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三消
三消
1. 三消
「經云:渴而多飲為上消。消穀善飢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為下消。三消之症,皆燥熱結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湯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生地八物湯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地黃湯,生脈散並主之。夫上消清胃者。
使胃火不得傷肺也;中消滋腎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專執本經,而滋其化源,則病易痊矣。書又云:飲一溲一,或飲一溲二,病勢危急,仲景用八味丸主之,所以安固腎氣也。而河間則用黃耆湯和平之劑,大抵肺腎虛而不寒者,直用此法。
」
上消屬肺燥胃枯,其病在肺胃,其本在腎,因腎水乾涸、火不守位而上騰;治法,上當用二冬、花粉、梨汁、蔗汁、文蛤,甚者石膏、黃芩煎湯頻飲,以救燎原之勢;下當用熟地、枸杞、磁石、肉桂、牛膝引火歸元,以治本;詳《醫門法律》大淪,闡發仲景妙義,水得火則溫氣上升,如蒸酒然,云騰致雨,如露如珠者,自華蓋而下,灑布於肺,則津液生而渴止矣。此法當用丸藥,二法輪流間服,不可偏廢,偏廢必死!
中消者,渴而兼消穀,非專指消穀也。其病在胃,其本在心脾,更當求之中焦氣分。蓋中焦之氣,發於心脾,故景岳玉女煎取用石膏,《臨症指南》取用犀角,其治氣分也明矣;石斛、玉竹在所必需,梨、藕、蔗汁亦不可少,切忌參、耆、桂、附,又忌檳、砂、枳、樸。
下消者,熱在膀胱,其本在腎。腎之本又在肺,宜兼滋之,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此症多中氣不攝,丹溪黃耆湯可取,但須多加花粉以生津液,腎為膀胱之本,當牢固腎關。如龍骨、牡蠣、鹿茸、骨碎補加入大劑熟地、枸杞藥內,引以童便,庶乎有濟;忌一切利水之藥,亦不可用韭子、鎖陽收縮之劑。
「又按仲景少陰篇云:腎經虛。必頻飲熱湯以自救。乃同氣相求之理。今腎經虛寒。則引水自灌。虛寒不能約制。故小便頻數。似此不必與消症同論。宜用理中湯。加益智仁主之。」
按此即仲景金匱腎氣丸症也,不可改用理中湯,傷耗胃陰。
二冬湯,治上消。
天冬(去心,二錢),麥冬(去心,三錢),花粉(一錢),黃芩(一錢),知母(一錢),甘草(五分),人參(五分),荷葉(一錢)
水煎服。此方應去知母,加柿霜、新蜜及梨、藕、蔗汁等類。
生地八物湯,治中消。
生地(三錢),山藥(一錢五分),知母(一錢五分),麥冬(三錢),黃芩(一錢),黃連(一錢),黃柏(一錢),丹皮(一錢五分),荷葉(二錢)
水煎服。此方應去知母、黃柏,加石斛、玉竹,甚者可加石膏。
黃耆湯,治肺腎兩虛,飲少瘦多
黃耆(三錢),五味子(一錢),人參,麥冬,枸杞子,大熟地(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此方宜加花粉、百合、北沙參、去心蒸過天冬,否則必致發燒。
白話文:
「古籍記載:口渴且喝水量大的屬於上消,食慾旺盛但體重減輕的是中消,口渴且尿液濃稠的則為下消。這三種消渴病症都是由體內燥熱積聚所導致的。治療原則上,對於上消,應該滋潤肺部,同時清理胃熱,可用二冬湯來治療;中消則需清理胃熱,同時滋養腎臟,可用生地八物湯;下消需滋養腎臟,同時補充肺氣,地黃湯和生脈散都適用。治療上消時清理胃熱,是為了防止胃火傷害到肺部;治療中消時滋養腎臟,是為了防止相火攻擊胃部;治療下消時滋潤肺部,是為了增加水源。三消的治療不必完全遵循古籍,而是要滋養身體的根源,這樣疾病才能更快痊癒。另外,如果喝水量和排尿量一樣,或者喝水量比排尿量少,病情會很危險,張仲景會用八味丸來穩定腎氣,而劉完素則使用黃耆湯這種較平和的藥方,大抵上肺腎虛弱但不寒冷的情況,可以直接使用這個方法。」
「上消是因為肺燥和胃部枯竭,病根在肺和胃,但根本原因在腎。因為腎水乾涸,火不守位向上竄。治療上,上焦可以使用二冬、花粉、梨汁、蔗汁、文蛤,嚴重時可以用石膏、黃芩煎湯頻飲,以撲滅燎原之火;下焦則應該使用熟地、枸杞、磁石、肉桂、牛膝把火引入元氣,以治根本。詳細解釋可參考《醫門法律》中的大淪,進一步闡述張仲景的妙義。水得火則溫氣上升,就像蒸酒一樣,雲層產生雨水,如同露珠,從肺部灑落,滋潤肺部,然後津液生出,口渴自然停止。這個療法應該使用丸藥,兩個療法輪流服用,不能偏廢,否則必死無疑!」
「中消是指口渴且同時消化食物,但並非專指消化食物。這種病症發生在胃部,但根本原因在心和脾,應該在中焦氣分中尋找答案。中焦之氣源於心和脾,因此景嶽的玉女煎會使用石膏,《臨症指南》會使用犀角,這就是他們在氣分上的治療方式。石斛和玉竹是必須的,梨、藕、蔗汁也是必要的,但是要避免人參、黃耆、肉桂和附子,也要避免檳榔、砂仁、枳實和厚樸。」
「下消是因為膀胱炎熱,但根本原因在腎。腎的根本又在肺,應該同時滋養。這就是所謂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個病症通常是由於中氣不足,丹溪的黃耆湯可以使用,但必須多加花粉以生津液,腎為膀胱的根本,應該牢固腎關。例如龍骨、牡蠣、鹿茸、骨碎補加入大量熟地、枸杞藥內,再加入童便,或許會有所幫助;避免所有利水藥物,也不能使用韭子、鎖陽等收縮藥物。」
「另外,根據張仲景在少陰篇的記載:腎經虛弱,必須頻繁飲用熱湯以自救,這是同氣相求的道理。現在腎經虛寒,會引水自灌,虛寒無法控制,因此小便頻繁。這種情況不必和消渴症一同討論,應該使用理中湯,加入益智仁。」
「然而,這其實就是張仲景在金匱中記載的腎氣丸症,不能改用理中湯,會損耗胃陰。」
「二冬湯」,用於治療上消。
天冬(去心,二錢)、麥冬(去心,三錢)、花粉(一錢)、黃芩(一錢)、知母(一錢)、甘草(五分)、人參(五分)、荷葉(一錢)
用水煎服。這個藥方應該去掉知母,加入柿霜、新蜜以及梨、藕、蔗汁等。
「生地八物湯」,用於治療中消。
生地(三錢)、山藥(一錢五分)、知母(一錢五分)、麥冬(三錢)、黃芩(一錢)、黃連(一錢)、黃柏(一錢)、丹皮(一錢五分)、荷葉(二錢)
用水煎服。這個藥方應該去掉知母、黃柏,加入石斛、玉竹,嚴重時可以加入石膏。
「黃耆湯」,用於治療肺腎兩虛,喝水少且瘦削。
黃耆(三錢)、五味子(一錢)、人參、麥冬、枸杞子、大熟地(各一錢五分)
用水煎服。這個藥方應該加入花粉、百合、北沙參、去心蒸過的天冬,否則可能會引起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