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1. 治法

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噯氣,均服代赫旋覆湯。

治因久病之後,胃中虛寒,呃逆、噯、噫、噦氣,服丁香柿蒂湯。

治因吐痢之後,胃氣已虛,膈熱呃逆、噯氣,服橘皮竹茹湯。

治因飽食之後,氣逆呃、噎、噫、噦、噯氣不止,服順氣消滯湯。

治胃虛夾熱,有前症者,服保中湯。久病見食即呃噦者,服比和飲。

治久病元氣困敗,胃氣與丹田之氣不相接續,而成前症者,服補元湯。治年老、虛人有前四症,兼無脈者,服復脈散(以上均見理氣門)□□□□□□,兼太陰手足自溫症,服丁萸理中湯。

若兼少陰手足厥冷之症,前湯加炮附子(見祛寒門);治前症腹滿便秘,氣實者,服六一順氣散(見攻裡門);治前症口渴自汗,小便赤澀者,服四苓散(見利濕門);治前症因痰飲阻礙,胸滿暈眩,服導痰湯(見除痰門)。治因腎虛不能攝衝脈之氣歸原者,用都氣湯加牛膝(見補養門)。

白話文:

[治療方法]

治療感冒發燒經由出汗、催吐或瀉藥治療後,胃部感覺脹滿堅硬,以及打嗝、反胃的症狀,應服用代赭旋覆湯。

對於長時間生病後,胃部虛弱且寒冷,導致持續打嗝、反胃及打嗝的患者,應服用丁香柿蒂湯。

針對嘔吐或腹瀉後,胃氣虛弱,感到胸膈熱感並伴有打嗝的患者,應服用橘皮竹茹湯。

對於飯後氣逆,不斷打嗝、噎住、打嗝的患者,應服用順氣消滯湯。

對於胃虛且夾帶熱氣,出現上述症狀的患者,應服用保中湯。對於長期患病,看到食物就打嗝的患者,應服用比和飲。

對於長期患病,元氣衰竭,胃氣與丹田之氣無法接續,導致上述症狀的患者,應服用補元湯。對於年老或體虛的人,有上述四種症狀,且脈搏微弱的患者,應服用復脈散(以上皆在調理氣血的範疇)。若同時伴隨手腳溫暖的太陰症狀,應服用丁萸理中湯。

若同時有手腳冰冷的少陰症狀,應在上述湯劑中加入炮附子(在驅寒範疇);對於上述症狀伴隨腹部脹滿和便祕,氣血旺盛的患者,應服用六一順氣散(在攻裡範疇);對於上述症狀伴隨口渴自汗,尿色赤黃且排尿困難的患者,應服用四苓散(在利濕範疇);對於上述症狀因痰飲阻塞,胸悶頭暈的患者,應服用導痰湯(在除痰範疇)。對於因腎虛無法控制衝脈之氣歸位的患者,應使用都氣湯加上牛膝(在補養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