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內科學》~ 神經系病 (2)

回本書目錄

神經系病 (2)

1. 偏頭痛(半頭風)

(原因),本病多發於十五歲以上之婦女,為神經衰弱,便秘,貧血,萎黃病,悲哀憤怒,臟躁,月經異常,瘧疾等。

(症候),初覺不快,欠伸,噁心,眩暈,耳鳴,眼火閃發;次發偏側頭痛,或緩或急,起嘔吐,及音響光線等知覺過敏,又有痙攣性與麻痹性偏頭痛之二種。

(經過),遲緩數年。

(預後),概良,惟不易全治。

(治法),貧血,宜用鐵劑,與砒石劑;便秘,宜下劑,施頭部冷罨法,電氣療法,以薄荷油塗布前額。其他一般食物攝生,安息靜養,禁酒製欲等。

(藥方)

肉桂(一分),麝香(二釐),細辛,辛夷(各五釐),胡椒(十粒)

上為末,用棗肉為餅,貼兩額。

川芎(一錢五分),細辛(五分),白芷(一錢),甘草(六分),生薑(五片),茶(一撮)

上水煎服。(芎辛湯)

(特方)

黴麥膏(二分六釐),甘草粉(適宜)

上為二十丸,一日十次,每次一粒,乃至二粒。

白話文:

【偏頭痛(半頭風)】

【原因】此病症主要影響十五歲以上的女性,其發病源由可能包括神經系統疲弱、排便不順、貧血、萎黃病(一種營養不良導致皮膚黃疸的疾病)、情緒低落或憤怒、精神焦躁、月經異常、瘧疾等。

【症狀】患者初期可能感到身體不適,頻繁打哈欠,噁心,頭暈目眩,耳內嗡鳴,眼前有閃光;隨後出現單側頭痛,疼痛程度可緩可急,並可能伴隨嘔吐,對聲音和光線過度敏感,有時還會出現痙攣性或麻痹性的偏頭痛。

【病程】病程可能會持續數年之久。

【預後】大體上預後良好,但完全治癒較困難。

【治療方式】對於貧血,建議使用含鐵補充物和微量砷劑;便祕問題,可用瀉藥,並使用頭部冷敷,電療,以及在前額塗抹薄荷油。此外,還應保持均衡飲食,充分休息,戒酒,控制慾望等。

【藥方】

  • 肉桂(約0.3克)、麝香(0.06克)、細辛、辛夷(各0.15克)、胡椒(十粒)。研磨成粉,以棗泥作成餅狀,貼於雙額。
  • 川芎(4.5克)、細辛(1.5克)、白芷(3克)、甘草(1.8克)、生薑(五片)、茶葉(一小撮)。用水煎服,名為「芎辛湯」。
  • 黴麥膏(0.82克)、甘草粉(適量)。製成二十粒藥丸,每日服用十次,每次一至兩粒。

2. 眩暈(頭目眩)

(治法),勿取飲食物,靜臥暗室,閉目休息,處方如下。

(藥方)

大黃,荊芥,防風(等分)

上水煎服。(荊黃湯)

(特方)

甘松酒(十分),龍膽酒,愈瘡木酒(各五分)

上每二時十滴,乃至二十滴,和水服之。

白話文:

[眩暈(頭暈目眩)]

(治療方法)在治療期間,避免食用任何飲食,應該在黑暗且安靜的房間裡靜臥,閉上眼睛好好休息。以下為處方:

(藥方) 所需藥材為大黃、荊芥和防風,三者份量相等。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此方名為荊黃湯)

(特殊療方) 甘松酒十份,龍膽酒和愈瘡木酒各五份。每兩小時服用十到二十滴,並與水混合後一同服用。

3. 中暑(日射病)

(原因),長受酷暑,飲食不潔等。

(症候),面紅,氣促,頭痛,眩暈,譫語,卒倒,好睡,周身發痙,體溫升騰,脈搏細小等。

(治法),靜臥冷所,脫卻衣服,與以適宜之冷飲料與冷酒,施冷罨法,用熱水洗足,或與以瀉劑。

(藥方)

香薷,厚朴(各三錢),茯苓,扁豆(各二錢),丁香,甘草(各五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酒水各半煎,冷服。(朱氏水沉湯)

(特方)

蓖麻油(五錢)

上和水少許,一次服盡。

輕粉(八釐),白糖(八分)

上為十包,一日三次,每次一包。(小兒)

白話文:

[中暑(日射病)]

(原因):長期暴露在高溫環境下,或是飲食衛生條件不佳,都可能導致中暑。

(症狀):臉色泛紅、呼吸急促、頭痛、頭暈、胡言亂語、突然昏倒、嗜睡、全身抽搐、體溫異常升高、脈搏微弱等。

(治療方法):應讓患者在陰涼處平躺,除去衣物,給予適當的冷飲和冷酒,進行冷敷,用熱水泡腳,或使用瀉藥。

(藥方) 主要成分有香薷、厚朴(各約9克),茯苓、扁豆(各約6克),丁香、甘草(各約1.5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9克,用水和酒各半煎煮後冷飲。(此為朱氏水沉湯)

(特殊藥方) 蓖麻油(約15克),加少量水混合,一次性服完。 輕粉(約0.24克)、白糖(約2.4克),混合成十包,一天服用三次,每次一包。(適用於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