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十一 (1)
卷五十一 (1)
1. 論
丹溪,曰:惡寒非寒,明是熱證,亦有久服熱藥而得者。河間謂火極似水,熱甚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有用熱藥而少愈者,辛能發散,郁遏暫開耳。一壯年患惡寒,多服附子,病甚,以江茶入薑汁、香油些小,吐痰一升,減綿衣大半。又日與通聖散,去麻黃、大黃、芒硝,加地黃、當歸,百帖而安。知其燥熱已多,血傷亦深,須淡食以養胃,內觀以養神,則水可生,火可降。必多服補血涼藥乃可,否則附毒必發。彼以為迂,後果發背死。一老婦肥厚,夏惡寒戰慄,啖熱御綿,大汗,已得附子三十餘,渾身癢甚,脈沉澀,重取稍大。知其熱甚而血虛也,以四物湯去芎,倍地黃,加白朮、黃耆、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帖二兩,二帖大泄,目無視,口無言。知其熱深,無反佐之道也,以前藥熟炒與之,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全愈。一女子惡寒,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齏水調服,探吐之後,用川芎、蒼朮、南星、酒炒黃芩為末,酒糊丸服。一人形瘦色黑,素多酒不困,年半而有別館。一日大惡寒發戰,言渴不飲,脈大而弱,右關稍實略數,重則澀。此酒熱內郁,不得外泄,由表熱而虛也,用黃耆二兩,乾葛一兩,煎飲之,大汗而愈。有陽虛而惡寒者,用參耆之類,甚者少加附子。惡寒久病,亦宜解鬱。濕痰積中,抑遏陽氣,不得外泄,身必惡寒。(齏,音躋,齏,濟也,與諸味相濟成也)
白話文:
丹溪說,惡寒不一定是寒症,很可能是熱證,也有可能是長期服用溫熱藥物所致。河間說,火氣極盛就如同水一樣,熱到極點反而會讓人感覺寒冷,其實並不是真的寒。有些病人用溫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是因為辛味藥物能發散,只是暫時疏通了鬱結而已。曾經有個壯年男子患惡寒,服用很多附子,病情反而加重,後來用江茶加入薑汁和香油少許,吐出痰液一升,減少了大半的棉衣。之後每天服用通聖散,去除麻黃、大黃、芒硝,加入地黃、當歸,服用了百帖後才痊癒。這說明他體內燥熱很重,血液也受損嚴重,必須吃清淡食物養胃,靜心養神,才能使水氣生發,火氣下降。必須服用許多補血涼血藥物才能痊癒,否則附子毒性發作就會致命。當時有人覺得他這樣做太迂腐,結果病人後來發背而死。還有一個老婦人,身材肥胖,夏天時感到惡寒戰慄,吃熱食、穿棉衣,大量出汗,已經服用附子三十餘帖,全身奇癢,脈象沉澀,再次診脈時發現病情加重。我知道她體內熱氣很重,但血氣虛弱,於是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地黃加倍,再加上白朮、黃耆、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帖二兩,服用兩帖後就大量腹瀉,眼看不見,口不能言。知道她的熱氣很深,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療,就用之前用過的藥物熟炒給她服用,一帖後腹瀉止住,四帖後精神恢復,十帖後完全康復。還有一個女子患惡寒,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研末,用米湯調服,嘔吐之後,用川芎、蒼朮、南星、酒炒黃芩研末,用酒糊做成丸藥服用。還有一個人身材瘦弱,面色黑,平時經常喝酒,酒量很大,半年前開始出現其他病症。有一天突然發作惡寒戰慄,口渴卻不願喝水,脈象洪大而虛弱,右關脈略數而沉澀。這是因為酒熱內鬱,不能外泄,導致表熱而虛,所以用黃耆二兩,乾葛一兩,煎服後大量出汗而痊癒。有些陽虛的人也會出現惡寒,可以用人參、黃耆等藥物治療,嚴重者可以少量加附子。惡寒久病者,也應該解鬱。濕痰積聚在體內,壓抑陽氣,不能外泄,身體就會出現惡寒。
戴氏,曰: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者,是陽虛也。或云: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
李氏,曰:尋常外感惡寒頭痛,微汗即止。內傷表分衛虛惡寒者,黃耆建中湯,或調中益氣湯加黃耆、桂枝。內傷陽虛自汗,全不任風寒者,四君子湯減茯苓,倍加黃耆、桂枝或附子。如晝夜惡寒甚者,單用參、耆、桂、附,峻補其陽。如久病陽氣鬱陷惡寒者,升麻葛根湯去芍藥,加參、附、白芷、豆蔻、蒼朮、蔥煎服。陰虛微惡寒而發熱者,二陳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挾痰濕惡寒者,宜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韭汁調服探吐,吐後以川芎、南星、蒼朮、黃芩糊丸,白湯下。冬月去芩,加薑汁為丸調之。素病虛熱,忽覺惡寒,須臾戰慄,如喪神守,如火炎痰鬱,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四物湯加黃耆、黃連、黃柏,或合二陳湯。如火克肺,灑淅惡寒者,甘桔湯加酒耆、山梔、麥門冬、五味子;惡寒糞燥者,四物湯加大黃下之。久病過服熱藥惡寒者,先探吐痰,後以通聖散加生地黃、當歸,或四物湯去芎,倍地黃,加白朮、黃柏、參、耆、甘草、通草等,水煎服。如酒熱內郁惡寒者,黃耆一兩,葛根五錢,煎服,大汗而愈。
白話文:
戴氏、李氏論惡寒
戴氏說:凡是背部覺得很冷、脈象浮大而無力的人,這是陽氣虛弱。有人說:陽氣虛弱就會怕冷,陰氣虛弱就會怕熱。
李氏說:一般的外感風寒,會怕冷頭痛,稍微出汗就停止。內傷導致衛氣虛弱,怕冷的人,可以用黃耆建中湯,或調中益氣湯加黃耆、桂枝。內傷陽氣虛弱,容易出汗,完全不能抵禦風寒的人,可以用四君子湯減茯苓,加倍黃耆、桂枝或附子。如果晝夜怕冷很嚴重,可以單用人參、黃耆、桂枝、附子,大力補益陽氣。如果久病導致陽氣鬱結下降,怕冷的人,可以用升麻葛根湯去芍藥,加人參、附子、白芷、豆蔻、蒼朮、蔥煎服。陰虛微怕冷,但會發熱的人,可以用二陳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地骨皮。如果夾雜著痰濕怕冷,可以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研成粉末,用韭汁調服,吐出來後,用川芎、南星、蒼朮、黃芩糊成丸,用白湯送服。冬天可以去掉黃芩,加薑汁做成丸服用。平時容易虛熱,突然感覺怕冷,一會兒就發抖,好像魂魄都丟了,像火燒一樣,痰氣鬱結,阻礙清氣上升,不能固密肌膚腠理,可以用四物湯加黃耆、黃連、黃柏,或者合二陳湯。如果火克肺,反覆怕冷,可以用甘桔湯加酒黃耆、山梔、麥門冬、五味子;如果怕冷,大便乾燥,可以用四物湯加大黃下瀉。久病過度服用熱性藥物,導致怕冷,可以先吐出痰液,再用通聖散加生地黃、當歸,或者四物湯去川芎,加倍生地黃,再加白朮、黃柏、人參、黃耆、甘草、通草等,水煎服。如果酒熱內鬱,怕冷,可以用黃耆一兩,葛根五錢,煎服,大量出汗就會痊癒。
蔭按:《內經》論陰虛因勞倦氣衰,則火熏胸中而生內熱,陽虛則不足衛護皮膚而外寒,陰盛則血脈不通而中寒,陽盛則腠理閉塞而外熱。仲景謂陽虛陰盛,宜汗,散其陰邪;陰虛陽盛,宜下,瀉其陽邪。東垣謂晝熱陽氣旺於陽分,夜熱陽氣下陷陰中,皆名熱入血室。重陽者,晝夜俱熱。
夜寒陰血旺於陰分;晝寒陰氣上溢陽中。重陰者,晝夜俱寒。丹溪謂惡熱明是虛證;惡寒非寒,明是熱證。王冰謂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治其腎。噫,寒熱陰陽虛實,醫家不分,幸四公發明經旨,善學者必合而玩之始得。
白話文:
《內經》提到,勞累过度导致气虚,就会阴虚,阴虚则火气上涌,引起体内燥热。阳虚则无力保护皮肤,容易受外寒侵袭。阴盛则血脉不通,导致体内寒冷。阳盛则毛孔闭塞,造成体外发热。仲景认为,阳虚阴盛,应该通过发汗的方式,驱散阴邪;阴虚阳盛,应该通过泻下的方式,排出阳邪。东垣则指出,白天发热是因为阳气旺盛,夜晚发热是因为阳气下降进入阴分,都属于热入血室的表现。昼夜皆热,则是重阳的表现。
夜晚发冷是因为阴血旺盛,白天发冷是因为阴气上溢进入阳分,昼夜皆冷,则是重阴的表现。丹溪认为,怕热是虚证的明显表现;怕冷并非真正的寒冷,而是热证的表现。王冰则指出,不发热是因为体内没有火,应该治疗心脏;不发冷是因为体内缺水,应该治疗肾脏。哎,寒热、阴阳、虚实,医家常常混淆不清,幸好四位医家阐明了经旨,善于学习的人必须仔细研究,才能真正理解。
2. 治陽虛惡寒方
黃耆建中湯,治衛虛惡寒。
黃耆(二錢),白芍藥(三錢),肉桂(一錢),甘草(炙,一錢半)
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調中益氣湯
白朮,黃耆,當歸,麥門冬,神麯(各一錢),人參,乾葛,青皮(各七分),升麻,柴胡,澤瀉(各五分),五味子(十三粒),甘草(炙,三分),加桂枝(五分)
白話文:
黃耆建中湯是用來治療衛氣虛弱、容易怕冷的方劑。藥方包含黃耆兩錢、白芍藥三錢、肉桂一錢、甘草(炙)一錢半,另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調中益氣湯則包含白朮、黃耆、當歸、麥門冬、神麴(各一錢)、人參、乾葛、青皮(各七分)、升麻、柴胡、澤瀉(各五分)、五味子(十三粒)、甘草(炙,三分)、桂枝(五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加減四君子湯,治內傷,陽虛自汗,不任風寒。
人參,白朮,甘草,黃耆,桂枝
甚者,少加附子。
上銼,加薑、棗,水煎服。
升麻附子湯,治陽明經本虛,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故面寒。
升麻,葛根(各一錢),白芷,黃耆,附子(炮,各七分),益智(三分),草豆蔻,人參,甘草(炙,各二分)
上銼作一服,加連須蔥白,水煎服。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入生薑,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加減四君子湯用於治療內傷、陽虛自汗、畏寒。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甘草、黃耆、桂枝。症狀嚴重者,可適量添加附子。
將藥材切碎,加入生薑和紅棗,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升麻附子湯用於治療陽明經虛弱,氣虛導致身體前部冰冷,以至於面部冰冷。藥材包括升麻、葛根、白芷、黃耆、炮附子、益智、草豆蔻、人參、炙甘草。將藥材切碎,加蔥白,用清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