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便血

回本書目錄

便血

1. 便血

「便血症,有腸風、有臟毒、有熱有寒。病人臟腑有熱,風邪乘之,則下鮮血,此名腸風,清魂散主這;若腸胃不清,下如魚腸,或如豆汁,此名臟毒,芍藥湯主之。凡下血症,脈數有力,唇焦口燥,喜冷畏熱,是為有火,宜用前方加黃芩丹皮生地之屬。若脈細無力,唇淡口和,喜熱畏寒,或四肢厥冷,是為有寒,宜用溫藥止之,理中加歸芍主之。若便久不正,氣血太虛,宜用歸脾十全輩統血歸經。

血本屬陰,生於陽氣,治者宜滋其化源。」

便血一症,景岳、東垣,一主補氣升陽,丹溪、河間,一主滋陰涼血,其實兩法不可偏廢。初起多熱,久則無不虛也,但有陰虛陽虛之分耳。腸風者由於外感,手第二指或麻或痛,尺脈浮大,血色甚鮮,以秦艽、柏葉、地榆主之;臟毒者由於醇酒厚味,血色紫,與汙垢同下,以山楂、黃連、赤芍、銀花主之。除此二者之外,皆屬虧損之著。

白話文:

便血症的成因很多,有腸風、臟毒,也有熱症和寒症。病人內臟有熱,受風邪侵襲,就會排出鮮血,稱為腸風,可以用清魂散治療;如果腸胃不潔,排出物像魚腸或豆汁一樣,稱為臟毒,可以用芍藥湯治療。一般來說,便血症如果脈象有力,嘴唇乾燥,口渴喜冷怕熱,就是有熱症,可以用清魂散再加上黃芩、丹皮、生地等藥物治療;如果脈象細弱无力,嘴唇蒼白,口不渴喜熱怕冷,甚至四肢冰冷,就是有寒症,可以用溫藥治療,例如理中湯加上當歸、芍藥等藥物。如果便血症長期不癒,氣血虛弱,就需要用歸脾湯、十全大補湯等補血益氣的藥物治療。

血液屬陰,由陽氣滋生,治療便血症應該滋養其本源。

景岳、東垣主張補氣升陽,丹溪、河間則主張滋陰涼血,其實兩種方法都不可偏廢。便血初期多為熱症,久病則會出現虛症,只是有陰虛和陽虛之分。腸風是由外感引起,手第二指會麻木或疼痛,尺脈浮大,血色鮮紅,可以用秦艽、柏葉、地榆等藥物治療;臟毒是由於過度飲酒食肉引起,血色紫黑,混雜着污垢排出,可以用山楂、黃連、赤芍、銀花等藥物治療。除了腸風和臟毒之外,其他的便血症都是屬於虧損之症。

有肺陰虛,火傳大腸者,清肺滋陰,百合、桑葉、枯芩清其上源可也,有心經火盛,由小腸傳入大腸者,柏子仁、松子仁、麥冬養其化源可也;有脾陽虛。不能統血者,歸脾湯加地榆、樗根白皮;有肝氣逆,不能藏血者,七寶美髯丹去杜仲、故紙,加女貞、白芍、槐花、地榆;下血既久,胃有漏竅者,用赤石脂、禹餘糧堵截之法;腎陽已虛,將成敗症者,右歸丸多加鹿茸,以槐花、地榆煎湯送下。

白話文:

如果肺陰虛,火氣蔓延到大腸,可以用百合、桑葉和枯芩清熱滋陰;如果心經火旺,由小腸傳入大腸,可以用柏子仁、松子仁和麥冬滋養心陰;如果脾陽虛弱,不能統攝血液,可以用歸脾湯加地榆、樗根白皮;如果肝氣逆上,不能藏血,可以用七寶美髯丹去杜仲、故紙,再加女貞、白芍、槐花和地榆;如果下血時間長,胃有漏竅,可以用赤石脂和禹餘糧來止血;如果腎陽虛弱,快要變成敗症,可以用右歸丸多加鹿茸,並用槐花和地榆煎湯送服。

大概補氣用參,非極虛不用耆、術;清火止於銀花、黃芩,非極熱不用黃連;視其病源起於某臟某腑,按經用引,加熟地、人參以生以補,方無日久血脫之慮。

白話文:

大意是說:要補充元氣就使用人參,如果不是非常虛弱就不需要用老薑和山茱萸來增強效果。如果想要降火可以使用銀花和黃芩,但如果不是非常燥熱則不需使用黃連。根據疾病的起源部位(五臟六腑),按照經絡進行導引治療,加入熟地和人參等具有滋養作用的藥材,這樣才能避免長期服用後出現大量失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