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 嘔吐噦呃逆

回本書目錄

嘔吐噦呃逆

1. 嘔吐噦呃逆

「嘔者,聲與物俱出。吐者,有物無聲。噦者,有聲無物,世俗謂之乾嘔。東垣以此三者,皆因脾胃虛弱或寒氣所客,或飲食所傷,以致氣逆而食不得下也,香砂二陳湯主之。然嘔吐多有屬火者,經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有寒也。若拒格飲食,點滴不入者,必用姜水炒黃連以開之,累用累效。

至於食入反出,固為有寒。若大便閉結,須加血藥以潤之,潤之不去,宜蜜煎導而通之。蓋下竅開,上竅即入也。其有脾胃虛弱而吐者,補中為主,理中湯。其有因痞積滯礙而吐者,消積為主,和中丸。若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者,補火為主,八味丸。

嘔吐二字,似不可分,蓋臨吐未有不嘔者,若無聲脫然而出,是胃陽已敗,多不治之症矣!噦為有聲無物,有因腎虛肺氣上逆者,補腎藥中加沉香、磁石;有因小腸之氣不降者,平胃藥中加木通、桃仁;有因肝氣上逆沖胃者,平胃藥中加青皮、白芍;非專治脾胃所能愈也。

篇中補火生上之論,有合古法,其餘系東垣一家之言,與《臨症指南》不合,觀《臨症指南》篇中,一主於肝;有肝火犯胃、肝寒犯胃、肝腎兩虛、衝脈上逆犯胃諸方,不外辛散、苦泄、酸斂、鎮墜等法;辛散多用吳萸、淡姜;苦泄多用黃連、楝子;酸斂則烏梅、木瓜;鎮墜則旋覆、赭石;蓋非葉氏一家之言,實遵《內經》之旨也。

「復有呃逆之症,氣自臍下直衝上,多因痰飲所致,或氣鬱所發,扁鵲丁香散主之。若火氣上衝,橘皮竹茹湯主之。至於大病中見呃逆者,是謂土敗木賊,為胃絕,多難治也。」

呃逆之氣,起自臍下,屬肝腎兩經不固,病在丹田,溫下藥中加沉香;起自腰脊者,病在腎與腎脈,溫下藥中加鹿角霜;皆應用丸藥,而以白蔻仁、甜杏仁等藥煎湯送下。

理中湯

乾薑,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

陽虛胃寒之症可用,胃氣將敗者,加丁香亦無妨。

和中丸

白朮(陳土炒,四兩),扁豆(炒,三兩),茯苓(一兩五錢),枳實(麵炒,二兩),陳皮(三兩),神麯(炒黑),麥芽(炒),山楂(炒),香附(薑汁炒,二兩),砂仁(一兩五錢),半夏(薑汁炒,一兩),丹參(酒蒸,二兩),五穀蟲(酒拌炒焦黃色,三兩)

此方攻多補少,且藥味過燥,用治積聚則可,與嘔吐症不甚相宜。

八味丸

大熟地(四兩),山萸肉(去核),山藥(各二兩),丹皮,茯苓,澤瀉(各一兩五錢),肉桂,熟附子(各五錢)

大便乾,小便利者,去澤瀉,加懷牛膝。

扁鵲丁香散

丁香(五個),柿蒂(五個),甘草(炙,五分),乾薑(一錢)

此方主傷寒販逆胃氣將敗之症,與雜症呃逆全不相涉。

橘皮竹茹湯

陳皮(去白,二錢),竹茹(一團),半夏,人參,甘草(各一錢)

一方加麥冬、赤茯苓、薑、棗。

白話文:

標題:[嘔吐噦呃逆]

內容: 「嘔吐」,嘔是聲音與食物一起排出,吐則是有食物但無聲音。噦是指有聲音但無食物吐出,通常被稱作乾嘔。東垣認為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寒氣入侵或飲食不當,導致氣機逆亂,食物無法順利消化,治療首選香砂二陳湯。然而,嘔吐也常由火熱引起,根據古籍記載,食物無法入胃是有火熱,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是有寒氣。如果飲食完全無法吞嚥,應使用薑水炒黃連來治療,這種方法屢試不爽。

對於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的情況,雖然常見於寒氣,但如果伴隨便祕,應加入滋潤的藥物。若潤滑仍無法解決,可使用蜂蜜煎煮導引,以打通腸道。下竅開通,上竅自然會順暢。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補中氣為主,可使用理中湯。若是因為痞積滯礙引起的嘔吐,以消除積滯為主,可使用和中丸。若因命門火衰,無法生養脾胃,應補火為主,使用八味丸。

嘔吐二字看似不可分割,實際上在嘔吐前都會先嘔。如果沒有聲音,食物就自動流出,這表示胃部陽氣已敗,通常為難治之症。噦是有聲音但無物質吐出,可能因腎虛肺氣上逆,可在補腎藥中加入沉香、磁石;也可能因小腸氣不降,可在平胃藥中加入木通、桃仁;或是肝氣上逆沖胃,可在平胃藥中加入青皮、白芍,並非單純治療脾胃就能痊癒。

文章中提到補火以養上部的理論,符合古法,其餘為東垣個人觀點,與《臨症指南》有所不同。《臨症指南》中,強調肝臟的作用,包括肝火犯胃、肝寒犯胃、肝腎兩虛、衝脈上逆犯胃等方,主要使用辛散、苦泄、酸斂、鎮墜等方法。辛散常用吳茱萸、淡薑;苦泄常用黃連、楝子;酸斂則烏梅、木瓜;鎮墜則旋覆花、赭石,這些並非單一學派觀點,而是遵循《內經》的原則。

另一種症狀為「呃逆」,氣從肚臍下直衝向上,多由痰飲或氣鬱引起,扁鵲丁香散是主要治療方式。若是火氣上衝,可使用橘皮竹茹湯。對於重病中出現的呃逆,代表脾胃功能衰竭,通常難以治癒。

呃逆的氣源於肚臘下,屬於肝腎經絡不穩固,可在溫下藥中加入沉香;若源自腰脊,表示腎臟及腎脈有問題,可在溫下藥中加入鹿角霜。都需以丸藥形式服用,並用白蔻仁、甜杏仁煎湯送服。

理中湯的配方:乾薑、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適用於陽虛胃寒,胃氣將敗者,可加丁香。

和中丸的配方:白朮(陳土炒,四兩)、扁豆(炒,三兩)、茯苓(一兩五錢)、枳實(麵炒,二兩)、陳皮(三兩)、神麯(炒黑)、麥芽(炒)、山楂(炒)、香附(薑汁炒,二兩)、砂仁(一兩五錢)、半夏(薑汁炒,一兩)、丹參(酒蒸,二兩)、五穀蟲(酒拌炒焦黃色,三兩)。此方攻多補少,藥性偏燥,適合治療積聚,但不一定適用於嘔吐。

八味丸的配方:大熟地(四兩)、山萸肉(去核)、山藥(各二兩)、丹皮、茯苓、澤瀉(各一兩五錢)、肉桂、熟附子(各五錢)。大便乾燥,小便順暢者,可去掉澤瀉,加入懷牛膝。

扁鵲丁香散的配方:丁香(五個)、柿蒂(五個)、甘草(炙,五分)、乾薑(一錢)。此方適用於傷寒引起的胃氣將敗,與其他症狀的呃逆無關。

橘皮竹茹湯的配方:陳皮(去白,二錢)、竹茹(一團)、半夏、人參、甘草(各一錢)。另有一方加入麥冬、赤茯苓、薑、棗。