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沙篆》~ 卷下 (1)
卷下 (1)
1. 卷下
2. 一、頭痛
頭者,天之象也,陽之分也,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朝會於高巔。天氣所發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五賊之逆,皆能犯上而為酷害,或矇蔽其清明,或壅遏其經隧,與正氣相薄。鬱而成熱,脈滿而痛,是皆為實也。若寒濕所侵,雖正氣衰微,不與相搏而成熱,然邪襲於外,則血凝澀而脈攣縮,收引小絡而痛,得溫則痛減,是為虛也。
因風而痛,抽掣惡風,或自汗出,川芎、細辛、羌活、防風、升麻、柴胡、荊芥穗,乾葛、薄荷、甘菊、藁本、天麻、蔓荊子、白芷。因暑而痛,或有汗無汗,惡熱,香薷、扁豆、藿香、黃連、厚朴、甘菊。因痰飲而痛,昏重憒憒欲吐,眼黑頭旋,天麻、半夏、白朮、陳皮、甘草、芩、連。
因濕熱頭痛,頭必重,遇天陰尤甚,令人煩心,川芎、細辛、蒼朮、芩、連、羌、防、甘草。冬月厥逆而痛,大寒犯腦,深入骨髓,故頭痛齒亦痛,麻黃、羌、防、升、芷、蒼、柏、黃耆、附子、殭蠶。氣虛痛,耳鳴,九竅不利,遇勞則甚,參、耆、歸、朮、升麻、芎、芍、細辛、蔓荊子、陳皮、甘草。
血虛痛,自魚尾眉尖後近髮際上,川芎、生地黃、薄荷、當歸,用沸湯泡,乘熱吸之,候溫服。氣血俱虛,參、耆、苓、朮、芎、歸、升,柴、蔓荊、細辛。凡治頭痛,皆取風藥者,乃東垣所云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生天者也。
然有三陰三陽之別,太陽惡風寒,脈浮緊,頭頂痛,用麻黃、川芎、獨活、藁本、杏仁、甘草;少陽頭角痛,脈弦,寒熱,柴胡、黃芩、半夏、甘草;陽明頭額痛,自汗,發熱,不惡寒,脈浮長緩實,升、葛、芷、甘、石膏;太陰頭痛,體重,有痰,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茯苓、陳皮、甘草;少陰頭痛,足冷,脈沉,氣逆為厥,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頭項痛,吐涎沫,冷厥、脈浮緩,人參、吳茱萸、大棗、生薑。
陰經頭痛,可用溫藥,附、桂、薑、萸。風濕生熱頭痛,上壅損目,及偏正頭風,年深不愈,並宜空青膏,芩、連、羌,防、芎、柴、甘、荊。如陽明發熱惡寒而渴,白虎湯加白芷。頭旋眼黑者,必用安神散,羌、防、升、柴、知、柏、芩、連、生地、甘草;或川芎散,芎、羌、柴、細,荊、薄、菊、草、茵陳、香附、槐子、石膏。
熱厥頭痛,時當嚴冬,猶喜風寒,略見溫暖,其痛便甚,清上瀉火湯,荊、防、羌、本、細、蔓、參、歸、耆、朮、紅,生甘,苓、知、柏、芩、連、升等共十九味;次服補氣湯,參、耆、辛、歸、甘、丁、麻、升,煎服。風熱頭痛,石膏散,麻黃、石膏、乾葛、首烏。頭痛及胸痛,食少寒冷,咽嗌不利,左寸弦急,宜麻黃吳萸湯,麻、吳、蒼、羌、升、藁、柴、芩、連、柏、芎、細、半、蔓、紅、甘、陳。
白話文:
一、頭痛
頭痛是因頭部為人體最高處,如同天之象,陽氣聚集之所,六腑清陽之氣和五臟精華之血都匯集於此。外邪入侵(六淫邪氣)或內氣紊亂(五賊逆氣)都會侵犯頭部,造成頭痛。邪氣入侵可蒙蔽頭腦清明或阻塞經絡,與正氣相爭,導致鬱熱、脈象充實而疼痛,這是實證。若因寒濕侵襲,正氣虛弱,邪氣未與正氣搏鬥而化熱,但邪氣仍侵犯體表,則血液凝滯、脈絡收縮,引起疼痛,溫熱則疼痛減輕,這是虛證。
風邪頭痛:伴隨抽搐、怕風、或自汗,可用川芎、細辛、羌活、防風、升麻、柴胡、荊芥穗、葛根、薄荷、甘菊、藁本、天麻、蔓荊子、白芷等藥物治療。
暑邪頭痛:伴隨有汗或無汗、怕熱,可用香薷、扁豆、藿香、黃連、厚朴、甘菊等藥物治療。
痰飲頭痛:伴隨昏沉、頭暈目眩、想吐、眼黑頭暈,可用天麻、半夏、白朮、陳皮、甘草、黃芩、黃連等藥物治療。
濕熱頭痛:頭痛沉重,陰雨天加重,令人煩躁,可用川芎、細辛、蒼朮、黃芩、黃連、羌活、防風、甘草等藥物治療。
寒邪頭痛(冬月厥逆頭痛):大寒侵犯腦部,深入骨髓,頭痛並伴隨牙痛,可用麻黃、羌活、防風、升麻、白芷、蒼朮、柏子仁、黃耆、附子、殭蠶等藥物治療。
氣虛頭痛:伴隨耳鳴、九竅不利,勞累則加重,可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升麻、川芎、芍藥、細辛、蔓荊子、陳皮、甘草等藥物治療。
血虛頭痛:疼痛部位在魚尾紋眉尖後近髮際處,可用川芎、生地黃、薄荷、當歸,用沸水沖泡,趁熱吸入藥液,待溫後服用。
氣血兩虛頭痛:可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川芎、當歸、升麻、柴胡、蔓荊子、細辛等藥物治療。
治療頭痛多用風藥,因頭頂之上唯風可到。藥性平和者,是陰中之陽,由地生天之氣。
根據三陰三陽辨證:
太陽頭痛:怕風寒,脈浮緊,頭頂痛,用麻黃、川芎、獨活、藁本、杏仁、甘草。
少陽頭痛:頭角痛,脈弦,寒熱交替,用柴胡、黃芩、半夏、甘草。
陽明頭痛:頭額痛,自汗,發熱,不惡寒,脈浮長緩實,用升麻、葛根、白芷、甘草、石膏。
太陰頭痛:體重,有痰,脈沉緩,用蒼朮、半夏、南星、茯苓、陳皮、甘草。
少陰頭痛:足冷,脈沉,氣逆為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厥陰頭痛:頭項痛,吐涎沫,肢冷,脈浮緩,用人參、吳茱萸、大棗、生薑。
陰經頭痛:可用溫藥,如附子、桂枝、生薑、吳茱萸。
風濕化熱頭痛,上壅損目,及偏正頭風,久治不愈者,宜用空青膏,並用黃芩、黃連、羌活、防風、川芎、柴胡、甘草、荊芥等藥物。陽明發熱惡寒而渴,用白虎湯加白芷。頭暈眼黑者,用安神散(羌活、防風、升麻、柴胡、知母、柏子仁、黃芩、黃連、生地黃、甘草)或川芎散(川芎、羌活、柴胡、細辛、荊芥、薄荷、甘菊、甘草、茵陳、香附、槐花、石膏)。
熱厥頭痛(嚴冬卻怕風寒,略見溫暖則疼痛加劇):用清上瀉火湯(荊芥、防風、羌活、藁本、細辛、蔓荊子、人參、當歸、黃耆、白朮、紅花、生地黃、甘草、茯苓、知母、柏子仁、黃芩、黃連、升麻等十九味);然後服用補氣湯(人參、黃耆、細辛、當歸、甘草、丁香、麻黃、升麻)。
風熱頭痛:用石膏散(麻黃、石膏、葛根、何首烏)。
頭痛伴胸痛、食少、畏寒、咽喉不利、左寸脈弦急:用麻黃吳萸湯(麻黃、吳茱萸、蒼朮、羌活、升麻、藁本、柴胡、黃芩、黃連、柏子仁、川芎、細辛、半夏、蔓荊子、紅花、甘草、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