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20)
卷下 (20)
1. 十二、自汗盜汗
灸法:諸汗灸膏肓、大椎、復溜,針列缺、雲門。傷寒自汗及當汗不汗,補合谷。傷寒汗多不止,瀉內庭、合谷,補復溜、百勞。傷寒無汗及自汗發黃,瀉復溜、內庭,補合谷。虛弱人盜汗不止,瀉合谷,補復溜。
白話文:
灸法:
各種流汗的情況,可以灸療膏肓穴、大椎穴和復溜穴。
針刺:
可以針刺列缺穴和雲門穴。
傷寒引起的自汗或該流汗卻流不出來:
要補合谷穴。
傷寒引起的汗流不止:
要瀉內庭穴和合谷穴,並補復溜穴和百勞穴。
傷寒引起的無汗或自汗並伴隨黃疸:
要瀉復溜穴和內庭穴,並補合谷穴。
體虛的人盜汗不止:
要瀉合谷穴,並補復溜穴。
2. 十三、關格
關者,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格者,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經曰: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又曰:傳化不行,上下不並,良醫弗為。身半以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忽然生逆,二便不通,甚則煩亂,身冷無脈,此氣閉也,與大承氣湯則便通吐止脈和矣。
脈虛人倦,人參、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生薑,水煎,入冰、麝少許服。脈沉細肢冷,參、附加冰、麝,為末糊丸,每服十丸。脈數有熱,五苓散加梔子、大黃、厚朴、枳殼、檳榔、木通、陳皮、生薑,水煎,入冰、麝少許服。又法:皂角燒存性為末,米湯送或豬脂二兩煮食。
白話文:
[十三、關格]
所謂「關」,是因為陰氣過盛到極點,導致身體閉塞,小便無法排出;而「格」,則是陽氣過盛到極點,使得身體排斥食物,無法吞嚥。古書上說:當身體上下氣血無法流通時,就會產生極度焦慮的病症。又說:如果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失調,上下氣血不協調,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治療。身體上半部,通常是由陽氣主導,所以主要病症會表現為熱症;下半部,由陰氣主導,所以主要病症會表現為寒症。如果突然出現反常現象,大小便皆無法排泄,甚至嚴重到精神混亂,身體冰冷且摸不到脈搏,這就是氣閉的症狀,服用大承氣湯後,便可使大小便通暢,嘔吐停止,脈搏恢復正常。
若脈搏虛弱,人感到疲倦,可用人參、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生薑煎水,加入少量冰片和麝香服用。若脈搏沉細,四肢冰冷,可將人參、附子加上冰片和麝香研磨成粉末,製成藥丸,每次服用十顆。若是脈搏頻率加快,伴有發熱症狀,可在五苓散基礎上添加梔子、大黃、厚朴、枳殼、檳榔、木通、陳皮、生薑煎水,加入少量冰片和麝香服用。另一種方法:將皁角燒至碳化後研磨成粉,用米湯送服或與二兩豬油一起烹煮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