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一百零五
2. 口唇舌病
3. 論
虞氏,曰:《內經》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幹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甘、辛、鹹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肝也。又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為病種種不同,各宜類推而治之。
選要論,曰:口者脾之竅,舌者心之苗,齒者腎之標,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蓋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運化津液,以養五氣。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節宣微爽,五臟之氣偏勝,由是諸疾生焉。故口臭者,乃臟腑臊腐之氣,蘊積於胸臆之間而生熱,沖發於口也。口瘡者,脾氣凝滯,加之風熱而然也,治之當清胃瀉火是也。丹溪曰:脾熱口甘,(一云口苦)三黃丸主之。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口瘡,以西瓜水徐徐飲之,無瓜時以瓜皮燒灰擦之。實熱生瘡,涼膈散、甘桔湯。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一小兒口瘡,疼不下食,若以傷寒狐惑治之必死,後以白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以黃柏、蜜炙殭蠶炒為末敷,立下乳而安。
丹溪活套,云:肝膽有實熱,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加甘草、龍膽草、青皮之類,甚者當歸龍薈丸。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虛則補其母也。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脾熱而口甘者,三黃丸、平胃散之類。肺熱而口辛者,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腎熱而口咸者,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戴氏,曰: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甘桔湯加芩、連,外以柳花散撒之。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心胃壅熱,水穀不轉,下傳小腸,以導赤散去小腸熱,五苓散瀉膀胱熱,相合服之,外以胡連散。
東垣,曰:口燥咽乾者,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燥咽乾,病人自以為渴,醫以五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蒂也。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以辛。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白話文:
[論]
虞氏說,《內經》記載:中央屬黃色,與脾臟相通,開口於口,脾臟藏精氣,所以脾胃的病症會反映在舌頭上。口部疾病,可能是舌頭腫脹僵硬,也可能是潰爛生瘡,或感覺酸、苦、甘、辛、鹹等不同味道。追究其原因,無一不是七情煩惱、過度飲食所導致。經書說:陰經五臟,其本與五味相關,陰經五臟受損也與五味有關。所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如果口淡無味,則知道是胃熱。此外,因憂慮決斷不了事情,肝火移到膽部而導致口苦;也有些是脾胃虛弱,木氣克制土氣而導致口酸;或者膀胱的熱氣移到小腸,腸胃不通暢,則導致口部糜爛生瘡潰瘍,這是傷寒或狐惑病的症狀。上嘴唇生瘡,是蟲子侵蝕了心臟;下嘴唇生瘡,是蟲子侵蝕了肝臟。另外,舌頭伸出來收不回去,叫做陽強;舌頭縮進去說不出話,叫做陰強,這些疾病症狀各不相同,需根據不同情況治療。
[選要論]
說:口是脾的竅穴,舌是心的苗芽,牙齒是腎的標誌,所以許多經脈都彙集於口部。五味入口,藏於胃,脾臟負責運化津液,以滋養五臟之氣。五氣,就是五臟之氣。如果五臟之氣不調和,則會導致各種疾病。所以口臭,是臟腑腐敗之氣積聚於胸臆之間而產生熱氣,衝發於口部。口瘡,是脾氣凝滯,加上風熱而引起的,治療應該清熱瀉火。丹溪說:脾熱則口甘(也有人說是口苦),三黃丸主治。膽熱則口苦,是由於憂慮決斷不了事情引起的,用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口瘡,用西瓜汁慢慢飲用,沒有西瓜時可用西瓜皮燒成灰擦拭。實熱生瘡,用涼膈散、甘桔湯。口瘡服用涼藥不見效的,是中焦氣虛,虛火上升無以制約,要用理中湯,病情嚴重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含在口中。有一個小孩口瘡,疼痛難忍,不吃東西,如果用治療傷寒狐惑的方法治療,一定會死,後來用白礬水泡腳半天,症狀就緩解了,再用黃柏、蜜炙殭蠶炒成粉末敷在患處,孩子馬上就能吃奶了,並且安靜下來。
[丹溪活套]
說:肝膽有實熱,會讓人感到口酸口苦,用小柴胡湯加甘草、龍膽草、青皮等藥,病情嚴重者用當歸龍薈丸。如果憂慮決斷不了事情,肝膽虛弱而口苦,用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主藥,柴胡、龍膽草為輔藥,病情嚴重者用錢氏地黃丸,虛則補其母。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用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等藥。脾熱而口甘,用三黃丸、平胃散等藥。肺熱而口辛,用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等藥。腎熱而口鹹,用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等藥。
[戴氏]
說:口舌生瘡,都是上焦熱氣壅盛引起的,宜用甘桔湯加黃芩、黃連,外用柳花散撒在患處。經書說:膀胱的熱氣移到小腸,腸胃不通暢,則導致口部糜爛。心胃壅熱,水穀不消化,下傳到小腸,用導赤散清除小腸熱,用五苓散瀉膀胱熱,兩種藥一起服用,外用胡連散。
[東垣]
說:口乾舌燥,是飲食不節、勞累所傷,導致脾胃虛弱,是血氣生病的表現,主要是口中津液運行不暢,所以口乾舌燥,病人自己覺得口渴,醫生用五苓散治療,反而加重了渴燥,這是因為更加耗竭了津液,以致危及生命。經書說:虛則補其母。應該從心和小腸入手補益,這是脾胃的根本。用甘溫的藥物為主藥,用苦寒的藥物為輔藥,用酸味的藥物為臣藥,再佐以辛味的藥物。心氣虛弱,急用酸味藥物收斂;心火旺盛,則肺金受邪,金虛則用酸味藥物補益,然後再用甘溫或甘寒的藥物,在脾胃中瀉去心火亢盛,這是治療根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