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良方》~ 卷二 (17)
卷二 (17)
1. 癥瘕類論引總方
芝麻(四兩,研取汁)
杏仁(四兩,去皮尖研泥)
大黃(五兩),山梔(十兩)
上為末,煉蜜入麻油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開水送下。
萬病丸
乾漆(炒煙出,青為度)
牛膝(紹酒洗焙,各一兩)
上為末,生地黃汁一升,用砂鍋慢火煎熬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熨痞方
一層用麝香二、三分,摻肉上。二層阿魏一、二錢。三層芒硝一、二兩,歸蓋於上。上先用蕎麥麵和成條,量痞大小圍住,鋪藥於內,以青布蓋之。隨燒熱磚四、五塊,輪流布上熨之,覺腹中氣行寬快,即是痞消之兆。以手烘熱摩之,亦妙。內須服調養氣血之藥。
琥珀膏
琥珀,白芷,防風,當歸,木鱉子,木通(各一兩),丁香,桂心,硃砂,木香,松香(各半兩),麻油(二斤)
先將琥珀等六味各一兩為末,其餘藥入油煎黑,溜去渣,徐入黃丹,再煎,軟硬得中,入前藥成膏貼之。
阿魏膏
羌活,獨活,玄參,官桂,赤芍,川山甲,生地,大黃,白芷,天麻,兩頭尖,紅花,木鱉(十枚,去殼),亂髮(一團),槐枝,柳枝,桃枝(各半兩)
上用麻油二斤四兩,煎藥黑,去渣,入發再煎,發化仍去渣。入上好真正黃丹煎,收軟硬得中,入後細藥,即成膏矣。
阿魏、芒硝、蘇合油、乳香、沒藥(各五兩),麝香三錢。
上凡貼膏藥,須先用朴硝隨患處鋪半指厚,以紙蓋用,熱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時許,方貼膏藥,若是肝積,加蘆薈末,同熨之。
白話文:
芝麻杏仁大黃丸
用芝麻(四兩,磨成汁)、杏仁(四兩,去皮尖,磨成泥)、大黃(五兩)、梔子(十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和麻油,攪拌成糊狀,捏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飯前用溫開水送服。
萬病丸
用乾漆(炒至冒煙,呈現青色為佳)、牛膝(用紹興酒洗過後烘乾,各一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一升生地黃汁,用砂鍋以小火慢慢煎熬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熨痞方
第一層:將麝香二、三分,灑在肉上。第二層:阿魏一、二錢。第三層:芒硝一、二兩,覆蓋在上面。先用蕎麥麵揉成條狀,圍住痞塊(腫塊)的大小,將藥鋪在裡面,用青布蓋住。然後燒熱四、五塊磚,輪流放在布上熨燙,如果覺得腹部氣流暢通、感覺舒適,就是痞塊消散的徵兆。再用手烘熱按摩,效果更好。內服也要配合調理氣血的藥物。
琥珀膏
使用琥珀、白芷、防風、當歸、木鱉子、木通(各一兩),丁香、桂心、硃砂、木香、松香(各半兩),麻油(二斤)。先將琥珀等前六味藥材各一兩磨成粉末,將剩餘的藥材放入麻油中煎至焦黑,濾去藥渣,慢慢加入黃丹,再次煎煮,達到軟硬適中的程度,再加入之前的藥末,製成藥膏貼敷。
阿魏膏
使用羌活、獨活、玄參、肉桂、赤芍、穿山甲、生地、大黃、白芷、天麻、兩頭尖、紅花、木鱉子(十個,去殼)、亂髮(一團)、槐枝、柳枝、桃枝(各半兩)。將以上藥材放入麻油二斤四兩中煎至焦黑,濾去藥渣,放入頭髮繼續煎煮,待頭髮融化後再次濾去藥渣。加入上好的真正黃丹繼續煎煮,收膏至軟硬適中的程度,再加入後面的細藥,就製成了藥膏。
後加入的細藥:阿魏、芒硝、蘇合油、乳香、沒藥(各五兩)、麝香(三錢)。
凡是貼敷膏藥,必須先在患處鋪上約半指厚的朴硝,用紙蓋住,用熱熨斗熨燙很久,如果朴硝消耗了,就再加入熨燙。約兩個時辰後,才能貼上膏藥。如果是肝積,則要加入蘆薈粉末,一起熨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