在上面即可。腎臟虛火旺盛,舌頭顏色淡白,有黑點者,宜用生薑蜜水洗舌頭,使其變紅,然後服用補腎藥,兼治痰火。肺臟有痰熱,舌頭僵硬腫脹,或舌頭短者,可用甘露飲。肝熱導致舌頭出血如泉水,單獨用槐花末撒在上面即可。心熱導致口舌生瘡潰爛,單獨用黃連煎湯服用。脾熱導致舌苔乾燥粗糙像雪一樣,可用薄荷蜜、冰柏丸。心脾熱者,可用升麻葛根湯加薄荷、黃芩、桔梗。
又曰:嘴唇緊縮,不能張開,飲食不得,不急治就會死亡,外用青皮燒成灰,用豬油調和塗抹,同時把青皮灰末,每錢用酒調服。內治,實證者瀉黃散,虛證者菊睛丸,腫者薏苡仁湯。
註釋:
- 苗芽:比喻舌頭是心臟的發育之處。
- 絡脈:指脾臟經絡連通到舌頭的部位。
- 重舌:舌根腫脹,語言不清。
- 木舌:舌頭腫脹,但不柔軟,像木頭一樣。
- 舌胎:舌苔。
-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 勞心:過度用腦,勞神。
- 厚味:指油膩、甘甜的食物。
- 心火:指心臟的陽氣,過盛則易生熱。
- 痰熱:痰濕鬱結,化熱。
- 一臟偏勝:指某一臟腑功能過於旺盛。
- 口味失常:指味覺異常,例如口苦、口酸等。
- 謀慮不決:指思慮過多,不能決斷。
- 膽虛:指膽氣不足。
- 宿食:指食物積滯在胃腸內。
- 煩躁:指精神不安,心緒不寧。
- 虛熱:指體虛,但出現熱證。
- 口瘡糜爛:指口腔潰瘍。
- 心胃壅熱:指心胃積熱。
- 水穀不化:指消化功能不良。
- 臍痛喘急:指腹部臍周疼痛,呼吸急促。
- 血熱:指血液中熱氣過盛。
- 下虛:指下焦虛弱。
- 陰虛:指陰液不足。
- 虛火上攻:指虛火上升,導致上焦出現病症。
- 中焦不足:指脾胃功能虛弱。
- 繭唇:指嘴唇緊縮,像繭子一樣。
- 青皮:指枳實的果皮,有理氣化痰,消腫止痛的作用。
- 實證:指身體有實邪,例如熱證、濕證等。
- 虛證:指身體虛弱,例如氣虛、血虛等。
- 薏苡仁:指薏苡仁,有健脾利濕的作用。
总结: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中醫对舌头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它将舌头与心脾二經联系起来,并根据舌苔的颜色、舌头形态以及口氣等进行辨證施治。此外,还提到了口病的热證和虛證,以及不同臟腑熱證导致的不同口苦、口酸等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