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九十一

2.

3.

虞氏,曰:經曰:飲食入胃,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夫膀胱者,主足太陽寒水之化,其體有下口而無上口者也。長生在申,是故西方肺金以為之母,而資其化也,肺金清肅則水道通調,而滲營於下耳。然肺金又藉脾土健旺,以資化源,清氣得以上升,而歸於肺以運行也,故經又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而成淋閉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出,此理甚明。故東垣使灸百會穴,丹溪使吐以提其氣之橫格,皆開上竅之法也。原其為病之由,皆膏粱之味,濕熱之物,或燒酒炙肉之類,郁遏成痰,以致脾土受害乏力,不能運化精微,清濁相混,故使肺金無助而水道不清,漸成淋閉之候。或謂用心太過,房勞無節,以致心腎不交,水火無制,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皆先哲之法言也。古方有五淋之別,氣、砂、血、膏、勞是也。若夫氣淋為病,小便澀滯,常有餘瀝不盡。砂淋為病,陰莖中有砂石而痛,溺不得卒出,砂出痛止。膏淋為病,溺濁如膏。勞淋為病,遇房勞即發,痛引氣衝。血淋為病,遇熱則發,甚則溺血。候其鼻準色黃者,知其為小便難也。東垣分在氣、在血而治之,以渴與不渴而辨之耳。如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上焦氣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滲之藥,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瞿麥、萹蓄之類,以清肺金之氣,瀉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腎與膀胱主之,宜用氣味俱陰之藥,知母、黃柏之類,滋腎丸是也。除其熱,泄其閉塞,以滋膀胱腎水之下源也。治淋之法,無越於此。

嚴氏,曰:五淋,氣、石、血、膏、勞是也。氣淋為病,小便常有餘瀝;石淋,莖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尿如膏出;勞淋,勞倦即發,痛引氣衝;血淋,遇熱即發,甚則溺血。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難也。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內蘊熱毒,或酒後房勞,服食燥熱,七情鬱結所致也。治法並用流行滯氣,疏利小便,清解邪熱,其於調平心火,又三者之綱領焉。心清則小便自利,心平則血不妄行,不可過用補劑,蓋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水竇不行,加之穀道閉遏,未見其有能生者也。然而腎氣虛弱,囊中受寒,亦有挾冷而小便淋澀者,其狀先寒慄而後便數成淋,蓋冷氣與正氣交爭故也,治之當逐散寒邪,扶養正氣,則自平矣。

葉氏,曰:淋與閉不同,小便滴瀝澀痛者,謂之淋;小便急滿不通者,謂之閉,皆腎與膀胱之病也。然五淋之中,惟石淋、膏淋最難治。石淋,乃是膀胱蓄熱而成,正如湯瓶,久在火中,底結白磏,而不能去,理宜清徹積熱,使水道通,則砂石出而可愈。膏淋為因腎臟虛寒,精溺俱出如膏,或如米泔,或如鼻涕,此必敗精塞於竅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治當溫養下元,俾精氣固,則便自清如常矣。

白話文:

[論]

虞氏說:經典記載:飲食進入胃部,往上輸送至脾臟,脾臟運化精氣,往上歸於肺臟,通調水道,往下輸送至膀胱。膀胱負責主導足太陽經的寒水代謝,它的構造下有出口而上沒有出口。長生在申(西方),所以西方的肺金是膀胱的母氣,滋養著它的運化。肺金清肅則水道通調,精氣才能向下滲透。然而肺金也依靠脾土的健旺來供給運化的源頭,清氣才能上升歸於肺臟而運行。所以經典又說:清陽之氣從上竅排出,濁陰之氣從下竅排出。因此,清陽之氣不升,則濁陰之氣不降,就會形成淋閉的疾病。前輩用滴水的容器來比喻,上竅阻塞,則下竅就無法排出,這個道理很清楚。所以東垣派用灸百會穴,丹溪派用吐法來提升氣機的阻滯,都是疏通上竅的方法。追究其發病原因,都是因為膏粱厚味、濕熱之物,或者燒酒炙肉之類的食物,郁積成痰,導致脾土受損乏力,不能運化精微物質,清濁混雜,使得肺金得不到幫助,水道不清,漸漸形成淋閉的症狀。或者因為操勞過度,房事無度,導致心腎不交,水火失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形成天地不交的病理。這些都是前輩們的經驗之談。古方將淋症分為五種:氣淋、砂淋、血淋、膏淋、勞淋。氣淋的症狀是小便澀滯,常常有餘瀝不盡。砂淋的症狀是陰莖中有砂石而疼痛,排尿不能一次排出,砂石排出後疼痛停止。膏淋的症狀是尿液濁白如膏。勞淋的症狀是勞累後發作,疼痛牽引到氣衝穴。血淋的症狀是遇熱則發作,嚴重者會排出血液。觀察鼻頭顏色發黃的,就知道小便是困難的。東垣派將淋症分為氣分和血分,並根據患者是否口渴來辨證治療。如果口渴且小便不利,熱在肺金主導的上焦氣分,應該使用淡滲利水的藥物,例如茯苓、澤瀉、琥珀、燈芯草、通草、車前子、瞿麥、萹蓄等,以清解肺金之氣,瀉去火熱,滋養水的上源。如果不渴而小便不利,熱在下焦血分,腎與膀胱主導,應該使用氣味平和滋陰的藥物,例如知母、黃柏等,滋腎丸也是如此。去除熱邪,通利閉塞,滋養膀胱腎水的下源。治療淋證的方法,都不會超出這些範圍。

嚴氏說:五淋,分別是氣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氣淋的症狀是小便常常有餘瀝不盡;石淋的症狀是陰莖疼痛,排尿不能一次排出;膏淋的症狀是尿液如膏狀排出;勞淋的症狀是勞累後發作,疼痛牽引到氣衝穴;血淋的症狀是遇熱則發作,嚴重者會排出血液。觀察鼻頭顏色發黃的,就知道小便是困難的。總之,這種疾病多由心腎不交,內蘊熱毒,或者飲酒後房事過度,服用燥熱的食物,以及七情鬱結所導致。治療方法應當同時疏通經絡氣滯,利尿通便,清解邪熱,而調平心火是這三者的綱領。心火清則小便自利,心平則血不妄行,不可過度使用補藥,因為氣虛補則更脹,血虛補則更澀,熱證補則更盛,水道不通,再加上穀道閉塞,這樣並不能治癒。然而,如果腎氣虛弱,膀胱受寒,也會出現小便淋澀伴有寒邪的症狀,其表現是先寒慄,然後小便頻數而形成淋證,這是因為寒邪與正氣相爭的緣故,治療應當驅散寒邪,扶養正氣,這樣就能自愈。

葉氏說:淋證與閉證不同,小便點滴澀痛者稱為淋證;小便急迫脹滿不通者稱為閉證,都是腎與膀胱的疾病。然而五淋之中,只有石淋、膏淋最難治療。石淋是因為膀胱蓄積熱邪而成,就像湯瓶久置於火中,底部結有水垢而無法去除一樣,理應清解積熱,使水道通暢,則砂石排出而可痊癒。膏淋是因為腎臟虛寒,精液與尿液一起排出,像膏狀、米泔狀或鼻涕狀,這是因為精氣敗壞阻塞在竅道,所以想排尿卻不能排而疼痛,治療應當溫養下元,使精氣固攝,則小便就能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