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一百零四

2. 鼻病

3.

選要論,曰:鼻者,清氣出入之道路也。脈為氣之主,通竅於鼻,陰陽升降,氣血和平,則一呼一吸,榮衛行焉,自然氣息調停而香臭辨矣。若或七情內蠹,六氣外傷,則清濁不分,泥丸汩亂,諸證迭起矣。夫血之與氣相通而行,若臟腑生熱,乘於血氣,故熱氣逼血妄行,上自鼻孔中出,謂之鼻衄。熱則津液中干,冷則髓涕流注。若風冷隨氣乘於鼻腦,則津液交流不能自收,謂之流涕鼻淵是也。肺為風寒所傷,津液冷滯,鼻氣不宣,香臭不聞,於是壅作鼻齆。冷氣停聚,血脈陰凝,歲月淹延,轉加壅結,於是變生瘜肉。或氣壅滯於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久則變為疳䘌,腐潰臭汁。治之當究其所因,衄則以降火涼血之劑清之,冷則宜溫散之,壅則宜通利之,熱則宜清涼之,風則宜祛解之,息肉者消之,瘡而疳䘌者,宜解毒清肺而理之。劉河間謂鼻病悉屬乎熱,理固當矣。然鼻者,肺之候。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蓋肺受寒邪,則先見於鼻,若驟用寒涼之劑,使鼻氣壅塞不能通。惟當溫散寒邪,則氣自通矣。經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之謂也。(汩,音鼓,亂也。《書·洪範》:汩陳其五行,言五行陳列皆亂也)

虞氏,曰:《內經》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又曰:鼻之外候。丹溪曰: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惡寒,又惡熱,是故好飲熱酒者,始則傷於肺臟,鬱熱久則見於外而為鼻齇。准赤之候,得熱愈紅,得寒則黑,此謂熱極似水之象,亢則害,承乃制也。其或觸冒風寒,始則傷於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為濁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淵,此為外寒束內熱之證也。《原病式》曰,肺熱則出涕是也。又有膽移熱於腦,則為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流不止也。鼻中流涕,如湧泉不滲而下,久而不已,則為鼻蔑衄血、塞肉、鼻癰等證,宜各以類推而治之。

東垣,曰:《金匱真言論》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難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能知香臭矣。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髮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若因飢飽勞役,損脾胃生髮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鼻管則通矣。又一說,《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反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潔古曰: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散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

白話文:

[論]

鼻是清氣出入的通道。經脈是氣的根本,與鼻相通,陰陽調和,氣血平和,呼吸就能自然順暢,就能分辨香臭。如果七情鬱結傷身,或外受六邪侵害,就會導致清濁不分,腦部混亂,各種症狀接踵而來。血液與氣相互流通,如果臟腑生熱,影響氣血,就會導致熱氣逼迫血液妄行,從鼻孔流出,這就是鼻出血。熱症會導致鼻腔乾燥,寒症則會流鼻涕。如果風寒之邪隨著氣進入鼻腦,津液不能收斂,就會出現流鼻涕、鼻塞等症狀。肺受風寒之邪侵害,津液阻塞,鼻氣不通暢,就聞不到香臭,出現鼻塞不通的症狀。寒邪停滯,血脈凝結,時間一長,就會形成鼻息肉。如果氣體阻塞在上,邪熱滯留不散,就會形成鼻瘡,久而久之會變成頑固的瘡瘍,流出臭液。治療鼻病要根據病因,鼻出血要使用瀉火涼血的藥物,寒症要溫散,阻塞要通利,熱症要清熱涼血,風症要祛風解表,鼻息肉要消散,瘡瘍要解毒清肺調理。劉河間認為所有鼻病都屬於熱症,這個道理是對的。但鼻子是肺的反應區,經書說:「身體寒冷飲用冷飲會損傷肺。」肺受寒邪侵害,首先會表現在鼻子上,如果馬上使用寒涼的藥物,會使鼻氣阻塞不通,應當溫散寒邪,氣就能自行通暢。經書說:「視覺聽覺清晰明亮,而感覺清涼;能分辨香臭,而感覺溫暖」,這就是鼻竅正常運行的表現。

虞氏的觀點是:《內經》說:「西方屬白色,通於肺,開竅於鼻。」又說:「鼻是肺的外在表現。」丹溪認為:肺臟位置高,體質脆弱,怕冷也怕熱,所以喜歡飲用熱酒的人,開始會損傷肺臟,鬱熱久了就會表現在外,形成鼻塞。鼻頭發紅,熱症會加重,寒症則會變黑,這表示熱極似寒的現象,熱盛則有害,要及時治療。如果觸冒風寒,一開始會損傷皮膚,導致鼻塞不通,或流濁涕,或流清涕,久治不愈,稱為鼻淵,這是外寒束內熱的證候。《原病式》說,肺熱會流鼻涕。膽熱上擾於腦也會引起鼻淵。鼻淵是指濁涕不止。鼻涕像泉水一樣不斷流出,久治不愈,就會導致鼻出血、鼻息肉、鼻癰等,應當根據不同的情況治療。

東垣的觀點是:《金匱真言論》說:「西方屬白色,通於肺,開竅於鼻,肺臟藏精。」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氣血都上行於面部,流注於空竅,精陽之氣上行於目,為視覺,別氣走於耳,為聽覺,宗氣出於鼻,為嗅覺。《難經》說:「肺氣通於鼻,肺氣平和就能分辨香臭。」陽氣、宗氣都來源於胃中生成的氣,名稱雖不同,道理卻是一樣的。如果因為飢飽勞累,損傷脾胃的生髮之氣,就會影響營氣的運轉,不能上升,邪氣阻塞鼻竅,所以鼻子不通暢,聞不到香臭。應該養護胃氣,充實營氣,使陽氣宗氣上升,鼻竅就能通暢。還有一種說法,《難經》說:「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子是肺的竅穴,為什麼聞不到香臭呢?」這是因為從竅穴來說,是肺,從功能來說,是心。因為衛氣不足,寒邪侵犯頭面,鼻子也受影響,不能發揮功能,所以聞不到香臭。所以經書說:「心肺有病,鼻子就會不通暢。」潔古說:「視覺聽覺清晰明亮,而感覺清涼;能分辨香臭,而感覺溫暖」,這就是正常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先散寒,散寒後再補益衛氣,使心肺之氣通暢,鼻子就能通暢,聞到香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