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百零五 (7)
卷一百零五 (7)
1. 治口乾方
黃耆湯,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口燥咽乾,不思飲食。
黃耆,熟地黃,白芍藥,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三兩),白茯苓(一兩),人參,天門冬(去心),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加薑、棗、烏梅同煎,去渣,食後服。
五味子湯,治口燥舌乾,此是腎水竭也。
五味子,黃耆(去蘆,生用),人參(去蘆),麥門冬(去心),粉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候,一日二夜五七服,妙。
桑枝湯,治口乾。
取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燥熱咽乾,忌用南星、半夏。
白話文:
【治療口乾的處方】
黃耆湯:這款湯主要用於治療因內心焦躁導致身體不再產生津液,進而使口腔與咽喉乾燥,甚至影響食慾,不想吃東西。
所需的材料有黃耆、熟地黃、白芍藥、五味子、麥門冬(要去除心部)、白茯苓、人參、天門冬(同樣要去除心部)、甘草。以上材料各使用特定份量。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加入薑、棗、烏梅一同熬煮,煮好後濾掉渣滓,飯後服用。
五味子湯:若感到口舌乾燥,這可能是腎臟功能衰弱的徵兆。
所需材料為五味子、黃耆(要去除蘆莖,生用)、人參(同樣要去除蘆莖)、麥門冬(要去除心部)、粉草(需烘烤)。這些材料各取半兩。
將藥材切碎,每次取半兩,用水一盞半煎至剩八分,去掉渣滓,溫熱服用,不限時間,一天可服二到五次,效果很好。
桑枝湯:此湯專治口乾。
取一小升桑枝,細切後炒香,再用三大升水煎煮至剩下二升,一天內全部服完。如果口乾是由燥熱或咽喉乾燥引起的,要避免使用南星和半夏。
2. 治唇病方
瀉黃飲子,治風熱蘊於脾經,唇燥折裂,口舌生瘡。
升麻,白芷,枳殼(去穰炒),黃芩,防風(各一錢半),半夏(湯泡,一錢),石斛(一錢二分),甘草(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清胃散,治胃火,血燥唇裂,或為繭唇,或牙齦潰爛作痛。
黃連(炒),生地黃,升麻(各一錢),當歸(一錢二分),牡丹皮(八分)
上銼,水煎服。如兼肝膽經熱,加芍藥、川芎、柴胡。
瀉胃湯,治胃氣實熱,唇口乾裂,便秘煩渴,睡流口涎。
大黃(二錢半),葛根(一錢),枳殼,桔梗,前胡,杏仁(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升麻飲,治脾胃有熱,風冷相乘,唇腫生核,疼痛。
升麻,前胡,犀角,薏苡仁,甘草(各一錢),葛根,龍膽草,竹茹(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一鍾煎至八分,去渣,食後服。
薏苡湯,治風熱在脾,唇口瞤動,或為結核,或為浮腫。
薏苡仁,防己,赤小豆,甘草(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羌活散,治風熱傳脾,唇口瞤皺,或頭痛目眩,或四肢浮腫,如風狀。
羌活,茯苓,薏苡仁(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五錢,水煎,入竹瀝一匙服。
柴胡清肝散,治肝經怒火,風熱傳脾,唇腫裂或繭唇。
柴胡,黃芩(炒),當歸,生地黃,牡丹皮(各一錢),升麻(八分),黃連,山梔子(炒,各七分),川芎(六分),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服。若脾胃弱去芩、連,加白朮、茯苓。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血耗唇皺。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龍眼肉,遠志(去心),酸棗仁(炒,各一錢),木香,甘草(各三分)
上銼,水煎服。若思慮動脾火,體倦發熱,加柴胡、牡丹皮、山梔子。
濟陽地黃丸,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當歸,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山茱萸(去核),肉蓯蓉,甘菊花,巴戟肉,麥門冬(去心),五味子(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送下。
菊睛丸,治脾肺氣虛,上盛痰壅,唇折裂,舌上生瘡。
甘菊花,枸杞子,巴戟(去心),肉蓯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胡粉散,治唇生腫核。
松脂,大黃,白蘞,赤小豆,胡粉(各等分)
上為末,以雞清子調敷。
黃柏散,治繭唇。
黃柏(一兩),五倍子(二錢),密陀僧,甘草(各一錢)
上除黃柏外,余藥為末,用水調敷干柏上,火炙三五次,將柏切成片,臨睡貼之,天明即愈。
一方,治口唇乾裂破成瘡。
爐甘石(火煅,三錢),文蛤(一兩),黃柏(一兩),蒼朮(五錢)
上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極細末,入片腦三分再研,用蠟油調敷唇上。
白話文:
治唇病方
瀉黃飲子:治療風熱鬱積於脾經,導致嘴唇乾燥裂開,口舌生瘡。藥物包括升麻、白芷、枳殼(去瓤炒)、黃芩、防風(各一錢半)、半夏(湯泡,一錢)、石斛(一錢二分)、甘草(七分)。將藥材研磨後,每次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飯後服用。
清胃散:治療胃火旺盛,導致血燥唇裂,或出現繭唇,或牙齦潰爛疼痛。藥物包括黃連(炒)、生地黃、升麻(各一錢)、當歸(一錢二分)、牡丹皮(八分)。將藥材切碎,水煎服。如果兼有肝膽經熱,可以加入芍藥、川芎、柴胡。
瀉胃湯:治療胃氣實熱,導致唇口乾裂、便秘、煩渴、睡覺流口水。藥物包括大黃(二錢半)、葛根(一錢)、枳殼、桔梗、前胡、杏仁(各五分)。將藥材切碎,加生薑水煎服。
升麻飲:治療脾胃有熱,風寒交乘,導致嘴唇腫脹、長瘡、疼痛。藥物包括升麻、前胡、犀角、薏苡仁、甘草(各一錢)、葛根、龍膽草、竹茹(各一錢半)。將藥材研磨後,每次一劑,用一杯水煎至八分滿,去渣,飯後服用。
薏苡湯:治療風熱在脾,導致唇口抽動,或出現結核,或出現浮腫。藥物包括薏苡仁、防己、赤小豆、甘草(各等分)。將藥材切碎,加生薑水煎服。
羌活散:治療風熱侵犯脾經,導致唇口抽搐皺縮,或伴隨頭痛目眩,或四肢浮腫,類似風症。藥物包括羌活、茯苓、薏苡仁(各等分)。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到五錢,水煎服,加入一匙竹瀝。
柴胡清肝散:治療肝經火盛,風熱侵犯脾經,導致嘴唇腫脹、裂開或繭唇。藥物包括柴胡、黃芩(炒)、當歸、生地黃、牡丹皮(各一錢)、升麻(八分)、黃連、山梔子(炒,各七分)、川芎(六分)、甘草(三分)。將藥材切碎,水煎服。如果脾胃虛弱,可以去掉黃芩、黃連,加入白朮、茯苓。
歸脾湯:治療思慮過度傷脾,導致血虛唇皺。藥物包括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龍眼肉、遠志(去心)、酸棗仁(炒,各一錢)、木香、甘草(各三分)。將藥材切碎,水煎服。如果思慮導致脾火旺盛,伴隨身體疲倦發熱,可以加入柴胡、牡丹皮、山梔子。
濟陽地黃丸:治療陰虛火燥,導致唇裂如繭。藥物包括當歸、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山茱萸(去核)、肉蓯蓉、甘菊花、巴戟肉、麥門冬(去心)、五味子(各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飯前用溫開水送服。
菊睛丸:治療脾肺氣虛,痰濕壅盛,導致唇裂,舌上生瘡。藥物包括甘菊花、枸杞子、巴戟(去心)、肉蓯蓉(各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胡粉散:治療嘴唇長腫塊。藥物包括松脂、大黃、白蘞、赤小豆、胡粉(各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敷於患處。
黃柏散:治療繭唇。藥物包括黃柏(一兩)、五倍子(二錢)、密陀僧、甘草(各一錢)。除了黃柏以外,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敷於炙烤過的黃柏片上,火烤三到五次,將黃柏切成片,睡前貼敷,第二天早上即可痊癒。
一方:治療口唇乾燥裂開成瘡。藥物包括爐甘石(火煅,三錢)、文蛤(一兩)、黃柏(一兩)、蒼朮(五錢)。除了爐甘石以外,其他三味藥材一起炒至赤色,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三分片腦再研磨,用蠟油調和後敷於嘴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