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中 (2)
卷二十二·中 (2)
1. 論瀉分三因
三因嚴氏,云:泄瀉一證,經中所謂洞泄、飧泄、溏泄、溢泄(火逼血而妄行,故上溢於口鼻,下泄於二便)、濡泄,米穀注下是也。所因有內外,不內外,差殊耳。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云:濕勝則濡泄,寒甚則洞泄,暑熱盛亦為泄。至於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泄。其如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成泄瀉者,乃脾胃有傷也。但停滯泄瀉一證,直須積滯已消,然後用以斷下藥。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痢疾者。治法先理中焦,次分利水穀,治中不效,然後斷下。
劉宗厚,曰:泄瀉一證,古方率以為腸胃虛寒,與風冷乘之為論,故多行澀熱之劑。彼瀉利者,豈無積滯?豈無熱證乎?今觀病機機要所論,有屬寒、屬風濕、屬火之證,此因於外而傷者也。又云:厥陰經動,並胃氣下降為瀉利。《三因》所言,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泄,此則因於內而傷者也。外則當調六氣,內則當平五臟,況又有飲食所傷,腸胃停滯所致者,治法各不同也。然更有因胃氣下流而泄者,在法則當升舉。因風而成飧泄者,則當解散。因痰積於上焦,以致大腸之不固而泄者,又當去上焦之痰,而不治其泄。因脾胃氣虛而泄者,又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泄自止。蓋各求其本而治可也。
白話文:
【討論瀉症的三個原因】
嚴氏指出,瀉症在醫書中被稱為洞瀉、飧瀉、溏瀉、溢瀉(血液受熱影響,導致從口鼻上溢,或從大小便下瀉)、濡瀉,即食物未消化直接排泄的情況。其病因可分為外因、內因,以及非內非外的原因,差別就在於此。根據醫典記載,春天如果感受風邪,夏天就會發生飧瀉;又說,濕氣過重會導致濡瀉,寒冷過度會引發洞瀉,暑熱過盛也會造成瀉症。至於情緒波動,臟腑功能失調,也可能導致溏瀉。飲食不節制,過量食用生冷食物而引起瀉症,這是因為脾胃受到損傷。然而對於停滯型瀉症,必須等到體內積滯清除後,才能使用止瀉藥物。現代人常立即採用固止方法,結果多數轉變為痢疾。治療原則應先調整中焦,再分開處理水分和食物,若中焦治療無效,再考慮使用止瀉藥。
劉宗厚表示,瀉症在古方中通常認為是由腸胃虛寒或風冷侵襲所致,因此常用收澀溫熱的藥物。然而,瀉利的人難道沒有積滯嗎?難道沒有熱證嗎?從病機理論來看,瀉症可能屬於寒證、風濕證、火證,這些都是外因造成的傷害。又說,厥陰經絡異動,加上胃氣下降會形成瀉利。根據《三因》所述,情緒波動,臟腑功能失調,也會導致溏瀉,這就是由內因造成的傷害。對外因而言,應調節六氣;對內因而言,應平衡五臟。此外,飲食過量傷害腸胃,導致停滯,其治療方法各有不同。然而,還有因胃氣下流而瀉的狀況,治療原則應提升胃氣。因風邪導致飧瀉的,應疏散風邪。因上焦痰濁,導致大腸不穩而瀉的,應清除上焦的痰,而非直接治療瀉症。因脾胃氣虛而瀉的,應補中益氣,讓胃氣上升,瀉症自然停止。總之,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2. 論瀉利有濕有熱有風有寒
機要,云:有太陰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久則防變,而為膿血。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利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有厥陰經下利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此有表邪縮於內,當瀉表邪而愈。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白話文:
在《機要》一書中提到,當太陰經絡受到濕氣影響,會導致水樣的腹瀉,患者身體虛弱、滑腸、感到沉重和輕微脹滿,食慾不振,長期下來可能轉變成帶有膿血的病症。當脾臟功能失調,濕氣傳到腎臟,被視為一種「賊邪」,因此病情較難康復。如果先出現腹瀉,然後才感到滑腸,這被認為是一種「微邪」,因此較容易痊癒。這些都是由於脾臟受到濕氣影響所導致的。
另一種情況是,當厥陰經絡引發的腹瀉無法停止,脈象呈現出沉且遲緩的狀態,四肢冰冷,排出的膿血稠厚黏稠,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適合用麻黃湯或小續命湯來發汗治療。這是因為體表的邪氣縮在體內,應該將表邪排出體外才能痊癒。
還有一種情況是,突然出現無聲的嚴重腹瀉,身體冰冷並自發出汗,小便頻繁,大便無法控制,呼吸困難,脈象微弱,伴有嘔吐,應使用強效的溫補藥物來治療,例如漿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