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1. 總括

古人謂:嘔屬陽明,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陽,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有聲無物,氣病也。李杲謂三者皆屬脾胃虛弱,潔古又從三焦以分氣、積、寒之三因,然皆不外諸逆上衝也。

白話文:

古人說:惡心嘔吐的情況屬於陽明經範疇,特徵是有聲音且會吐出物質,這代表氣和血都有問題;而所謂的吐,屬於太陽經,特徵是能吐出物質但沒有明顯的聲音,這主要反映血液的問題;打嗝則屬於少陽經,特徵是有聲音但不會吐出物質,這是氣的問題。李杲認為,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造成的。張潔古則從三焦的角度,將其歸類為氣滯、積食和寒冷三個原因,但無論如何,這些症狀都不脫離了身體內的逆向上升衝擊。

2. 脈略

脈浮為虛,脈滑為痰,滑數主嘔,不宜澀促。又曰:脈沉數,或細澀而色青,爪甲黑,中痛不止,肢厥不回,皆逆症也。

白話文:

脈象浮代表的是體內虛弱,脈象滑表示有痰濕存在,如果脈象既滑且數,這主要會導致嘔吐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適合出現脈象澀或促的情況。

再者,如果脈象深沉且數,或者細小而澀,且臉色蒼白,指甲發黑,腹部疼痛持續不減,四肢厥冷的現象不能緩解,這些都是病情逆轉的徵兆。

3. 治法

凡嘔吐症,湯藥到咽即吐者,先用重墜藥鎮之,旋進湯藥,主以硫汞散(見湧吐門)。一方取黃土和鹽少許,搓三大丸,煅紅淬水,頓服立止。又方研灶心土末,水糊作挺子,塞兩鼻孔,旋服諸藥,可不再吐。

治一切痰飲嘔吐,用二陳湯,隨症加味。治氣盛嘔痰,服陳皮半夏湯。治水氣,嘔吐噁心,服小半夏加茯苓湯。治乾嘔噦,四肢厥冷,湯(俱見除痰門)。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寒熱嘔吐諸症,主以藿香正氣散,隨症加減。治膽熱發咳,嘔出苦水,服黃芩半夏生薑湯。乾嘔下利,服外臺黃芩湯。治傷寒口渴,得食則吐,服乾薑黃芩黃連湯(俱見和解門)。

治積滯嘔吐,心胃痛甚,形氣實者,服化滯丸、沆瀣丹(見攻裡門)。治三陽熱結,灼傷津液,胃脘乾枯,致嘔噦不已,服五汁飲(見潤燥門)。治虛熱作吐,服竹葉石膏湯(見瀉火門)。渴飲而吐,服五苓散(見利濕門)。治久病脾胃俱虛,見食即吐,服比和飲。虛吐酸苦,服保中湯(見理氣門)。

治中寒嘔吐,厥冷腹痛,服附子理中湯(見祛寒門),余法按前傷寒辨證。治胃虛嘔吐,服香砂六君子湯(見補養門)。治噦氣,同後呃逆。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有嘔吐症狀,一喝藥就吐的情況,應先使用重質藥物來穩定病情,隨後再進行湯藥治療,主要使用的藥物是硫汞散(詳見湧吐門)。另一種方法是取黃土加上少量鹽,揉成三個大丸,燒紅後淬入水中,立即服用可馬上止吐。還有一種方式是將竈心土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製成條狀塞入兩個鼻孔,再服用其他藥物,可以避免再次嘔吐。

針對所有因痰飲導致的嘔吐,可用二陳湯,根據具體情況添加相應的藥材。若是由於氣盛導致的嘔吐,可服用陳皮半夏湯。如果是水氣導致的噁心嘔吐,可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湯。若是乾嘔,四肢冰冷,可服用特定的湯藥(詳見除痰門)。若是由於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出現寒熱及嘔吐等症狀,主要使用藿香正氣散,並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量。若是由於膽熱咳嗽,嘔出苦水,可服用黃芩半夏生薑湯。若是乾嘔並伴有下痢,可服用外臺黃芩湯。若是傷寒口渴,吃東西就吐,可服用乾薑黃芩黃連湯(詳見和解門)。

若是積滯引發的嘔吐,心胃疼痛嚴重,且身體狀況較好的,可服用化滯丸或沆瀣丹(詳見攻裡門)。若是三陽熱結,損傷津液,胃部乾燥,導致持續嘔吐,可服用五汁飲(詳見潤燥門)。若是虛熱導致的嘔吐,可服用竹葉石膏湯(詳見瀉火門)。若是喝水就吐,可服用五苓散(詳見利濕門)。若是長期疾病導致脾胃虛弱,一看到食物就吐,可服用比和飲。若是虛弱導致嘔吐且伴有酸苦,可服用保中湯(詳見理氣門)。

若是因寒冷導致的嘔吐,四肢厥冷且腹痛,可服用附子理中湯(詳見祛寒門),其餘治療方式參照前面的傷寒辨證。若是胃虛導致的嘔吐,可服用香砂六君子湯(詳見補養門)。若是噦氣,參考後面的呃逆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