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6)
卷二十三 (6)
1. 論瘧為二少陽相合
準繩,云: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濕土也。君火持權,不與之子,暑濕之令不行也,濕令不行,則土虧矣。所勝妄行,木氣太過,少陽旺也,所生者受病,則肺金不足,所不勝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為相火,水入於土,則水火相干,陰陽交爭,故為寒熱。兼木氣終見三焦,是二少陽相合也。少陽在濕土之分,故為寒熱。肺金不足,灑淅寒熱,此皆往來未定之氣也,故為痎瘧。久而不愈,瘧不發於夏而發於秋者,以濕熱在酉之分,方得其權,故發於大暑以後也。
白話文:
根據醫學古籍所述,有這樣的理論:夏季若受到暑熱侵害,到了秋季就可能會引發瘧疾。這裡的暑熱,指的是季夏時節的高溫。季夏,也就是濕土旺盛的時期。當心火(君火)勢力強大,未能與其子(肺金)形成平衡,暑濕的影響就會被抑制。一旦濕氣的運行受阻,土(脾)的能量就會減弱。這時,勝過土的木氣會變得過盛,這代表少陽(肝膽)能量正處於旺盛狀態。而其所生的金(肺)就會因此受損,肺金的能量不足,無法抑制過盛的木氣,結果導致水(腎)趁虛而入,侵蝕到本屬土的部分。
土象徵大地,也就是坤卦的象徵,而坤卦的時間點是在申時。申時正是相火旺盛的時候,水進入土中,水火互相干擾,陰陽兩極的力量開始較量,因而產生寒熱交錯的現象。再加上木氣最終影響到三焦,這就是所謂的二少陽(肝膽和三焦)能量相結合的情況。由於少陽在濕土的環境中,所以才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肺金能量不足,導致身體時冷時熱,這些都是身體內外氣息交換失調的表現,因而引發了瘧疾。如果病情長時間未能痊癒,那麼瘧疾可能不會在夏季爆發,反而會在秋季出現。這是因為夏季的濕熱到了酉時(秋季)才真正達到頂峯,因此瘧疾多在酷暑後期或秋季爆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