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1. 總括

五積六聚之名,本乎《難經》。五積者,肥氣、伏梁、痞氣、息賁、奔豚,由屬五臟之陰所生,發有常處,不離部位,是為血病也。六聚者,積之著於孫絡、緩筋、募原、膂筋、腸後、輸六處也,屬六腑之陽所生,發無根本,忽聚忽散,是為氣病也。五積,脈宜伏結,忌緊小;六聚,脈宜浮結,忌沉細。

七症八瘕之名載《千金方》。七症者,蛟、蛇、鱉、肉、發、蝨、米也,成塊不移而可見,類積痃,而症則屬氣病。八瘕者,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推之活動無定,類聚癖,而瘕則屬血病。腸蕈者,積在□外,狀如懷子,月事以時而下。石瘕者,積在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也。

痃者,外結募原、肌肉之間,屬淺病。癖者,內結隱僻、膂脊、腸胃之後,屬深也。以上八症,皆得之於喜怒不節則傷臟,飲食過飽,飽則傷腑,腸胃堆滿,汁液外溢,外寒與氣血凝結而成,但婦女患此者多,故諸症治特詳婦科。

白話文:

[總括]

「五積六聚」的名稱源自《難經》。所謂「五積」,是指肥氣、伏梁、痞氣、息賁、奔豚,這些病症源於五臟(心、肝、脾、肺、腎)的陰性失調,其病發位置固定,不隨時間改變,因此被歸類為血病。而「六聚」,則是積聚在孫絡、緩筋、募原、膂筋、腸後、輸這六個部位的病症,由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陽性失調造成,病發位置不定,可能突然聚結也可能瞬間消散,屬於氣病。對於五積的患者,脈象應呈現伏結的狀態,若出現緊小則需警惕;六聚患者,脈象應為浮結,若轉為沉細則需注意。

「七症八瘕」的名稱出現在《千金方》。七症包括蛟、蛇、鱉、肉、發、蝨、米,這些病症會形成固定的腫塊,且位置不會改變,類似於積聚的病狀,但七症實質上是氣病。八瘕則包含青、黃、燥、血、脂、狐、蛇、鱉,這些病症觸摸起來活動性高,位置不固定,與聚積類似,然而八瘕是血病。腸蕈,指的是在腹部外部積聚的病症,形狀類似懷孕,但月經仍能按時來潮。石瘕,是位於子宮內部的積聚,同樣形狀類似懷孕,但月經不會如期來臨。

痃,是發生在外表的募原和肌肉之間的積聚,屬於較淺層的病變。癖,則是在身體深處,如隱蔽部位、膂脊、腸胃後方的積聚,屬於較深層的病變。上述的八種症狀,通常是因為情緒波動過度、飲食過量導致臟腑受損所致。當飲食過飽時,會傷害腑臟,使腸胃堆滿食物,導致汁液外溢,再加上外界寒冷與體內氣血的凝結,共同作用下產生這些病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症女性患者較多,因此在治療上特別強調婦科方面的診療。

2. 治法

積聚宜攻,然必胃強能食,方可攻之。若虛人,須兼補藥,或三補一攻,五補一攻,攻邪而不傷正,養正而不助邪,方為合法。後錄諸方,聽其選用。

凡攻氣食積癖,用化滯丸(見攻裡門):攻血積、血瘕,用桃仁煎(見攻裡門);攻痰飲積聚,用控涎丹(見除痰門);攻癥瘕、癖積,用破積丸(見攻裡門)。

通治以前八症,形氣實者,用三稜煎、一塊氣、保安丸(俱見攻裡門);治八症形氣虛者,用保合丸、化堅湯、大七氣湯、開鬱正元散、烏藥散、分心氣飲(俱見理氣門)。

五積之中,惟奔豚最惡,若更發作,正虛難支,如從少腹攻起,氣上衝喉,神色昏怖,皆屬逆症。宜以奔豚方、奪命湯(見理氣門)。八症治法,婦科一卷已詳言之,茲難備載。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積聚的情況,應該使用攻下的療法,但前提是患者胃部功能強健,能夠正常進食,這樣才適合進行攻下。如果是體質虛弱的患者,必須同時配合補益的藥物,可能需要三份補藥配一份攻藥,或者五份補藥配一份攻藥,目的是在攻邪去病的同時,不傷害到正氣,同時滋養正氣時,也不會助長邪氣,這樣的方法纔是恰當合理的。後面記錄了各種處方,供患者選擇使用。

針對氣滯食積、癖積等情況,可以使用化滯丸;對於血積、血瘕,則可使用桃仁煎;痰飲積聚的問題,可用控涎丹;而癥瘕、癖積的處理,則有破積丸。

上述八種症狀,如果患者體質壯實,可以使用三稜煎、一塊氣、保安丸;若是體質虛弱的患者,則應使用保合丸、化堅湯、大七氣湯、開鬱正元散、烏藥散、分心氣飲。

在五積當中,奔豚是最嚴重的一種,一旦發作,正氣虛弱的患者往往難以承受。若病情從小腹開始向上攻,氣衝至喉嚨,患者出現面色晦暗、神情恐慌,都屬於逆向發展的病症。這種情況下,應使用奔豚方、奪命湯。

對於這八種症狀的處理方法,在婦科學的第一卷已有詳細說明,這裡不再重複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