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7)

1. 二十、腳氣

腳氣之病,前古未聞,起於後世。其頑麻腫痛者,經所謂之痹厥也。其衝心者,經所謂厥逆也。其痿軟不收者,經所謂痿厥也。東垣云:腳氣實由水濕,然亦有二焉,一則南方卑濕,經曰: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此自外而感者也。北方常食牛乳或飲酒過度,脾胃有傷,不能運化,水濕下流,此自內而致者也。

楊大受云:腳氣為壅疾,治宜宣通,不使壅也。壅既成者,砭去惡血,然後服藥。南方腳氣,外感寒濕;北方腳氣,內傷濕熱。此前人所未發者。《千金方》云:腳氣之病,初起甚微,人多不覺,而飲食如故,獨卒然腳弱或腫痛。

腳氣之病,初發頗似傷寒,有壯熱頭疼,惡食嘔吐,或腹不快,或二便秘,或腹痛下利,或昏憒錯亂,或轉筋攣急,或頑麻緩縱,或上腫,或下反不腫,或少腹不仁,皆其候也,並作腳氣治。

腫者為濕腳氣,不腫者為乾腳氣,總以除濕湯為主,半夏、蒼朮、厚朴、藿香、茯苓、陳皮、白朮、甘草、木瓜、檳榔、薑、棗煎服。乾者加卜子;濕者加青皮。前廉陽明經,白芷、升麻、葛根;後廉太陽經,羌活、防風;外廉少陽經,柴胡;內廉為厥陰經,青皮、吳萸、川芎;內前廉太陰經,蒼朮、白芍;內後廉少陰經,細辛、獨活。風勝者,自汗、走注、脈浮弦,越婢加朮湯,麻黃湯合芍藥、甘草、薑、棗。

如惡風加附子。脈微弱風引湯,參、苓、朮、附、薑、桂,同麻黃、石膏、甘草、川芎、吳萸、獨活、秦艽、細辛、杏仁、防己、防風。寒勝者,無汗、攣急掣痛、脈沉澀,小續命湯,麻黃、防己、防風、桂、附、參、芎、芍、芩、杏,加薑、棗;或牛膝丸,牛膝二兩,川椒五錢,附子一錢,虎脛骨五錢,末丸酒服。濕勝者,腫疼重著,脈濡細,除濕湯,見前。

暑勝者,煩渴身熱,脈洪數,用清暑益氣湯加參、麥各三分,五味五粒。腳氣雖宜宣通,太過反能下注損脾,如初發一身盡痛,便溺阻隔,先用導氣羌活湯,羌、獨、己、實、歸、黃,加耆、蒼、升、柴。後用當歸拈痛湯,羌、防、升、葛、二朮、茵陳、甘、苦、知、豬、澤、歸,加參。

如飲食不消,心下痞悶,開結導飲丸,朮、半、苓、陳、曲、芽、青、實、乾薑,末丸服。腳氣衝心,火氣逆上也,丹溪用四物加炒柏,又用附子末,津調湧泉穴。虛熱者,《金匱》腎氣丸;實症,檳榔為末,童便調服,或檳榔、木通、牛膝、沉香為末,薑湯送下。

養正丹下氣甚捷,宜酌用。

針法:一切寒濕腳氣,三里、陽陵泉、風市、三陰交、丘墟、絕骨、崑崙。兩膝紅腫,膝關、膝眼、三里、委中、陰陵泉。腳背紅腫,崑崙、丘墟、臨泣、太衝、行間。

腳氣,風冷搏於經絡也,風毒之中人,因汗出,腠理空疏,邪得乘之而入,或先中手足十指,或先中足心足根,或中膝脛,初覺即宜急灸所覺處二三十壯,或三里、絕骨為要穴也。

白話文:

[二十、腳氣病]

腳氣這種疾病,在古代並沒有聽聞,是在後世才開始出現的。那些腳部麻木、腫脹、疼痛的,是經典中所說的"痹厥"。那些影響到心臟的,是所謂的"厥逆"。那些使腳部萎縮、軟弱無力的,是所謂的"痿厥"。東垣先生認為,腳氣確實是由水濕導致的,但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南方地勢低窪,環境濕潤,古人說:如果清潔的濕氣侵襲虛弱的身體,那麼疾病就會從下部開始。這是從外部感染的情況。北方的人經常食用牛乳或過度飲酒,傷害了脾胃,無法正常運化,於是水濕向下流動,這是由內部引起的。

楊大受先生說:腳氣是一種堵塞性疾病,治療應當宣暢通達,不要讓它堵塞。對於已經形成堵塞的情況,應該先使用針刺去除惡血,然後再服用藥物。南方的腳氣,是由外部感受寒濕引起的;北方的腳氣,是內在濕熱傷害造成的。這些都是前人未曾提到的。《千金方》上說:腳氣這種疾病,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微妙,人們通常不會察覺,飲食習慣和以前一樣,突然之間腳部變得虛弱,或者出現腫脹疼痛。

腳氣的病症,剛開始發作時很像傷寒,會有高燒、頭疼、不想吃東西、嘔吐,或者腹部不適,或者大小便不通,或者腹痛拉肚子,或者神志混亂,或者肌肉抽搐緊張,或者感覺麻木,或者上半身腫脹,或者下半身反而不腫脹,或者下腹部失去知覺,這些都是腳氣的徵兆,都可以按照腳氣來治療。

有腫脹的是濕腳氣,沒有腫脹的是乾腳氣,一般來說,主要使用除濕湯來治療,成分包括半夏、蒼朮、厚朴、藿香、茯苓、陳皮、白朮、甘草、木瓜、檳榔、薑、棗,煎煮後服用。乾腳氣可以加入卜子;濕腳氣可以加入青皮。前面的陽明經,可以用白芷、升麻、葛根;後面的太陽經,可以用羌活、防風;外側的少陽經,可以用柴胡;內側的厥陰經,可以用青皮、吳萸、川芎;內前的太陰經,可以用蒼朮、白芍;內後的少陰經,可以用細辛、獨活。如果風邪較重,會出現自汗、肢體遊走性疼痛、脈象浮弦,可以用越婢加朮湯,成分包括麻黃湯加上芍藥、甘草、薑、棗。

如果怕風,可以加入附子。如果脈象微弱,可以用風引湯,成分包括人參、茯苓、白朮、附子、薑、肉桂,和麻黃、石膏、甘草、川芎、吳萸、獨活、秦艽、細辛、杏仁、防己、防風。如果寒邪較重,會出現無汗、肌肉抽搐劇烈、脈象沉澀,可以用小續命湯,成分包括麻黃、防己、防風、肉桂、附子、人參、川芎、白芍、黃芩、杏仁,加入薑、棗;或者牛膝丸,成分包括牛膝二兩,川椒五錢,附子一錢,虎脛骨五錢,磨成粉末,用酒做成丸子服用。如果濕邪較重,會出現腫脹疼痛、沉重感,脈象濡細,可以用除濕湯,成分如前。

如果暑邪較重,會出現煩躁、口渴、身體發熱、脈象洪大,可以用清暑益氣湯,加入人參、麥冬各三分,五味子五粒。雖然腳氣病適合宣暢通達,但如果過度會導致下部注血,損傷脾臟,例如剛開始發作時全身疼痛,排尿困難,可以先用導氣羌活湯,成分包括羌活、獨活、防己、厚朴、當歸、黃芩,加入黃耆、蒼朮、升麻、柴胡。之後可以用當歸拈痛湯,成分包括羌活、防風、升麻、葛根、兩種白朮、茵陳、甘草、苦參、知母、豬苓、澤瀉、當歸,加入人參。

如果消化不良,心下痞悶,可以用開結導飲丸,成分包括白朮、半夏、茯苓、陳皮、麥芽、青皮、厚朴、乾薑,磨成粉末後做成丸子服用。如果腳氣衝心,是火氣向上逆流,丹溪先生用四物湯加上炒柏,也可以用附子粉,用唾液調和後敷在湧泉穴。如果是虛熱,可以用《金匱》中的腎氣丸;如果是實證,可以用檳榔磨成粉末,用童便調和後服用,或者用檳榔、木通、牛膝、沉香磨成粉末,用薑湯送下。

養正丹降氣的效果非常好,應該根據情況酌情使用。

針灸方法:所有由寒濕引起的腳氣,可以針灸三里、陽陵泉、風市、三陰交、丘墟、絕骨、崑崙。如果雙膝紅腫,可以針灸膝關、膝眼、三里、委中、陰陵泉。如果腳背紅腫,可以針灸崑崙、丘墟、臨泣、太衝、行間。

腳氣,是由風冷侵入經絡引起的,風毒侵入人體,是因為出汗後,毛孔開放,邪氣得以進入,或者先影響手指,或者先影響腳心、腳跟,或者影響膝蓋、小腿,一旦發現,應該立即在發現的地方進行艾灸,每次20-30次,或者灸三里、絕骨等重要穴位。

艾灸方法:腳氣,可以灸風市500次,這樣就不會再發作,可以在一天內完成。如果突然感覺到有蟲子從腳心爬到腰部,就會突然暈倒,很久才醒來,這就是真正的腳氣。

附錄:如果雙腳抽筋,可以灸陽陵泉、承山、三陰交。另一種方法是在腳踝上方灸一次。如果內側的筋緊繃,可以灸內踝40次;如果外側的筋緊繃,可以灸外踝40次。還有一種方法是灸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