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1. 卷五十一
2. 惡寒
3. 論
丹溪,曰:惡寒非寒,明是熱證,亦有久服熱藥而得者。河間謂火極似水,熱甚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有用熱藥而少愈者,辛能發散,郁遏暫開耳。一壯年患惡寒,多服附子,病甚,以江茶入薑汁、香油些小,吐痰一升,減綿衣大半。又日與通聖散,去麻黃、大黃、芒硝,加地黃、當歸,百帖而安。知其燥熱已多,血傷亦深,須淡食以養胃,內觀以養神,則水可生,火可降。必多服補血涼藥乃可,否則附毒必發。彼以為迂,後果發背死。一老婦肥厚,夏惡寒戰慄,啖熱御綿,大汗,已得附子三十餘,渾身癢甚,脈沉澀,重取稍大。知其熱甚而血虛也,以四物湯去芎,倍地黃,加白朮、黃耆、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帖二兩,二帖大泄,目無視,口無言。知其熱深,無反佐之道也,以前藥熟炒與之,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全愈。一女子惡寒,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齏水調服,探吐之後,用川芎、蒼朮、南星、酒炒黃芩為末,酒糊丸服。一人形瘦色黑,素多酒不困,年半而有別館。一日大惡寒發戰,言渴不飲,脈大而弱,右關稍實略數,重則澀。此酒熱內郁,不得外泄,由表熱而虛也,用黃耆二兩,乾葛一兩,煎飲之,大汗而愈。有陽虛而惡寒者,用參耆之類,甚者少加附子。惡寒久病,亦宜解鬱。濕痰積中,抑遏陽氣,不得外泄,身必惡寒。(齏,音躋,齏,濟也,與諸味相濟成也)
戴氏,曰: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者,是陽虛也。或云: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
李氏,曰:尋常外感惡寒頭痛,微汗即止。內傷表分衛虛惡寒者,黃耆建中湯,或調中益氣湯加黃耆、桂枝。內傷陽虛自汗,全不任風寒者,四君子湯減茯苓,倍加黃耆、桂枝或附子。如晝夜惡寒甚者,單用參、耆、桂、附,峻補其陽。如久病陽氣鬱陷惡寒者,升麻葛根湯去芍藥,加參、附、白芷、豆蔻、蒼朮、蔥煎服。陰虛微惡寒而發熱者,二陳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挾痰濕惡寒者,宜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韭汁調服探吐,吐後以川芎、南星、蒼朮、黃芩糊丸,白湯下。冬月去芩,加薑汁為丸調之。素病虛熱,忽覺惡寒,須臾戰慄,如喪神守,如火炎痰鬱,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四物湯加黃耆、黃連、黃柏,或合二陳湯。如火克肺,灑淅惡寒者,甘桔湯加酒耆、山梔、麥門冬、五味子;惡寒糞燥者,四物湯加大黃下之。久病過服熱藥惡寒者,先探吐痰,後以通聖散加生地黃、當歸,或四物湯去芎,倍地黃,加白朮、黃柏、參、耆、甘草、通草等,水煎服。如酒熱內郁惡寒者,黃耆一兩,葛根五錢,煎服,大汗而愈。
蔭按:《內經》論陰虛因勞倦氣衰,則火熏胸中而生內熱,陽虛則不足衛護皮膚而外寒,陰盛則血脈不通而中寒,陽盛則腠理閉塞而外熱。仲景謂陽虛陰盛,宜汗,散其陰邪;陰虛陽盛,宜下,瀉其陽邪。東垣謂晝熱陽氣旺於陽分,夜熱陽氣下陷陰中,皆名熱入血室。重陽者,晝夜俱熱。
夜寒陰血旺於陰分;晝寒陰氣上溢陽中。重陰者,晝夜俱寒。丹溪謂惡熱明是虛證;惡寒非寒,明是熱證。王冰謂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治其腎。噫,寒熱陰陽虛實,醫家不分,幸四公發明經旨,善學者必合而玩之始得。
白話文:
[丹溪]說:感到寒冷並不一定是真的寒冷,這明顯是熱症的一種表現,也有因爲長期服用熱性藥物而產生的狀況。河間認爲火極至時像水一樣,熱度非常時反而會讓人感覺自身發冷,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寒冷。有時使用熱藥後病情稍有好轉,是因爲辛辣的藥物能幫助發汗,暫時打開被壓抑的熱氣。有一位壯年患者感到寒冷,大量服用附子後病情更加嚴重,後來用江茶加入薑汁和香油少許,吐出大量痰液,病情減輕了許多。之後每天服用通聖散,去掉麻黃、大黃、芒硝,增加地黃、當歸,連續服用一百天後痊癒。我知道他體內的燥熱很多,血液損傷也很深,需要清淡飲食來養胃,內在靜觀來養神,這樣水分才能生成,火氣才能下降。必須大量服用補血涼藥纔有效果,否則附子的毒性必定發作。但他認爲這太迂腐,結果背部發炎死亡。一位肥胖的老婦在夏天感到寒冷並戰慄,吃熱食並穿棉衣,大汗淋漓,已經服用超過三十顆附子,全身癢得很厲害,脈搏沉澀,用力按則稍微大。我知道她體內熱量過多且血液虛虧,於是使用四物湯去掉芎,加倍地黃,加上白朮、黃芪、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劑兩錢,服用兩次後大量排泄,眼睛無法視物,口無法說話。我知道她的熱度過深,沒有適當的治療方法,所以將之前煎煮過的藥再炒過給她,一次服後排泄停止,四次後精神恢復,十次後完全康復。一位女性患者感到寒冷,使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製成粉末,用韭水調服,嘔吐後,使用川芎、蒼朮、南星、酒炒黃芩製成粉末,用酒糊成丸服用。有一位身體瘦弱、皮膚黝黑的人,平時飲酒很多但不會不適,半年前有了新的住處。有一天突然極度寒冷併發抖,雖然口渴但不想喝水,脈搏大而虛弱,右手脈稍實略快,用力按則澀。這是酒熱在體內積壓,無法從外部散發出來,因爲表面的熱而導致虛弱,使用黃芪兩兩,幹葛一兩,煎飲後,大量出汗而痊癒。
[戴氏]說:所有背部感到極度寒冷的人,脈搏浮大而無力,這是陽虛的表現。有人認爲:陽虛則會感到寒冷,陰虛則會感到熱。
[李氏]說:平常的感冒引起的寒冷頭痛,輕微的汗就能緩解。對於內傷表分衛虛引起的寒冷,可以使用黃芪建中湯,或者調中益氣湯加黃芪、桂枝。對於內傷陽虛導致的自汗,完全不能承受風寒的人,可以使用四君子湯減少茯苓,加倍加黃芪、桂枝或附子。如果日夜感到極度寒冷,可以單獨使用參、耆、桂、附,強烈補充陽氣。對於長期疾病導致陽氣鬱結引起的寒冷,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去掉芍藥,加參、附、白芷、豆蔻、蒼朮、蔥煎服。對於陰虛微惡寒併發熱的人,可以使用二陳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地骨皮。對於夾帶痰溼的寒冷,應使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製成粉末,用韭汁調服並引起嘔吐,吐後使用川芎、南星、蒼朮、黃芩製成糊狀丸藥,用白湯送服。冬天去掉黃芩,加薑汁製成丸藥。對於平時有虛熱,突然感到寒冷,片刻後戰慄,如喪失神志,如火炎痰鬱,抑制了清道,不能固密腠理,可以使用四物湯加黃芪、黃連、黃柏,或者結合二陳湯。如果火克肺,灑淅感到寒冷,可以使用甘桔湯加酒耆、山梔、麥門冬、五味子;對於寒冷並便祕乾燥的人,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大黃進行下藥。對於長期疾病過度服用熱藥而感到寒冷的人,首先應該引起嘔吐排出痰液,然後使用通聖散加生地黃、當歸,或者四物湯去掉芎,加倍地黃,加白朮、黃柏、參、耆、甘草、通草等,用水煎服。對於酒熱在體內積壓而感到寒冷的人,可以使用黃芪一兩,葛根五錢,煎服後,大量出汗而痊癒。
蔭按:《內經》討論陰虛因勞累導致氣衰,火燻胸中產生內熱,陽虛則不足以保護皮膚而感到外寒,陰盛則血脈不通而感到中寒,陽盛則腠理閉塞而感到外熱。仲景認爲陽虛陰盛,應該使用汗法,散掉陰邪;陰虛陽盛,應該使用下法,瀉掉陽邪。東垣認爲白天熱是因爲陽氣旺盛於陽分,晚上熱是因爲陽氣下陷陰中,都叫做熱入血室。陽氣重的人,白天和夜晚都會感到熱。
夜晚寒冷是因爲陰血旺盛於陰分;白天寒冷是因爲陰氣上溢到陽中。陰氣重的人,白天和夜晚都會感到寒冷。丹溪認爲感到熱明顯是虛證;感到寒冷並不一定是寒冷,明顯是熱證。王冰認爲熱而不熱,是沒有火,應當治療心臟;寒冷而不寒冷,是沒有水,應當治療腎臟。哎,寒熱陰陽虛實,醫生們往往不能區分,幸好四位先賢揭示了經旨,善於學習的人必須結合他們的理論才能理解。
4. 治陽虛惡寒方
黃耆建中湯,治衛虛惡寒。
黃耆(二錢),白芍藥(三錢),肉桂(一錢),甘草(炙,一錢半)
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調中益氣湯
白朮,黃耆,當歸,麥門冬,神麯(各一錢),人參,乾葛,青皮(各七分),升麻,柴胡,澤瀉(各五分),五味子(十三粒),甘草(炙,三分),加桂枝(五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加減四君子湯,治內傷,陽虛自汗,不任風寒。
人參,白朮,甘草,黃耆,桂枝
甚者,少加附子。
上銼,加薑、棗,水煎服。
升麻附子湯,治陽明經本虛,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故面寒。
升麻,葛根(各一錢),白芷,黃耆,附子(炮,各七分),益智(三分),草豆蔻,人參,甘草(炙,各二分)
上銼作一服,加連須蔥白,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陽虛怕冷的處方】
第一個處方是「黃耆建中湯」,用來治療防禦機能虛弱導致的怕冷。
使用兩錢的黃耆,三錢的白芍藥,一錢的肉桂,以及一錢半的炙甘草。
再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棗子,用水煎煮後服用。
第二個處方是「調中益氣湯」,
使用一錢的白朮,黃耆,當歸,麥門冬,神麯;七分的人參,乾葛,青皮;五分的升麻,柴胡,澤瀉;十三粒的五味子,以及三分的炙甘草,再加入五分的桂枝。
將以上材料切碎,再加入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第三個處方是「加減四君子湯」,用於治療內傷,陽虛導致的自發性出汗,不能承受風寒。
使用人參,白朮,甘草,黃耆,桂枝。
若病情嚴重,可稍微添加附子。
將以上材料切碎,再加入薑和棗子,用水煎煮後服用。
最後一個處方是「升麻附子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絡本身虛弱,氣力不足導致身體前側都感到寒冷,因此臉部也會感覺到寒冷。
使用一錢的升麻和葛根,七分的白芷,黃耆,炮附子,三分的益智,草豆蔻,人參,以及二分的炙甘草。
將以上材料切碎做成一份,再加入連須蔥白,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