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胎動不安
胎動不安
1. 胎動不安
「妊娠胎動不安,多因起居不慎,或飲食觸犯禁忌,或風寒搏其衝任這脈,或跌僕傷損,或怒動肝火,或脾氣虛弱,宜各推其因而治之。大法:若因母病而胎動,但治其病而胎自安。若因胎功而致病,但安其胎而母病自愈。再診其色,若面赤舌青,則子難保。若面青舌赤,吐沫,母亦難痊,娠妊中切宜戒謹。」
安胎飲
當歸,川芎,白芍藥(酒炒),大熟地(九制),茯苓,阿膠(各一錢),甘草(炙),艾葉(各三分),白朮(二錢)
水煎服。若起居不慎加人參、董耆、杜仲、續斷。若飲食觸犯加人參、倍加白朮。若風寒相搏、當按經絡以治風寒。若跌僕傷摜,另用佛手散、加青木香益母草。若怒動肝火,本方加柴胡山梔。若脾氣虛弱,去熟地、加人參扁豆陳皮。然因時調治,對症處主,全在活法,不可膠執也。
起居不慎,杜仲、續斷外,重加紫何車;食積胃中加神麯;風寒相搏,太陽羌活,陽明葛根,少陽柴胡;跌僕損傷,胎必難保,姑存佛手散法;若脾氣虛弱,熟地不必去,再加菟絲子。
古人安胎之法,只用杜仲、續斷二味,蓋杜促溫固肝腎之氣,能托胎炮,續斷寧血靜血,收衝脈散漫之氣,無他藥也。後人不明此理,改用當歸、川芎,大失長沙青囊之旨矣。焉有動血方物,而能安胎者乎?試觀《臨症指南》胎前所列三十三方,當歸偶一用之,川芎截然不用,理可知矣。
余少年時讀《達生篇》、《濟陰綱目》及《馮氏錦囊》書,亦用今法,動輒得咎!自改用古法,十全八九,此親自閱歷者也。至於艾葉,必煮之極熟,炒之極透,而後敢用,否則胎懸汗出,不可救矣!改擬一方,附之於下。
改擬安胎飲
杜仲(醋炙,一錢半),川續斷(一錢半),熟地(二錢),山藥(炒,二錢),阿膠(生,一錢),菟絲子(蒸姘,一錢),茯苓(一錢),野艾葉(醋煮一注香再炒,三分)
白話文:
[胎動不安]
懷孕期間胎兒活動不穩定,多半是因為日常生活不夠小心,或是飲食上觸犯了禁忌,或是受風寒影響到身體的衝任脈絡,或是跌倒受傷,或是情緒激動導致肝火旺盛,或是脾氣虛弱所致。應根據不同的原因來進行治療。原則上,如果母親生病導致胎兒不安,應先治療母親的病,胎兒自然就會安穩。若是胎兒狀況導致母親生病,只要讓胎兒安穩,母親的病就會好轉。再看面色和舌象,如果臉色紅潤但舌頭呈青色,預示孩子可能保不住。如果臉色蒼白舌頭卻是紅色,且伴有吐沫,母親的病也難以痊癒,懷孕期間應格外謹慎。
安胎飲
成分包含當歸、川芎、酒炒的白芍藥、九製的大熟地、茯苓、阿膠(各一錢)、炙甘草、艾葉(各三分)、白朮(二錢)。以水煎服。如果生活不慎,可加入人參、董耆、杜仲、續斷。如果飲食觸犯禁忌,增加人參和白朮的份量。如果受到風寒,應針對風寒進行治療。如果是跌倒受傷,可使用佛手散,再加青木香和益母草。如果是肝火旺盛,可在本方中加入柴胡和山梔。如果是脾氣虛弱,去掉熟地,加入人參、扁豆和陳皮。但具體治療方法,要根據病情調整,不能死板遵循,應靈活運用。
對於生活不慎,除了杜仲、續斷,還可大量加入紫何車;如果胃中有食物積滯,可加入神麯;受到風寒,可用太陽羌活、陽明葛根、少陽柴胡;如果是跌倒受傷,胎兒很可能保不住,只能嘗試佛手散的方法;如果是脾氣虛弱,熟地不必去掉,再加菟絲子。
古人的安胎方法,僅使用杜仲、續斷兩種藥材,因為杜仲能溫暖並鞏固肝腎之氣,有助於胎兒的穩定,續斷能靜血,收斂衝脈的散漫之氣。後世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改用當歸、川芎,大大背離了傳統醫學的原則。哪有使用會促進血液流動的藥物,卻能安胎的道理呢?試著看《臨症指南》胎前的三十三個方子,當歸偶爾會用到,川芎卻完全不使用,其中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我年輕時閱讀《達生篇》、《濟陰綱目》及《馮氏錦囊》等書,也曾採用現代的方法,但效果不佳。改用古人的方法後,成功率大增,這是我的親身經歷。至於艾葉,必須煮至極為軟爛,炒至極為乾燥才能使用,否則可能會導致胎兒懸掛而出汗,情況危急。因此,我修改了一個安胎飲的配方,附在下面。
改擬安胎飲
成分包括醋炙的杜仲(一錢半)、川續斷(一錢半)、熟地(二錢)、炒過的山藥(二錢)、生阿膠(一錢)、蒸過的菟絲子(一錢)、茯苓(一錢)、醋煮再炒的野艾葉(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