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2)
卷二十二·下 (2)
1. 辨赤白分冷熱之誤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所謂下痢谷反為膿,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然腐爛潰發,化為膿水也。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燥郁為白,屬肺金也。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謂燥金之化也。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氣甚於腸胃之內,腸胃怫熱鬱結,而又濕主於痞,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如熱生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歟。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也。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在筋脈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隨五臟之部而見五色,是謂標也。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劉宗厚,曰:河間謂赤白不當分冷熱,乃屬肺金心火之化。又謂五色各屬五臟,本則一出於熱,其論至當。但世患此疾者,赤白居多,今既不當分冷熱為治,若專以辛苦寒退熱,此則治本之法,所謂心火肺金之化者,抑有別歟。蓋心主血,肺主氣,白屬肺金,則氣受病也。赤屬心火,此血受病也。赤白相雜,血氣俱受病也。知此則肝青脾黃腎黑之說,亦可得而互明矣。
白話文:
[對於分辨赤白痢疾和冷熱性質的誤解]
在《原病式》這本書中提到,有人認為下痢白色的症狀是由寒冷引起的,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如果真的是因為寒冷,那麼人體就無法消化食物,怎麼可能將食物轉化為膿呢?所謂的下痢食物轉化為膿,就像是世界上的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當濕度和溫度過高時,就會自然腐爛,產生膿水。其中的熱氣會導致赤色,因為熱氣屬於心臟的火性;濕氣會導致黃色,因為濕氣屬於脾臟的土性;燥氣會導致白色,因為燥氣屬於肺臟的金性。古籍中曾說過:所有的氣憤和鬱悶,都歸屬於肺臟,這是在描述燥金的影響。然而,所有的腹瀉和痢疾都與濕氣有關,現在卻反過來說氣候乾燥,這是指腸胃內的濕氣過重,使得腸胃內部熱氣鬱結,而且濕氣會導致阻滯,使得腸胃內的氣液無法順利流通,因此形成了腸胃的乾燥,導致口渴不止。像下痢赤白的症狀,常被認為是寒熱交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要知道,水火陰陽和寒熱,就像秤一樣,一邊高,另一邊就低;一邊旺盛,另一邊就衰退,怎麼可能在腸胃內同時出現嚴重的寒熱,並一起引發痢疾呢。像是熱氣生成瘡痍,出現白色的膿,難道就可以認為白色就是寒冷嗎?白色膿液在皮膚層,因為它屬於肺臟的金性,所以呈現白色。在血脈層,因為它屬於心臟的火性,所以形成血癤。在肌肉層,因為它屬於脾臟的土性,所以形成黃色膿液。在筋脈層,因為它屬於肝臟的木性,所以膿液顏色偏深。到達骨頭層,因為它屬於腎臟的水性,所以會流出紫黑色血液。這些不同顏色,根據五臟的部位來呈現,稱為表象。根本原因則都出於熱氣,只是程度的深淺不同罷了。一般來說,下痢伴隨劇烈疼痛,以及頻繁的排泄慾望,尿液赤紅且排尿困難,都屬於燥熱的症狀。而下痢白色的情況,通常也很多,這樣看來,這就是熱氣的明確證據。
劉宗厚先生說,河間先生認為赤白痢疾不應該區分冷熱,而是屬於肺臟金性和心臟火性的影響。他又認為五種顏色分別歸屬於五臟,根本原因都出於熱氣,這樣的理論非常恰當。但是,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赤白痢疾的症狀很常見,既然不應該區分冷熱來治療,如果專門使用辛酸苦寒的食物來降熱,這就是治本的方法,所謂的心臟火性和肺臟金性的影響,是否有其他差異呢?因為心臟主宰血液,肺臟主宰氣體,白色屬於肺臟的金性,表示氣體受到影響。赤色屬於心臟的火性,表示血液受到影響。赤白相雜,表示氣體和血液都受到影響。瞭解這個道理,就可以理解肝臟青色、脾臟黃色、腎臟黑色的說法,也可以互相印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