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四 (1)

1.

薛氏,曰:按丹溪先生云: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故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成,而養之必欲其固也。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陰,真陰也。四十之後精氣日衰,陰減其半矣),而起居衰矣。夫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況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腎乃陰中之陰也,主閉藏者。肝乃陰中之陽也,主疏泄者。然而二臟皆有相火,其繫上屬於心,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所以丹溪先生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亦應之而衰旺。如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腎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其不足。古人於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耳。又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藏,必養其本然之真,以助來春生髮之氣,則春末夏初,無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之病矣。竊謂人之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斫喪,故見其證,難以名狀。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不可輕用黃柏、知母之類。設或六淫外侵而見諸證,亦因其氣內虛而外邪湊襲,尤宜用前藥。或曰: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如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度,傷也。多言雄談,傷也。寢食失時,傷也。挽弓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急,傷也。是以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急步,耳不急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凡食多則致積聚,飲多則致成痰癖也。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願遠廣志。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欲露臥星下,不欲眠里見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初亦不覺,久則損壽爾。天地生物,本然之道也。有形之後,猶待於哺乳水穀之養。男二八而精通,女二七而經至,陰始成而可與陽配,是陰氣之難成也。男八八而精絕,女七七而經斷,陰氣之成復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若何而可以供給也。

白話文:

薛氏說,根據丹溪先生的說法,人受天地之氣而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因此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人一生,男子十六歲精通,女子十四歲經行,古人因此必須等到三十或二十歲才結婚,可見陰氣難成,而養護陰氣必須使其堅固。經書說:人到四十歲,陰氣減半,起居也衰敗了。陰氣的形成,只供應得三十年的運用,更何況男子六十四歲精絕,女子四十九歲經斷。腎是陰中之陰,主閉藏;肝是陰中之陽,主疏泄。但這兩個臟器都有相火,相火繫於心,心火一動,相火便隨之而動。所以丹溪先生只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意很深。天地以五行更替衰旺,而成四季。人的五臟也應五行而衰旺。例如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腎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更何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其不足。古人在夏季一定獨宿而吃淡味的食物,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臟,正是為了避免火土過旺。又說,冬天儲藏精氣,春天就不會得溫病。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藏,必須養護其本然的真氣,以助來年春天生髮之氣,這樣春末夏初就不會有頭痛、腳軟、食少、體熱等病了。我私下認為,人如果年輕時就出現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季交替就生病,都是因為氣血尚在成長,卻勞心傷神,或者精血未滿卻早早消耗,所以出現這些症狀,難以形容。如果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的真陰不足,要用六味丸;如果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的相火不足,要用八味丸。至於兩尺脈微弱,是陰陽俱虛,要用十補丸,這些都是滋養其化源。不可輕易使用黃柏、知母等藥物。如果六淫外侵而出現這些症狀,也是因為氣虛內虛,外邪趁虛而入,更應該使用上述藥物。有人說,養生以不傷為本,這是至理名言。例如力所不及卻苦思冥想,就會傷身;力量不足卻強行舉重,就會傷身;悲哀憔悴,也會傷身;喜樂過度,也會傷身;多言雄辯,也會傷身;睡眠飲食沒有規律,也會傷身;拉弓射箭,也會傷身;沉醉嘔吐,也會傷身;飽食後馬上躺下,也會傷身;跳躍奔走喘不過氣,也會傷身。所以養生的方法是,說話不要說得太快,走路不要走得太急,聽覺不要過於敏銳,視力不要過於集中,坐著不要坐得太久,躺下不要躺到疲憊。天氣變冷就穿上衣服,天氣變熱就脫掉衣服。不要太餓才吃飯,吃飯不要吃得太飽;不要太渴才喝水,喝水不要喝太多。因為吃太多容易積聚,喝太多容易形成痰癖。不要過度勞累也不要過度休息,不要起得太晚,不要出汗,不要睡太多,不要騎馬奔馳,不要眺望遠方,不要吃太多生冷食物,不要喝酒吹風,不要頻繁洗澡,不要有遠大的志向。冬天不要過於溫暖,夏天不要過於涼爽。不要露宿在星空下,不要在睡覺時見風扇,嚴寒酷暑,大風大霧,都要避免。五味入口,不要過量。因為酸太多傷脾,苦太多傷肺,辛太多傷肝,咸太多傷心,甘太多傷腎,這是五行自然的道理。凡是說會傷身的事情,一開始都感覺不到,久了就會損害壽命。天地生養萬物,這是本然的道理。有形之後,還要依靠哺乳、水穀來養育。男子二十八歲精通,女子二十七歲經至,陰氣開始形成,可以與陽氣結合,可見陰氣難成。男子八十八歲精絕,女子七十七歲經斷,陰氣的形成又已經先虧損了。人的情欲無涯,這難成易虧的陰氣,如何才能供應呢?

蔭按: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陰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粟菜果,出於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食入補陰之功。非榼醬烹飪偏厚之味,出於人為者也。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曰:人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善攝生者,不可謂味以補精,而遂恣於口腹,以自速其禍也。

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溫,養也。溫存以養,使氣自充,則形完矣。曰補,曰溫,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溫熱佐輔藥名曰溫補,豈旨也哉。又曰,人年老,或虛損,精血俱耗,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於飛越,天生胃氣,尚爾流連,又藉水穀之陰,故羈縻而定耳。《局方》用溫劑劫虛,蓋脾得溫則食進,故亦漸可。

白話文:

古書記載,精氣不足的人,應該用食物來補充。食物屬陰,藉由陰來補精,這是補精的根本。然而,食物指的是自然生長的穀物、蔬菜和水果,它們擁有天地間的天然沖和之味,因此能補充身體的陰氣。那些經過人工烹調,偏厚重口味的醬料或醃製品,就不是補陰的良方。

古書也提到,陰氣的根本源於五味,難道不是來自天賦的自然之味嗎?同樣的,人體五臟受損,也往往是因五味過度所致,難道不是人為的味覺偏好造成的嗎?懂得養生的人,不能因為想以味覺補充精氣,就縱情口腹,最終反而會自食惡果。

此外,形體不足的人,應該用溫熱之氣來調理。溫熱,代表滋養。溫和地滋養身體,讓氣血充盈,形體自然就會健壯。補和溫,各有其目的。許多藥方都以溫熱的藥物來輔助,稱為溫補,這是有其道理的。

人到老年,或是因疾病而虛損,精血耗損,陰氣不足以配合陽氣,陽氣就像要飛散一樣。先天性的胃氣,仍然可以勉強維持,還要靠水穀的陰氣來約束,才能穩定下來。因此,許多藥方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虛,因為脾胃溫暖,就能促進食慾,慢慢就能恢復健康。

質有厚薄,病有淺深,設或失手,何以收效。吾必稍遲,計出萬全,溫劑決不可用。人年老虛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宜以人參、白朮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黃芩、麥門冬,冬加當歸身、生薑。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小水之長若舊乃止,此卻病之捷法也。

白話文:

人的體質有厚有薄,疾病也有輕有重,如果治療手法失誤,怎麼能收到效果呢?我一定會謹慎小心,周全考慮,溫熱的藥方絕對不能使用。老年人體虛損傷,如果只感覺到小便量減少,就說明病情加重了,應該以人參、白朮為主藥,牛膝、芍藥為輔藥,陳皮、茯苓為佐藥,春天再加入川芎,夏天再加入黃芩、麥門冬,冬天再加入當歸身、生薑。一天服用一帖或兩帖。如果小便量恢復正常就停止用藥,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快捷方法。

虛勞不受補者不治。補氣用參,然蒼黑人服多,恐反助火邪而爍真陰,可以術代之,肥白人多服最好,又必以陳皮同用。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也。多服參耆,勿服附子。竹瀝,本草云大寒,泛觀之,似與石膏、芩、連等同類。而諸方治胎產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

產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何世俗因大寒二字,遂棄之而不用。經曰: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火熱者,寒而能補,正與病對。蓋大寒言其功,非以氣言也。人終世食筍,未有因其寒而病之者。瀝即竹之液,況假於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王節齋曰:人之一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白話文:

虛弱無力、服用補藥卻不見效的人,醫治起來很困難。補氣可以用人參,但是膚色黝黑的人服用太多,恐怕會助長火邪,反而灼傷陰氣,可以用其他藥物代替。膚色白皙的人服用人參效果最好,而且一定要加入陳皮一起使用。

大病之後身體虛弱,本來就是陰氣不足,用艾灸丹田的方法可以補益陽氣,陽氣生長則陰氣也會增長。可以多服用人參和黃耆,不要服用附子。

竹瀝,古代醫書記載它是寒性藥物,觀察各個藥方,它似乎跟石膏、黃芩、黃連等藥物屬於同一類。而很多藥方用它來治療產後、外傷以及血虛自汗、口渴多尿等症狀,都是陰虛的病症,都離不開它。

產後不影響身體虛弱,懷孕前也不傷及胎兒,為何世俗之人因為它性寒就棄之不用呢?醫書記載:陰虛就會發熱,竹瀝味道甘甜,性情平和,可以去除陰虛導致的火熱,它性寒卻能補虛,正好針對病症。所謂「大寒」,說的是它的藥性,而不是指它的氣味。人終其一生都吃竹筍,沒有人因為它的寒性而生病。竹瀝是竹子裡面的汁液,而且是用火加工而成,怎麼會這麼寒呢?王節齋說:人體的陰氣總是不足,陽氣總是過剩。

況節欲者少,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勞瘵咳嗽、咯血、吐血等證作矣。故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故丹溪先生髮明補陰之說,謂專補左尺腎水也。古方滋補藥兼補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虛,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補,依舊火勝於水。

只補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也。右尺相火固不可衰,若果相火衰者,方宜補火。但世之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無二三。且人在少年,腎水正旺,似不必補。然欲心正熾,妄用太過。至於中年,欲心雖減,然少年斲喪既多,焉得復實。及至老年,天真漸絕,只有孤陽,故補陰之藥,自少至老,不可缺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節制慾望的人很少,縱慾過度的人卻很多。精血虧損就會導致相火旺盛,火旺則陰氣逐漸消散,進而出現勞瘵咳嗽、咯血、吐血等症狀。所以應該經常滋補陰氣,讓陰陽平衡,水就能制火,水上升火下降,這樣就不會生病了。丹溪先生創立了補陰的理論,主張專門補益左尺的腎水。古代滋補藥物往往兼顧右尺的相火,卻不知道左尺本就虛弱,右尺本就旺盛,如果左右都補,依舊是火盛於水。

只有專補左尺,抑制右尺,才能達到水火相平的狀態。右尺的相火固然不能衰弱,如果真的相火衰弱,才需要補火。但大多數人都是火旺導致生病,只有極少數人是火衰導致疾病。而且年輕人腎水正旺,似乎不需要補。然而,年輕人慾望強烈,縱慾過度,到了中年,雖然慾望減弱,但年輕時損耗的精血太多,難以恢復。等到老年,天真之氣漸漸消失,只剩下孤陽,所以從年輕到老,補陰的藥物不可或缺。

丹溪先生髮明先聖之旨,以證千載之訛,其功盛哉。今立補陰丸方,備加減於後。又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證,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也。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前項病證,乃陰血虛而陽火旺,宜服苦甘寒之藥,以生血降火。

世人不識,往往服參耆以為補,予見服此而死者多矣。

續醫說,云:凡人血病,則當用血藥。若氣虛血弱。又當從氣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東垣曰:血脫益氣,古聖人之良法。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用諸甘劑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身,內以穀氣為主。近世醫者,多執王節齋《明醫雜著》云:陰虛誤服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由是一切脾胃飲食勞倦之證認為陰虛,惟用四物湯加苦寒之藥,吾恐地黃、當歸,多能戀膈,反傷胃氣。所謂精氣,血氣,何由而生,血未見生而穀氣先有所損矣。昔一士人,形肥而色白,因見《明醫雜著》所載補陰丸,服之數年,形瘦短氣。蜀醫韓天爵用辛熱劑,決去其滯積,而燥其重陰,然後和平無恙。此則未達方書而輕率自誤,可不戒哉。

白話文:

丹溪先生繼承了先賢的醫學精髓,纠正了千百年来的错误,功绩卓著。他創立了補陰丸方劑,並詳細說明了加減用法。他指出,过度纵欲伤肺肾真阴,导致咳嗽、吐痰、鼻衄、吐血、咳血等症,如果误服人参、黄芪等甘溫藥物,只会加重病情,甚至会因此而死。這是因為甘溫藥物助長陽氣,而阳气旺盛则阴气更虚。这类疾病的根本原因是阴血虚而阳火旺,应该服用苦甘寒的藥物,以滋生血液、降火。

世人往往不了解这个道理,反而认为人参、黄芪是補藥,我见过很多服用这些药而死的人。

《續醫說》也說,凡是血病,就应该用补血的药物。如果气虚血弱,就要从补气入手,用人参来补气,阳气旺盛才能滋生阴血。东垣先生也说,血脱益气是古圣人良方。补益胃气可以助生髮氣,所以说阳生阴长。应该以甘温藥物为先,世人普遍认为甘温藥物是补气,殊不知甘温藥物能够生血,这是阳生阴长之理,所以要先理胃气。人的身体,以谷气为主。近来很多医者,都执着于王节斋的《明医杂著》中所说,阴虚误服甘溫藥物,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因此将所有脾胃劳倦之症都当作阴虚,只用四物湯加苦寒藥物。我担心地黄、当归这类药容易停滞于胃,反而损伤胃气。所谓精气、血气,从何而来?血液还没生成,谷气就已经受损了。从前有个士人,身材肥胖,脸色白皙,因为看到了《明医杂著》中记载的補陰丸,就服用了几年,结果身材消瘦,气短。蜀医韩天爵用辛热藥物,去除其积滞,干燥其重阴,之后才恢复健康。由此可见,不懂医书而轻率自误,不可不戒啊!

張子和戒補論,曰:至約之法,其治有三。所用之藥,其品有六。其治三,汗下吐。其品六,則辛甘鹹淡酸苦也。雖不云補,理實具焉。予考諸經,檢諸方,夫人有無病而補者,有有病而補者。無病而補,輕則草木而已,草木則蓯蓉、牛膝、巴戟天、菟絲之類。重則金石而已、金石則丹砂、起石、硫黃之類。吾不知以此為補而補何臟,以為補心而心為丁火,其經則手少陰,熱則瘡之類生矣。以為補肝而肝為乙木,其經則足厥陰,熱則掉眩之類生矣。脾為己土,而經則足太陰,以熱補之,則病腫滿。肺為辛金,而經則手太陰,以熱補之,則病憤郁。心不可補,肝不可補,脾不可補,肺不可補,莫非為補腎乎。人皆知腎為癸水,而不知經則子午君火焉。補腎之火,火得熱而益熾;補腎之水,水得熱而益涸。既熾其火,又涸其水,上接於心之丁火,火獨用事,肝不得以制脾土,肺金不得以制肝木,五臟之極,傳而之六腑,六腑之極,遍而之三焦,則百病交起,萬疾俱生,小不足言,大則可懼。不疽則中,不中則暴喑而死矣。(瘍音陽,頭創也,傷也。疽音苴,久之癰也。疽深而惡,癰淺而大。喑音音,不能言也,唵然無聲也)

白話文:

張子和在《戒補論》中說,補益的方法,其實就只有三種,分別是汗法、下法、吐法。而補益所用的藥物,則可以分為六類,分別是辛、甘、鹹、淡、酸、苦。雖然沒有明說補益,但這些方法和藥物都隱含著補益的道理。

我查閱了很多醫書和方劑,發現補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病症也補益,另一種是有病症才補益。沒有病症而補益,輕微的可以用草木類藥物,比如肉蓯蓉、牛膝、巴戟天、菟絲子等等;嚴重的則需要用金石類藥物,比如丹砂、牡蠣、硫磺等等。

我不明白,這些補益的藥物究竟是補益哪個臟器呢?如果說補益心臟,心臟屬火,經絡是手少陰,補益過度就會出現瘡瘍等病症。如果說補益肝臟,肝臟屬木,經絡是足厥陰,補益過度就會出現眩暈等病症。脾臟屬土,經絡是足太陰,用熱藥補益脾臟,就會導致腫脹。肺臟屬金,經絡是手太陰,用熱藥補益肺臟,就會導致鬱悶。

心臟不能補益,肝臟不能補益,脾臟不能補益,肺臟也不能補益,莫非都是要補益腎臟嗎?大家都知道腎臟屬水,卻不知道腎臟的經絡屬於子午君火。補益腎臟的火,火氣就會越來越旺盛;補益腎臟的水,腎水就會越來越枯竭。火氣越來越旺盛,水氣越來越枯竭,就會向上蔓延,影響到心臟的火,火氣獨自旺盛,肝臟就無法制約脾臟的土,肺臟的金也無法制約肝臟的木,五臟失衡就會波及到六腑,六腑失衡又會波及到三焦,最終就會導致各種疾病,輕則不足為懼,重則令人擔憂。如果不慎導致癰疽,就會造成內傷,甚至出現暴喑而死。

虞氏,曰:《內經》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又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若夫七情五臟之火飛越,男女聲色之欲過淫,是皆虛損之所致也。《機要》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損自上而下,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婦人則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治宜以辛甘淡。過於胃,不可治矣。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損自下而上,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矣。又曰:心肺損而色憊,腎肝損而形痿。《難經》曰: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是皆虛損病因、治法之大要也,學者詳之。

白話文:

虞氏曰:

《內經》說:吃得太飽就會從胃部出汗。驚嚇過度會損傷精氣,從心臟出汗。負重遠行會從腎臟出汗。疾走恐懼會從肝臟出汗。搖晃身體勞累會從脾臟出汗。

又說:長時間看東西傷血,長時間臥床傷氣,長時間坐著傷肉,長時間站立傷骨,長時間行走傷筋。

至於七情五臟之火過度,男女聲色之欲過於放縱,這些都是導致虛損的原因。

《機要》說:虛損的疾病,是因虛弱而感受寒熱所致。感受寒氣就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就會陰氣盛,損傷從上而下。

一損傷於肺,皮膚收縮毛髮脫落。

二損傷於心,血脈虛弱,不能滋養臟腑,婦女則月經不通。

三損傷於胃,飲食不能滋養肌膚,治療宜用辛甘淡味藥物。如果損傷過於嚴重,就不可治療了。

感受熱氣就會損傷陰氣,陰氣虛弱就會陽氣盛,損傷從下而上。

一損傷於腎,骨骼痿縮不能下床。

二損傷於肝,筋脈鬆弛不能收縮。

三損傷於脾,飲食不能消化。治療宜用苦酸鹹味藥物。如果損傷過於嚴重,就不可治療了。

又說:心肺損傷則面色疲憊,腎肝損傷則形體痿縮。

《難經》說:治療虛損的方法,損傷肺者,要益氣。損傷心者,要補血。損傷脾者,要調整飲食,適應寒熱。損傷肝者,要緩解其緊張。損傷腎者,要滋養精氣。

這些都是虛損病因和治療方法的要點,學習者要仔細研究。

丹溪,曰:天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為陰而居乎中,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而血常不足,乃以為無病而補之者所得也。有病而補者,嘔而補,吐而補,泄而補,痢而補,瘧而補,咳而補,勞而補,產而補。嘔吐則和胃丸、丁沉煎。瀉痢豆蔻丸、御米殼散。咳不五味則安神散。勞不桂附則山藥。產不烏金則黑神。吾不知以此為補,果何意耶。殊不知嘔得熱而愈酸,吐得熱而愈暴,泄得熱而清濁不分,痢得熱而休息繼至,瘧得熱而進不能退,咳得熱而濕不能除,勞得熱而火益燥,產得熱而血愈崩。蓋如是而死者八九,生者一二。死者枉,生者幸,幸而一生,憔悴之態,人之所不堪也。視其寒,用熱以補之。若言其補,則前所補者,此病何如。予請為言補之法,大抵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是則補之義也。陽有餘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餘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熱則芒硝、大黃,損陽而補陰也。寒則乾薑、附子,損陰而補陽也。豈可以熱藥而云補云乎哉,而寒藥亦有補之義也。經曰:因其盛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謂也。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執此溫補二字,便是溫補之法,惟用溫補之藥。且溫補二字,特為形精不足而設,豈為不病而設哉。雖曰溫之,止言其氣。雖曰補之,止言其味。曷嘗言熱藥哉。至於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實而不滿,可下而已。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滿而不實,可吐而已。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邪從外入,可汗而已。然發表不透,熱而無補之義。人之所稟,有強有弱,強而病,病而愈,愈後必能復其舊。弱而病,病而愈,愈後必不復其舊矣。是以有保養之說,熱藥亦安所用哉,慎言語,節飲食是矣。以日用飲食言之,則黍稷禾麥之餘,食粳者有幾。雞豚牛羊之餘,食血者有幾。桃杏梅李之餘,食梨者有幾。蔥韭薤蒜之餘,食葵者有幾。其助則薑桂椒蒔,其和則鹽油FF榼醬,常而粥羹,別而燋炒,異而燒炙,甚則以五辣生鮓而薦酒之餚,以姜醋羹羊而按酒之病。大而富貴,比此尤甚。小而市庶,亦得以享此。吾不知何者為寒,何物為冷,而以熱藥為補哉。日用飲食之間,已為太過矣。嘗聞人之所欲者生,所惡者死,今反忘其寒之生,甘於熱之死者,何也?由其不明《素問》造化之理,本草藥性之源,一切委之於庸醫之手。醫者曰:寒涼之藥,雖可去疾,奈何臟腑之間,不可使之久冷,脾胃不可使之久寒,保養則固可溫補之是宜。斯言方脫諸口,已深信於心矣。

白話文:

丹溪曰:

天地運行的規律,天屬陽,運轉在地之外;地屬陰,居於天地之中。天之大氣將地上的萬物舉起。太陽屬陽,實質而運轉於月亮之外;月亮屬陰,虛空而借太陽的光芒發光。

人受天地之氣而生,天之陽氣化為人體的氣,地之陰氣化為人體的血。因此,氣通常有餘,而血常不足。所以,人們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也常服用補藥,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生病了才需要補,例如:嘔吐、吐血、腹瀉、痢疾、瘧疾、咳嗽、勞累、產後等等。嘔吐則用和胃丸、丁沉煎;瀉痢則用豆蔻丸、御米殼散;咳嗽不加五味則用安神散;勞累不加桂附則用山藥;產後不加烏金則用黑神。

我實在不明白,這些用藥方式有什麼補益的意義?殊不知,嘔吐是由於熱氣上沖,越補就會越酸;吐血是因為熱氣上逆,越補就會越暴躁;腹瀉是因為熱氣傷及腸胃,越補就會越難以區分清濁;痢疾是因為熱氣傷及腸胃,越補就會越難以止瀉;瘧疾是因為熱氣侵入體內,越補就會越難以退熱;咳嗽是因為熱氣傷及肺部,越補就會越難以清除濕氣;勞累是因為熱氣傷及筋骨,越補就會越燥熱;產後是因為熱氣傷及血脈,越補就會越容易血崩。

這種做法,八九成的人會因此而死,只有一兩成的人能夠活下來。死去的都是枉死,活下來的都是僥倖。即使僥倖活下來,也必定會變得虛弱不堪,令人不堪忍受。

應該要觀察病人的寒症,用熱藥來溫補。如果說要補,那麼前面提到的補法,對於這些病症而言又如何呢?

我來解釋補的道理:凡是有餘者就減之,不足者就補之,這就是補的道理。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就應該減少陽氣,補益陰氣;陰氣有餘而陽氣不足,就應該減少陰氣,補益陽氣。

熱症就應該用芒硝、大黃,減少陽氣,補益陰氣;寒症就應該用乾薑、附子,減少陰氣,補益陽氣。怎麼可以說熱藥是補呢?寒藥也有補益的意義。

《內經》說:「因其盛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這就是補的道理。

有人說:形體不足就用溫藥來補氣,精氣不足就用滋補藥來補味。他們執著於溫補兩個字,就認為溫補是最好的方法,只使用溫補的藥物。

然而,溫補兩個字,只是針對形體和精氣不足的情況而設,怎麼可以應用於沒有生病的人身上呢?

即使說溫補,也只提到了補氣,也只提到了補味,從來沒有說到熱藥。

至於天地的邪氣,侵入人體就會傷害五臟,實而不滿,可以用瀉藥來處理。水穀的寒熱,侵入人體就會傷害六腑,滿而不實,可以用吐藥來處理。地上的濕氣,侵入人體就會傷害皮膚、肌肉、筋脈,邪氣從外而入,可以用發汗藥來處理。

但是,發表不透,熱症依然存在,就沒有補益的意義。

人體的稟賦,有強壯和虛弱之分。強壯的人生病,病好了之後一定能夠恢復到以前一樣。虛弱的人生病,病好了之後就一定不能恢復到以前一樣了。

所以,才會有保養的說法,熱藥又怎麼能隨便使用呢?應該要謹慎言行,節制飲食才是。

從日常飲食來說,黍稷禾麥的剩餘,有多少人吃粳米呢?雞豚牛羊的剩餘,有多少人吃血肉呢?桃杏梅李的剩餘,有多少人吃梨呢?蔥韭薤蒜的剩餘,有多少人吃葵菜呢?

有助於人體的藥物,例如薑桂椒蒔;調和人體的藥物,例如鹽油醬醋。常吃的食物,例如粥羹;別種食物,例如燋炒;異類食物,例如燒炙。更甚者,用五種辛辣的生鮓搭配美酒,用薑醋羹羊配美酒,以醫治疾病。

富貴人家比這更過分,市井百姓也享受著這些。我不知道什麼是寒,什麼是冷,卻用熱藥來補,實在令人費解。

日常飲食已經過度偏向溫熱了,難道人們真的不知道寒性食物有助於生命,而甘願享受溫熱食物而導致死亡嗎?

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素問》中關於造化之理的論述,也不了解本草藥性之源,一味地依賴庸醫的治療。

醫者說:寒涼的藥物,雖然可以治病,但是臟腑之間不能長期處於寒冷狀態,脾胃不能長期處於寒冷狀態,所以保養就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

這些話一出,就深信於心,令人無奈。

李氏,曰:血陰而氣陽也,有暴虛而無傷損者,易復。有虛而虧損者,亦可補益。惟久虛而傷壞者,必保養僅可半愈。大概虛脈多弦,弦濡大而無力者為氣虛,脈沉微而無力者,為氣虛甚。脈弦而微為血虛,脈澀而微為血虛甚。或寸微尺大而緊者,血虛有火,多汗。又形肥而面浮白者陽虛,形瘦而面蒼黑者陰虛。食少神昏,精不藏固,腰背胸脅筋骨疼痛,潮熱,盜汗,痰嗽,此虛證也,但見一二便是。外因感寒,久則損陽,自上而下,一損於肺,則皮聚毛落。二損於心,則血脈虛少,不榮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於胃,則飲食不為肌膚。治宜辛甘淡,若過於胃,則不可治矣。感熱久則損陰,自下而上,一損於腎,則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於肝,則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於脾,則飲食不能消克。治宜酸苦鹹。若過於脾,則不可治矣。又不內外因,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則損脈。疾走懼恐,汗出於肝,則損筋。搖體勞苦,汗出於脾,則損肉。飲食飽甚,汗出於胃,則損腸。持重遠行,汗出於腎,則損骨。治宜酸苦。若辛散於心,則不可治矣。抑論心肺損而色憊汗多者為陽虛。肝腎損而形痿汗多者為陰虛。經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是以古方肺損證,見四君子湯。心損證,見四物湯。心肺俱損者,八物湯。心肺及脾胃俱損者,十全大補湯。肝腎俱損者,牛膝丸。雜證心虛夢遺者,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四肢煩熱痠疼,心悸腹痛者,小建中湯。汗多力少,筋骨拘急者,黃耆建中湯。汗多脈暴結者,炙甘草湯。暴損氣虛,有汗潮熱者,補中益氣湯。氣虛無汗潮熱者,人參清肌散。暴損血虛,有汗潮熱者,人參養榮湯。血虛無汗潮熱者,茯苓補心湯。暴脫血者,益胃升陽湯。潮汗痰嗽者,黃耆益損湯加半夏。大病後食減盜汗者,參苓白朮散加黃耆、當歸。內因五勞六極七傷,積虛成損,積損成虛傷,經年不愈者,謂之久虛。五勞應五臟,六極即六慾應六腑。蓋心勞曲運神機,則血脈虛而面無色,驚悸,夢遺,盜汗,極則心痛咽腫。肝勞盡力謀慮,則筋骨拘攣,極則頭目昏弦。脾勞意外過思,則脹滿少食,極則吐瀉肉消,四肢倦怠,關節肩背強痛。肺勞預事而憂,則氣乏,心腹冷,胸背痛,極則毛焦津枯,咳嗽哄熱。腎勞矜持志節,則腰骨痛,遺精白濁,極則面垢脊痛。此五勞應乎五極者也。若原因腑虛,以致臟虛,臟腑俱虛,視聽已衰,行步不正,名曰精極,令人精濁,莖弱核小,故又曰六極。極即傷也,七傷者,推原勞極之由,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肝。房勞思慮傷心腎,則陰血虛。勞役飢飽傷胃腑,則陽氣虛,此傷證之至要也。陰虛四物湯、二宜丸、腎氣丸。火動外潮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或滋陰降火湯丸、加味消遙散、補陰丸。火燥甚者,大補陰丸、單天門冬膏。陽虛四君子湯、保元湯。火衰中寒身冷者,鹿茸大補湯、蓯蓉散、加減內固丸、三仙丹、溫腎丸、膃肭補天丸(膃肭,海狗之腎,曰膃肭臍)、斑龍丸。陰陽俱虛,八物湯、固真飲子或丸、人參養榮湯,或十全大補湯加蓯蓉、附子、半夏、麥門冬,或八味丸。有火者,二至丸、異類有情丸。心虛,人參固本丸、夢授天王補心丹、朱子讀書丸。肝虛,天麻丸、鹿茸四斤丸。脾虛,參苓白朮散、橘皮煎丸、蒼朮膏、白朮膏、參苓造化糕、太和羹。肺虛,單人參膏、單五味子膏。腎虛,小菟絲子丸、玄菟固本丸、三味安腎丸、太極丸。不論陰陽損傷,皆因水火不濟,火降則血脈和暢,水升則精神充滿。或心腎俱虛,或心脾俱虛,或心肝俱虛,或肺腎俱虛,或五臟俱虛,但以調和心腎為主,兼補脾胃,則飲食進而精神氣血自充。調和心腎,虛中有熱者,古庵心腎丸。虛中有寒者,究源心腎丸。不受峻補者,神歸茸丸、瑞連丸、冷補丸。兼補脾胃,二神交濟丹、還少丹、天真丸、返本丸。言虛熱者,虛者,下虛也。熱者,上熱也。又言虛實者,正氣虛,邪氣實也。心勞邪熱,則口舌生瘡,語澀肌瘦。肝勞邪熱,則脅痛,關格不通。脾勞邪熱,則氣急肌癉多汗。肺勞邪熱,則氣喘面腫,口燥咽乾。腎勞邪熱,則尿赤陰瘡,耳鳴溺閉,三白湯主之。心熱加黃連、木通、麥冬、生地黃,肝熱加黃芩、防風、當歸、龍膽草、赤芍,脾熱加山梔、石斛,肺熱加知母、桑白皮、秦艽、葶藶,腎熱加元參、赤茯苓、車前子、生地黃,更參積熱門虛火治法。挾氣者交感丹。古庵云:心腎主血,心惡熱而腎惡燥,則清熱潤燥之藥,是補心腎而瀉脾肺也。肺脾主氣,肺惡寒而脾惡濕,則溫寒燥濕之藥,是補肺脾而瀉心腎也。《局方》概用辛香燥劑,以能健脾進食,然陰血消而心腎損,以致虛極,火炎面紅,發喘痰多,身熱如火,跌腫溏瀉,脈緊不食者死。噫!凡陰虛,皆陰血陰氣虛也,若真陽虛,亦不可治。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溫存以養,使氣自充,非溫藥峻補之謂也。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乃天地自然之味,非膏粱之謂也。今人無病貪補而致病者有之。有病貪補,而不依證用藥,反增痰火者有之。非惟不足卻疾延年,亦非養心養性之道。且少年欲火正熾,尤宜戒補。中年以後,必資藥餌扶持者,亦須量體,但從緩治,不可責效目前,反致奇疾。大概腎虛者,瓊玉膏、還元秋石丸、延年益壽不老丹。耳目衰者還元丹、四聖不老丹、松柏實丸。腎虛無火者,何首烏丸、卻老烏須健陽丹。腎虛有火者,八仙添壽丹。羸瘦者,大造丸、紫河車丹。血疾者,女真丹、柏葉煎、柏脂丸、秤金丹。風疾有火者,松脂丸、松梅丸。風疾無火者,仙人飯。痰火溺澀者,茯苓煎。氣弱者,單人參膏。血燥者,單天冬膏、地黃膏。脾虛者,白朮膏。脾腎俱虛者,加味蒼朮膏。此皆養性延年之藥,亦必因病選用。

白話文:

李氏說,血屬陰,氣屬陽。如果身體虛弱但沒有受到外傷,很容易恢復。如果虛弱且有損傷,也可以透過補益來改善。但如果長期虛弱,已經造成損傷,就只能靠保養,最多只能恢復一半。一般來說,虛脈多半是弦脈,弦脈又軟又沒有力氣,表示氣虛,脈沉而微弱,表示氣虛更嚴重。弦脈而微弱表示血虛,脈澀而微弱表示血虛更嚴重。如果寸脈微弱,尺脈強大而緊,表示血虛有火,容易流汗。身體肥胖,面容浮腫發白,表示陽虛;身體消瘦,面容蒼白發黑,表示陰虛。食慾不振,精神恍惚,精氣不固,腰背、胸脅、筋骨疼痛,潮熱盜汗、痰嗽,這些都是虛證,只要出現一兩樣症狀,就可能是虛證。

外因感寒,時間久了會損傷陽氣,從上往下,首先損傷肺,則皮膚收縮,毛髮脫落。其次損傷心,則血脈虛弱,無法滋養臟腑,婦女月經不調。再次損傷胃,則飲食無法化為肌膚。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辛甘淡的藥物,如果過度使用會損傷胃,就不能再治療了。

感熱時間久了會損傷陰氣,從下往上,首先損傷腎,則骨頭軟弱,無法下床。其次損傷肝,則筋腱鬆弛,無法收縮。再次損傷脾,則飲食無法消化吸收。治療方法應該使用酸苦鹹的藥物,如果過度使用會損傷脾,就不能再治療了。

除了外因,內因也會造成損傷,驚嚇導致精氣耗損,心臟出汗則損傷脈絡。急速奔跑,驚恐害怕,肝臟出汗則損傷筋腱。搖動身體,勞累过度,脾臟出汗則損傷肌肉。飲食過飽,胃臟出汗則損傷腸胃。負重遠行,腎臟出汗則損傷骨骼。治療方法應該使用酸苦的藥物,如果使用辛散的藥物治療心臟,則不能再治療了。

總之,心肺受損,面色疲憊,汗出过多,是陽虛。肝腎受損,身體虛弱,汗出过多,是陰虛。經典著作記載:損傷肺,要補充氣;損傷心,要補益血液;損傷脾,要調和飲食,注意寒溫;損傷肝,要緩解其緊張;損傷腎,要補充精氣。

因此,古方中治療肺損的方子是四君子湯,治療心損的方子是四物湯,治療心肺俱損的方子是八物湯,治療心肺及脾胃俱損的方子是十全大補湯,治療肝腎俱損的方子是牛膝丸。雜證心虛夢遺的方子是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四肢煩熱酸痛,心悸腹痛的方子是小建中湯。汗出过多,氣力不足,筋骨拘緊的方子是黃耆建中湯。汗出过多,脈象急促而結的方子是炙甘草湯。暴損氣虛,有汗潮熱的方子是補中益氣湯。氣虛無汗潮熱的方子是人參清肌散。暴損血虛,有汗潮熱的方子是人參養榮湯。血虛無汗潮熱的方子是茯苓補心湯。暴脫血的方子是益胃升陽湯。潮汗痰嗽的方子是黃耆益損湯加半夏。大病後食慾減退,盜汗的方子是參苓白朮散加黃耆、當歸。

內因五勞六極七傷,長期積累就會虛弱,虛弱就會損傷,損傷就會虛弱,長期不愈就會成為久虛。五勞對應五臟,六極即六慾對應六腑。心勞过度,操心劳神,则血脉虚弱,面色无光,惊悸,梦遗,盗汗,严重则心痛咽肿。肝劳过度,努力谋划,则筋骨拘挛,严重则头目昏眩。脾劳过度,过度思考,则腹部胀满,食慾不振,严重则呕吐腹泻,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关节肩背疼痛。肺劳过度,忧心忡忡,则气短,心腹寒冷,胸背疼痛,严重则毛发焦枯,咳嗽喉咙干燥。肾劳过度,意志坚定,则腰骨疼痛,遗精白浊,严重则面容憔悴,脊背疼痛。这五劳对应五极。

如果因为腑脏虚弱而导致臟腑虛弱,臟腑俱虛,视听衰退,行走不稳,称为精极,会导致精液濁白,阴茎无力,阴囊收缩,所以也称为六极。极即伤也,七傷,指的是长期勞累过度而导致的損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肝。房事过度,思虑过度,伤及心肾,則阴血虚弱。劳役过度,飢飽不均,傷及胃腑,则阳气虚弱。这是伤证的关键。

阴虚的方子是四物湯、二宜丸、腎氣丸。火气旺盛,外感潮热的方子是四物湯加知母、黄柏,或滋陰降火湯丸、加味逍遥散、补阴丸。火气很旺的方子是大補陰丸、單天門冬膏。陽虛的方子是四君子湯、保元湯。火气衰弱,体内寒凉的方子是鹿茸大補湯、蓯蓉散、加減內固丸、三仙丹、溫腎丸、膃肭補天丸(膃肭,海狗的腎,稱為膃肭臍)、斑龍丸。陰陽俱虛的方子是八物湯、固真飲子或丸、人參養榮湯,或十全大補湯加蓯蓉、附子、半夏、麥門冬,或八味丸。有火气的方子是二至丸、異類有情丸。心虛的方子是人參固本丸、夢授天王補心丹、朱子讀書丸。肝虛的方子是天麻丸、鹿茸四斤丸。脾虛的方子是參苓白朮散、橘皮煎丸、蒼朮膏、白朮膏、參苓造化糕、太和羹。肺虛的方子是單人參膏、單五味子膏。腎虛的方子是小菟絲子丸、玄菟固本丸、三味安腎丸、太極丸。

无论阴陽损傷,都是因为水火失衡,火下降则血脉通畅,水上升則精神飽滿。可能是心腎俱虛,或心脾俱虛,或心肝俱虛,或肺腎俱虛,或五臟俱虛,但都要以调和心肾为主,兼补脾胃,這樣飲食才能進補,精神气血才能充盈。調和心腎,虚中有热,用古庵心腎丸。虛中有寒,要找到病根,用究源心腎丸。不能接受峻補,用神歸茸丸、瑞連丸、冷補丸。兼補脾胃,用二神交濟丹、還少丹、天真丸、返本丸。

虛熱指的是,虛指的是下虛,熱指的是上熱。虛實指的是,正氣虛,邪氣實。心劳邪热,则口舌生疮,言语嘶哑,肌肉消瘦。肝劳邪热,则胁痛,消化不通。脾劳邪热,则气急,肌肉消瘦,汗出过多。肺劳邪热,则气喘,面部肿胀,口干咽燥。腎勞邪熱,則小便赤色,陰部生瘡,耳鳴,小便閉塞,三白湯主之。心熱加黃連、木通、麥冬、生地黃,肝熱加黃芩、防風、當歸、龍膽草、赤芍,脾熱加山梔、石斛,肺熱加知母、桑白皮、秦艽、葶藶,腎熱加元參、赤茯苓、車前子、生地黃,更參積熱門虛火治法。挾氣者交感丹。

古庵說,心腎主血,心惡熱而腎惡燥,所以清熱潤燥的藥,是補心腎而瀉脾肺。肺脾主氣,肺惡寒而脾惡濕,所以溫寒燥濕的藥,是補肺脾而瀉心腎。《局方》概用辛香燥劑,因為能健脾進食,但阴血消耗,心腎受損,導致虛極,火炎上炎,面色發紅,喘氣痰多,身體發熱如火,跌倒腫痛,腹瀉,脈象緊,不食則死。哎!所有陰虛,都是陰血陰氣虛弱,如果真陽虛,也是無法治療的。經典著作記載:身體虛弱,就要用溫補的方法,溫養身體,讓氣血自然充盈,不是指用溫熱的藥物峻補。精氣不足,就要用補益的方法,指的是天地間自然的食物,不是指肥美的膏粱之味。現在很多人沒有病就貪補,結果反而生病了。有病就貪補,不依據病症用藥,反而加重痰火的人也有。這樣不僅不能緩解病痛,延年益壽,也不能養心養性。而且年輕人陽氣旺盛,更應該戒補。中年以後,必須靠藥物滋補的人,也要量力而行,從緩治,不可急功近利,反而會導致奇怪的病。

總之,腎虛的方子是瓊玉膏、還元秋石丸、延年益壽不老丹。耳目衰退的方子是還元丹、四聖不老丹、松柏實丸。腎虛無火的方子是何首烏丸、卻老烏須健陽丹。腎虛有火的方子是八仙添壽丹。體質瘦弱的方子是大造丸、紫河車丹。血疾的方子是女真丹、柏葉煎、柏脂丸、秤金丹。風疾有火的方子是松脂丸、松梅丸。風疾無火的方子是仙人飯。痰火,小便澀的方子是茯苓煎。氣虛的方子是單人參膏。血燥的方子是單天冬膏、地黃膏。脾虛的方子是白朮膏。脾腎俱虛的方子是加味蒼朮膏。這些都是養生延年的藥物,但也必須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蔭按:陰陽血氣,本各不同,而世人類以血為陰,氣為陽,非知本者也。血雖屬陰,氣雖屬陽,而血氣非陰陽也。血者,行脈之中,而為榮者是也。氣者,行脈之外,而為衛者是也。至於陰則左腎之真水,陽則右腎命門之真火是也。故古人補血以四物,補氣以四君子,而補陰則以腎氣丸,補陽則以三建湯之類,則血氣陰陽之治,判然不同矣。世人治陰虛陽虛,多用補血氣之藥,而忘其為真水火也,豈理也哉。

白話文:

蔭按: 陰陽血氣,本質上各不相同,而世人卻以血為陰,氣為陽,這並非真正了解本質的人。血雖然屬於陰,氣雖然屬於陽,但血氣本身並非陰陽。血是運行於脈絡之中,滋養身體的物質。氣是運行於脈絡之外,保護身體的能量。至於陰,指的是左腎的真水,陽則是右腎命門的真火。

因此,古人補血用四物湯,補氣用四君子湯,而補陰則用腎氣丸,補陽則用三建湯之類,可見血氣陰陽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世人治療陰虛陽虛,多使用補血氣的藥物,而忘記其本質是真水真火,這哪裡是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